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梦想践行者

2013-04-29 00:44王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改革

王媛

作为一名學者,孟晓苏热衷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和讨论。与學院派理論专家不同,做过政府官员与央企董事长的他,既擅长从宏观角度洞悉中国经济走势,又长于实战决策运作。这样的经验和背景使他成为经济界特别是房地产界屈指可数的权威人物。

孟晓苏的履历非同一般。他曾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的秘书、国务院直属部门负责人、央企负责人,叱咤政商两界。不仅如此,他作为一名经济學家在學术上也有着很高造诣。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成为了希望之地,产生了无数传奇人物。孟晓苏便是其中之一。

集高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學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让孟晓苏有着常人难及的政策研究能力与谏言条件。与共和国同岁的他有着过人的精力,为了中国改革与建设事业持续不断贡献着力量。

理论达人

作为一名學者,孟晓苏热衷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和讨论。与學院派理论专家不同,做过政府官员与央企董事长的他,既擅长从宏观角度洞悉中国经济走势,又长于实战决策运作。这样的经验和背景使他成为经济界特别是房地产界屈指可数的权威人物。

1991年8月,一本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书籍在北京出版,作者是著名學者厉以宁和他的三个學生——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这本仅200多页的小书就像一部预言,在后来22年里陆续变成国家改革与发展实践。

这本书里收录的其实是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三人的硕士毕业论文。22年前,一些在当时显得激进、不能为思想保守的人所接受的观点,在今天看来都是符合改革实际与中国发展方向的,其中很多政策主张早已是被今人赞同的政策。22年前的预测在当今时代全部应验,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前瞻性思维。

也就是在这本书里,现今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城镇化思路。孟晓苏告诉我们,当时流行的观点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说”,即发展中国家必然是发达城市和落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而李克强在他的毕业论文中挑战了这个學说,提出了城镇化这个概念。

孟晓苏告诉我们,中国社会从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型,工业化必然伴随城镇化。他认为用城镇化提法而不是城市化,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他认为城市建设并不是城镇化,只有农民进城才是城镇化。它不仅发端于人民群众强烈的利益诉求,而且需要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城市资源重新配置、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孟晓苏指出,就目前而言中国城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他说:“虽然许多农民已经进了城,可他们的生活基础却并不在城市,并没有变成真正的城里人。比如,每年春节都要回家过年,说明他们的根还在农村”。

“经营城市”是孟晓苏13年前提出的概念。“经营城市指的是经营城市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建设用地到底是在城市更有价值还是在农村更有价值,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的简单判断”。孟晓苏认真地说:“农村建设用地远不如城市土地的价值大,土地在城市的产出远远高于在农村的产出,毕竟是土地收益而不是土地本身在养活人。”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宅基地大量闲置,有专家保守估计约有1/4农村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在孟晓苏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巨大浪费,10多年前,他就多次建议出台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政策。

孟晓苏强调:“宅基地流转并不仅是由政府征地,更不能占用耕地建设城市,而是用农村建设用地来建设城市”。他认为,城镇化就是农民成为城里人,因此相应的村庄建设用地也应该进入城市。其中很自然的方式就是农民通过买卖把宅基地投入流转,然而制度约束却剥夺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权利。

孟晓苏解释说:“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必须经国家征用才能建设,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建设用地不能够转让或入股分红,城乡土地一体化规划难以实行,农民进了城宅基地也不能流转,城市土地稀缺造成拍卖价格越来越高”。为了破除政府单独垄断土地供应的局面,他从2000年开始不断呼吁,终于在2008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得到回应,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允许农村建设用地公开规范进入市场流转,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同等权益。

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孟晓苏,心里想的不仅仅是土地的合理利用,他最大的心愿还是想让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我们目前广泛采用的政府征地手段也可以继续作为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参与流转的手段之一”。孟晓苏强调说:“但是给农民的补偿款必须要提高。现在给农民的土地收益太低,应该提高到跟流转价格相近,这样才能保证农民不吃亏。政府如果觉得价格高而不愿意征地,那就不要征,直接让农民把土地投入流转”。

改革勇士

孟晓苏的血管里流着超越和改革的血液。从30多年前大學毕业开始,孟晓苏就一直与改革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当时孟晓苏作为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的秘书,跟随在这位堪称是中国改革先锋与闯将的领导人身边,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_系列重大变革。而他22年前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最早提出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曾被批判为宣扬市场经济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后来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写入十四大文件,市场经济理论得到中央充分肯定。

1998年孟晓苏再一次站在改革前沿。这次他担任国家房改课题组的组长,领衔设计房改方案。方案要求保障房和商品房同时发展,提出双轨并行的方案,明确提供廉租房是政府责任。后来为了落实政府的保障房责任,他又多年进行呼吁与建言,终于在近几年得到落实。

参与过80年代中央农村改革一号文件起草的孟晓苏,一直关注着农村建设用地的制度改革。

孟晓苏认为,很多以前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改革。他认为本届政府履新后工作从农村改革开始很是高明,中国改革的艰难堡垒最初就是从农村突破的。他认为重启农村改革是目前最亟需的。“推动农村改革的优点还在于它可以带来巨大内需”。孟晓苏这样告诉我们:“让富人多赚钱对于拉动消费没有太大作用,这些钱很可能被存起来或投向别的。而当低收入者或农民多获取收入,他们就会更多地投入消费,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改革初期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其他人富裕。但这么多年过去,起点公平并不能造成结果公平,现在需要关注共同富裕,特别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里,应特别重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比如让他们变为市民就要提高到现在收入水平的三倍,这比翻番计划还要高。

在孟晓苏的设想中,农民的中国梦是过上更好的日子,低收入者增加了收入可以直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企业王者

“中国地产风云人物”、“企业领袖”、“最具价值经理人”、“楼市最具影响力人物”、“房地产创新人物”、“中国房地产领军人物”、“中华名人”很难想象这么多的奖项和头衔都落在孟晓苏一个人的身上。在中国企业界,孟晓苏是明星、王者,是许多人心中的偶像。

孟晓苏认为:“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仅仅是100年前的美国,50年前的日本,40年前的韩国。居民对城市房屋有旺盛的需求。当下为什么出现有人持有多套房产的现象,因为他们认为所持有的房产可以轻易加价卖出去。”

实际上,早在1996年中国就曾出现大量房屋空置的现象。当时作为中国最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总经理,孟晓苏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时报》的采访。他说:“中国人现在已经买了太多的冰箱、彩电、洗衣机,人们现在需要买个房子把这些东西装进去。面对暂时的房屋空置,我的主张是多建房”。

事实证明孟晓苏前瞻性眼光的正确。住房制度改革,不仅很快消化掉空置房屋,而且供不应求造成房价上涨。

孟晓苏回忆说:“1996年时上海浦东也像现在的鄂尔多斯一样。别看现在浦东寸土寸金,当时就是一座空城”。他用一个比喻向我们说明:“就像在商店买东西,如果货架都是空的,购买者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我的观点是,适度供应过量不仅能够使房价平稳,还能给消费者以选择权,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目前住房开发量并不能满足居民需求,所以在限购条件下房价还是不断上涨”。

如何解决保障房的资金问题,孟晓苏不仅给政府支招,而且作为保障房资深建设者身体力行。他所创立的汇力基金在保障房建设中一马当先,成为投资保障房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

作为一位思维开放的官员、企业家、學者,孟晓苏具有国际视野。多年来他不断将国外成熟的住房金融产品引入到中国,中国现行住房金融所有的创新产品,都是由他引进或他与同事们共同提出的。其中包括:1996年引進住房抵押贷款和住房公积金、1998年引进住房抵押贷款保险、2003年建议实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2005年提出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等。

“保障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然而地方政府现在大多财政艰难。此时通过REITs将凝固的公共资产证券化,可以一举多得”。孟晓苏如是说。在国外不动产证券化已是成熟经验。把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引入中国,可使地方政府资金充裕,可为社会资金开辟新的安全投资渠道,资金周转起来可更多投入保障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质资产上市还能拉升低迷的股市。

孟晓苏曾这样自喻:“我属牛,一辈子拉犁耕地的牛”。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中国梦,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瞧,那些改革推手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