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股份制改革

2013-04-29 00:44刘毅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股份制村子集体

刘毅

屯溪区是安徽省黄山市的中心城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在过去10年下降了10%,目前只有4万多人住在市郊的农村,而且大多在城市工作。按照目前城市的扩张速度,5年内所有的农村都会变成城市。

城镇化让这些早已不再务农的“农民”得以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受到他们的欢迎,村集体的资产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增值。但如何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让失地农民永远受益,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湖边村是个只有2平方公里的小村子,但因为紧邻中心城区,很多土地被征用,加上10年来村委会有效管理,盖了很多商铺物业出租,所以村集体资产在2012年资产评估时达到2.27亿元。这些钱主要依靠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进行管理,但对如何处置和使用资金双方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而村民也非常关注集体资金,因为这笔资金直接牵涉到村民的福利。很多人强烈地要求将土地资金、集体资产分给个人。“村里有了钱,农民觉得不放心,怕管理不善流失了,”村委会主任吴监清说,“有人甚至说剩一分钱都要分,但这些集体资产是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一分掉就什么都没有了。”

从村民变成股民

2012年7月,屯溪区在18个村进行试点,将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股份公司,村民们都是股东,可以从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获得利益,同时集体资金也在群众监督下变得更安全。

湖边社区是最早启动的一个村,虽然此前村民代表在区政府的组织下,去江苏、浙江等地调研,但具体操作之后,大家都发现了问题的复杂和棘手。湖边社区的村集体资产是最多的,而且70年代末分田到户以来,又经过了两次土地調整,所以股权分配方案尤其复杂。

由于每个村的情况都不相同,屯溪区政府提出了“一村一策”,在坚持每个村民享有集体股权的基础上,由各村提出具体的股权量化办法,提请股东代表大会表决通知。只要各村的股东大会通过,政策就可以生效,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湖边村的股权分配方案前后易稿5次,历经4个月。“虽然只有1700多村民,但情况还是非常复杂。有些人有土地,有些没有;有些人已经搬到城里居住,有些人的户籍不在村子里,”吴监清说,“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我们就挨家挨户征求。过程很艰难,但最后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这个新成立的股份公司中,共有1.2万股,村民们每人分到4股,1股相当于2万元。如果有土地的,可以再获得2股,那些户籍不在村里的老村民,也分到了1股。这一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公示,最终得到了95%的村民投票通过。

村民们还选出了股东代表,由股东代表推选出了公司的5人董事会和3人监事会。由董事会对资产进行管理经营,每年80%左右的集体资产收益给股民分红,20%留在公司维持运转。方案同时还规定,这些股份可以继承,但不能转让,也不能退股提现,把吃“子孙饭”变成“让子子孙孙有饭吃”。

现在湖边村的股份制改革已经基本结束,虽然第一年的分红还没有拿到,但村民们已经领到了股权证,心里都踏实了下来。按照吴监清的估算,村里的店铺、土地、水库等资产每年的收益大约有470万,如果300多万拿出来分配,1股能拿到200多块,村民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农民长期受益

事实上,湖边村在2004年就已经改称居委会,从身份上宣告它是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这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整个村子实际上仍以农村的模式运转。而且,由于失去了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村民们变得没有安全感,曾经提出要把所有的集体资产分掉,觉得“落袋为安”。

2012年,在湖边村对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以后,集体资产由股份公司进行管理,而社会事务则由居委会进行管理。原有的村庄概念消失了,村民与村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消除,仅以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存续其在原村集体的经济利益。

村民们按照自己的居住地并入所在城市社区,彻底告别村庄,进入城市社会管理体系。湖边社区的程建家说,征地拆迁以后,有的村民已经不再居住在湖边村的地域范围内,但又担心区划调整后不能正常享受原村集体资产所带来的利益,如今实行股改,顾虑彻底打消了,不管人在哪里,只要手上有股份就能长期享受分红。

股份制改造后,村民们对集体资产的管理有了话语权,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各个“公司”都在积极谋划资产的增值。社屋前村的股份公司已经做了详细的规划,准备在一个住宅小区附近建设商业楼,完善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还计划建设标准化厂房,租赁给无污染、高科技型企业,实现公司资产的绿色增长。

屯溪区区委书记李高峰说,股份制改革关键是维护群众的利益,把集体资产变成股权,让村民变成股东,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这些老百姓在享受应有的各项保险和政策之外,还拥有一份长期稳定的收入。

“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推进,曾让湖边村一度变成了“城中村”,社会管理成了大问题。村子的公共设施陈旧,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落后。“以前村子里常常有人晚上掉进茅坑,”吴监清说,“因为我们只有一个露天厕所,而且建在村子中央。”因为村子靠近新安江,每年雨季,村民们便要收抬家什,随时准备往高处搬。

同时,村民们大多不再务农,转而从事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劳动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想融入城市,也迫切地需要城镇化的公共服务。2012年,湖边社区的农民新村基本完工,每户都有200平米左右,各种基础设施都非常完善。“原来有些村民不愿意搬,等到新村建好了,人人都要求搬进来,”吴监清说。

而股份制改革也让这些新“市民”们在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稳定收益。目前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拿到120元的津贴,在医疗方面,每年交200元,医药费的70%到80%就可以报销,居委会甚至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准备了奖学金。

没有后顾之忧的湖边社区现在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保留了一部分状况较好的老房子,通过精心的规划和修复,成为新安江边的一道风景,市民们常常来这里休闲、娱乐、吃饭。而老村民们成立了社区表演队,表演湖边村最有名的舞龙、舞狮、抬阁等民俗活动。

“我们保留这些老房子,是对这个村历史的一个纪念和尊重,”吴监清说。城镇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农村正在消失,但也让我们发现了农村的价值,并将它的价值和它代表的传统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股份制村子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闽侯县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初探
望娘滩
警犬集体过生日
高等职业教育股份制办学可持续模式探索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好办法
股份制企业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