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迪
前不久,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在韩国引发了一场小小的舆论风波:他在与韩国女总统正式会面握手时,另一只手却插在自己裤子口袋里。这张大幅照片第二天席卷韩国各大报纸的头版,让韩国网民炸了锅。许多人斥责盖茨举止无礼,或者至少是太过随意。而盖茨一位朋友却说:“他随性,不拘礼数,所以就算是与国际组织或政治界大人物见面,他都是这样握手。”
我们是如此执着于肢体语言,尤其对他人的肢体语言感兴趣,甚至全然不顾其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这一事实。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随意的动作,真的有那么深刻的意义吗?
从迷恋到迷信
社会科学家将肢体行为视为一种方式,沟通信息,形成互动。我们会根据肢体语言中的信息来做出很多推论和决定,比如该雇佣哪个应聘者,是否邀请心仪的人出去约会等等。
对肢体语言的分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从狗仔队偷拍明星隐私到大国首脑问的明争暗斗,从邻居们的家长里短到亲密爱人的行为举止毕竟猜测他人的内心是件有意思的事,我们在有意无意中乐此不疲。我们很容易就觉得自己能够解读别人发送的“加了密”的信息。然而,任何有点怀疑精神或者逻辑头脑的人都该明白,所谓观察一个人的肢体就能看穿池的心思和情绪,这样的假说是有问题的。
这方面的迷信层出不穷,最经常被提及的一种说法是:我们的交流中有93%是非语言的,只有7%依赖于说出口的内容。这个数据来自上世纪60年代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心理学家梅拉宾的一项研究。梅拉宾发现,当人的语气和表情传达的情绪信号跟语言传达的信息不同(比如面带微笑,用积极的口吻说出“残酷”二字)时,人们往往会更相信非语言表达。通过这些实验,梅拉宾计算出,大约只有7%的情绪信号来自于我们使用的言词,38%来自于语调,另有55%来自于非语言表达。
但就连梅拉宾本人都希望大家别再把这些数字挂在嘴边了。在过去4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在向人澄清,这个结论并不是金科玉律,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适用。毕竟,如果我们不听人说话就明白他们93%的意思,就没有必要学习外语,也不会有人说得成谎了。
眼神泄露谎言?
显然,人都是会说谎的,有些人尤其擅长此道。这也正是许多人对肢体语言感兴趣的原因一一我们希望借助它来识别谎言。据说撒谎的人会被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所出卖一一比如眼神飘忽、坐立不安、握自己的手、摸鼻子等。这些“小窍门”有多少是真的呢?通過解读人的肢体语言,真能像前几年流行的那部美剧里那样,准确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撒谎吗?
一份针对100多项研究所做的整合分析发现,说谎的人身上只有少数几种身体迹象明显超常,那就是瞳孔放大和某些由于紧张所导致的多余动作(也就是所谓的“手脚没处放”)。这项分析还发现,识破谎言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其肢体语言,而是分析他所说的话一一说谎的人一般音调较高,叙事时较少提到细节,语气更消极,还喜欢重复自己的话。
所以说,不要一看到别人的某些动作就指摘对方说谎。我们对许多肢体语言的成见不但错误,还会使人完全陷入歧途。即便了解了上面提到的识破谎言的方法,也不代表人人都是测谎专家。
研究者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直觉,可能比现有的任何科学手段更有效。事实上,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指出,大多数人辨别谎言来并不比随机猜测准多少,法官、警察的成功率,也只是比普通人略高一点而已。由外及内的改变
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会影响他人对他的想法和感受,那么会不会也影响他自己呢?
在动物世界里,权力和支配与扩张领土有关,表现为张牙舞爪,向外伸展,让自己尽可能地占据更大空间。人类其实也是如此。在长期掌权或是在某个时刻感到自己非常有力,人们也会舒展自己的肢体。即使从未见过其他人类似举止的盲人运动员,在获胜时也会大张双臂、抬头挺胸。与之相反,无助、害怕的时候人常常会蜷缩起来,形成保护性的姿态,让自己变得更小。
哈佛商学院的卡迪教授曾经进行过一项对比研究。将一些志愿者带进实验室,留下每个人的唾液样本,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人保持舒展、昂扬、有力的姿势,另一组则摆出蜷缩、抱肘、低头等无力的姿势,两分钟后再次对其唾液进行取样,并给他们一次输赢对半的赌博机会,来测试他们的冒险精神。
研究者分析的对象是唾液中的睾酮和可的松。前者令人好动、好竞争、敢冒险,有提神和提高体能的作用,后者则是人处于压力下时产生的应急荷尔蒙。实验结果发现,“有力组”被试者的睾酮较之前平均提高了20%,可的松下降25%;而“无力组”的睾酮则下降10%,可的松上升15%。面对同样的赌局,“有力组”比“无力组”更敢于冒险。
也就是说,做出有力的样子,真的会改变体内激素水平,进而影响心理和精神状态,使人变得更积极自信。我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改变自己。下次面临挑战时,不妨尝试一下这个方法,这也许就是改变人生的两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