洪堡特与施莱歇尔关于语言分类理论的对比

2013-04-29 01:50曾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6期

摘 要:本文主要将19世纪出现的对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做出重大贡献的语言学家洪堡特和施莱歇尔有关语言分类理论进行分析,从分类依据、理论基础以及优缺点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梳理语言分类理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洪堡特 施莱歇尔 语言分类

19世纪出现了几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们对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语言学家——洪堡特与施莱歇尔。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洪堡特与施莱歇尔相关的语言分类理论,梳理语言分类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分类标准的对比

世界上的语言,据统计,有五千多种。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各种语言之间也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根据语言的共同特征而对语言进行分类就是所谓语言的分类。大体来说,世界的语言可以从历史的、类型的和地域的三个角度进行分类。历史的分类和语言发生学有关,研究亲属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类型的分类与语言的同构有关,研究语言结构类型上的共同性。语言的地域分类与语言的相似性有关,研究某一地区的语言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相似性问题。洪堡特的语言标准属于语言类型分类的范畴,而施莱歇尔的分类依据则是属于语言的谱系(发生)分类。

语言的类型分类指的是完全根据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性而对他们进行分类。洪堡特强调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结构性是一切语言最一般、最深刻的特点”[1]。因而他主张根据语言结构类型进行分类。他主要根据作为语法单位的词的占优势的结构状况,把语言分为三种类型,即孤立型、粘着型和屈折型。“粘着”这一术语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这就是孤立语。用简单词组成复合词而词形和意义又都不变的,叫粘着语。用词尾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的叫屈折语。

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是根据语言系属的亲疏远近而对语言进行的分类。他把当时存在的语言按其共有特点(如词汇的一致性、符合音变规律等)分成语系、语族、语支。对每个语系、语族都找出一个“母亲”,比如说,拉丁语是罗曼语的“母亲”,然后追溯始源语。他最后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原始印欧语是主干,其上首先分出北群和南群两大支干,然后每一支干又一分为二,北分斯拉夫—立陶宛和日耳曼语群,南分希腊—意大利—凯尔特和阿利安语群。这样,分裂到最后,便是许多细密的枝杈,表示各种语言的方言土语(Mundarten)。

二、理论基础的对比

对语言的类型分类的最初尝试是在1772年出版的《法国百科全书》的“语言”条。它根据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总特点把语言分成两种类型:类推型语言和换位型语言。类推型语言缺乏与句法结构有关的形态变化,词序类似思想表达的次序;而换位型语言的词有大量的屈折变化。希伯来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被认为是类推型语言,拉丁语、古希腊语被认为是换位型语言。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这种结构类型的二分法太粗,但终究在语言结构类型的分类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语言结构类型的分类对后来有比较大的影响的是德国学者冯·施莱格尔的三分法:“我们地球上不同民族以前和今天所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三类:没有任何语法结构的语言、使用词缀的语言和具有屈折变化的语言”。[2]这就是人们称之为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的最初划分。后来,施莱格尔又根据名词、动词在造句中有无格位变化把语言分为综合语和分析语两种类型。语言结构类型的这些分类法的基本精神一直沿用至今,说明施莱格尔的观察有一定的科学性。洪堡特的语言研究工作使孤立、粘着、屈折的三分法的影响扩大。他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分析,区分了这三种语言类型。语言结构类型的分类到洪堡特的时候已经相当完整了。

施莱歇尔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发生分类,提出谱系树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在科学发展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物种起源》一书,语言学家想用生物进化的模式来研究语言的发展,施莱歇尔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1863年,他写了《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一文,认为语言像生物一样是一种天然的有机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语言是天然的有机体,这是施莱歇尔的著名论断。他基于这一认识,认为语言科学是人的自然历史的一部分,它的研究方法大体上也与自然科学一样,主要的一个任务是描写从一个语言派生出来的各个语言的分类,并且根据自然体系给这些分了类的语言加以排列。他根据这种设想来研究语言的发展,勾画语言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语言就像物种的系族那样繁衍、生长。因而提出了有名的谱系树理论,想用达尔文描写生物进化的方法来描写语言的进化。

施莱歇尔的谱系树理论是当时语言研究的成果与自然科学发展思潮的结合。这种亲属关系假设的提出比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早七十余年,它对达尔文思想的形成有没有一点影响,我们在达尔文自己的回忆录中看不到痕迹,但从科学发展的思潮来说,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设想已处于科学发展的前列。后来经过很多语言学家如拉斯克(Rasmus Rask)、格里姆(Jacob Grimm)等学者的研究,使琼斯提出的假设日臻完善。到了施莱歇尔,他把这些语言研究的成果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潮结合起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使语言亲属关系系谱化、树形化,从而使语言分类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分类理论优缺点对比

洪堡特从结构特点对语言进行类型分类的研究,从共时描写的角度来说,对后来的类型学研究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他认为语言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孤立语最落后,屈折语最先进,这种看法有很大偏见。但他那种把语言类型分为历史的和评价等级的观点,却是毫无价值的东西,他的这种语言进化和语言优劣的观点,从来没有得到验证,纯属一种缺乏科学依据的推理。这只能说明,跟某些早期的类型研究者一样,洪堡特也存在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3]

施莱歇尔的语言谱系树对于展示语系中所有成员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形象直观的手段,但是过于粗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的一部分突然远徙异地是例外),一种语言不可能象谱系树所示的那样在某一节点(时间点)上断然分为两支或多支,而这些分支之间似乎不再相干。实际上,语言的分裂是长期的逐渐的过程;语言的概念是相对的,彼此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相邻的或混居的语言,不论有无亲属关系或亲疏程度如何,都会相互影响,从而在某些方面变得类似。为补谱系树说的不足,施密特在《印欧语言的亲属关系》(1872)一文中提出了“波浪理论”。这种基于方言地理学观点的新说法与谱系树说并不成立。正如布龙菲尔德指出,它们将是语言分化的历史过程的两种主要模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洪堡特与施莱歇尔同是19世纪的杰出历史语言学家,都对语言的分类进行过理论研究,并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对语言分类理论的发展历程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是他们语言的分类理论在分类标准、理论基础以及分类理论的优缺点都各不相同,我们在了解世界语言的类型进行时可以结合两者的理论特点对语言类型进行归纳分析。这样才能对不同的语言分类理论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注释:

[1]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著,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9页。

[2]R.H.Robins:《语言分类史》,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1期,第34页。

[3]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参考文献:

[1]王振昆,谢文庆,刘振铎.语言学资料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2]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

[3]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英]伯纳德·科姆里著,沈家煊,罗天华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曾佳 武汉 湖北大学文学院 43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