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出版看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的危机

2013-04-29 00:44吴胜
出版广角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科教材专业

吴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播音主持教材的大量发行和热销也随之而来。但各院校播音主持专业使用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教材编写者和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进而折射出各高校和整个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播音主持教材的大量发行和热销也随之而来。但播音主持专业使用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编者和相关教师的足够重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暴露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中的危机。

一、播音主持教材出版的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确立为独立的专业学科。进入新世纪,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建设已经日趋成熟,但是播音主持专业成立至今时间较短,学科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呈现出不容乐观的现状。2012年底,笔者通过调研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商城三大网站播音主持专业图书销售目录,以及各高校播音主持教材使用情况,发现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出版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播音主持教材出版定位模糊。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专著、教材、训练手册界限模糊,教材受众定位模糊。其中,一方面,许多院校把专著、练习册当做教材使用,教材本身定位模糊。学术著作、专著一般是学者对某一学科领域内容的专门论著,具有鲜明的学科体系性和专业性,其部分内容具有相对严谨的逻辑性和理论性,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且缺乏相应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诸如《播音创作基础》《朗读学》《主持人思维语言能力训练路径》等图书就在一些高校被当做教材使用。而具有鲜明练习册性质的书籍如《实用播音教程(1—4)》《主持艺术》《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等书籍,其内容简明扼要,注重实际的训练和操作,更符合训练手册的要求,这些图书却在很多学校作为教材使用,最终使学生曲解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教材中,针对中专生、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材数量非常有限。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更多集中在本科生,尚无针对研究生和大专生的单独教材,使用量最大的教材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1—4)。而随着艺考高中生数量与日俱增,针对中专生、高中生的教材需求也在逐年加大,这都需要播音主持专业教材编写者和出版机构分层、分级、分受众来编写发行,而不是当前这种播音主持仅一本教材的混乱局面。

(二)播音主持教材同质化明显。当前播音主持真正的专业教材数量少,涉及内容分布不均,而少量的教材同质化明显。下表是笔者2012年底对国内三家主要图书电子商务网站调查后,对“播音主持”类图书统计后所绘制的表格。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播音主持类正在发行的图书总量已达162种(剔除网站中重复刊登的图书信息),其中专著、教材、训练手册三类数量分布如下:

从统计中可见,首先,学术专著研究类书籍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3.21%,说明我国近十年来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这与办学单位迅猛增长的现状是一致的。其次,各类高校教材仅占19.75%。但是教材类的32种图书中,又以“播音语音发声”为最多,达到18种,粗略对比“播音语音发声”类教材不难发现大量内容雷同,区别仅限于练习素材的差异,且诸如“播音员主持人的呼吸用声和节目的关系”和“口腔控制对不同文体的具体要求”等重要内容均未提及,而此类图书竟占所有教材类图书的56.25%。再次,统计中发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和“即兴口语”类的各自只有4种,“电视播音”和“广播播音”类的教材分别是4种和2种,说明仅有的播音专业教材种类分布极不均衡。由此不难看出,在播音主持教材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有限的教材中又出现明显的同质化现象。

(三)播音主持教材理论滞后。当前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播音主持教材中,部分理论滞后陈旧,针对性不强。播音主持专业在学科体系中应当以“术”科健长,原有的专业理论应当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整体发展而不断深化。遗憾的是,在广播电视传播理念不断更新、受众水平不断提升、传播媒介科技含量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教材内容并没有随之进行调整。如传统新闻节目中的通讯节目,目前已经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很难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录音配以记者的解说。通讯播音本身是在宣传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只凭借播音员的语言来完成宣传任务的播音活动,通讯稿件也成为我国在世界新闻发展史中所独有的文体和贡献,但目前在一线新闻节目中已极少见到。以通讯稿件作为提高学生语言功力的训练素材尚不存在太大问题,但在一些教材中仍以此作为学生广播节目训练的重要节目形式,不能不说是理论滞后实践研究的结果。另一方面,播音专业教材应当有明确针对性和指向性,例如某个词汇、句子、诗歌的练习必须具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和意义,且通过相关的素材训练就能达到训练目的,而非当前教材中大量的素材罗列,这是编写者在教材中选择训练素材针对性不强的表现。

(四)播音主持专业教材两极化。主要是指当前播音主持教材没有将学术研究和一线实践很好地结合,一方面,部分教材走入 “曲高和寡”的误区,大量的“泛”化理论表述使教材过于艰深,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中结合了语言学、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重要内容的播音主持教材,其理论内容和语言表达艰涩,学生在理解和体会中无法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教材落入 “实用主义”、研究面过窄过浅的窠臼。当前市面上大量冠以“××技巧”“××要领”“×××速成法”“×××训练法”等播音主持教材,这些教材的题目让学术产生误解,认为只要掌握这些技巧方法就可以成为播音主持人,专业理论和文化修养日渐匮乏,进一步加剧社会上对播音专业“口舌”和“炫技”的错误认识。

二、播音主持教材发展折射出播音主持学科建设的危机

教材本身是对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阐释,并辅之相关练习供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教材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必然会伴随着教材建设的变化。但播音主持教材当中的问题绝非教材本身的问题,而是由此折射出播音主持学科建设的危机。

(一)学科方向认知模糊,学科地位偏低。学科方向是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中,至少应当明确学科的一个或多个主要发展趋势以及在多个发展趋势中的增长点。目前,中国播音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播音主持理论以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其学科归属理应定位于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但是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只是对播音主持艺术类内容予以了相应的体现和阐释,其他两部分仅在少量的专著中提及。许多院校把播音主持定位为艺术专业,极大限制了学科新的增长点,进而影响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地位,这从根本上削弱了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

(二)学科理论研究不足,理论发展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播音主持教材随播音人才的培养和理论的研究逐步展开。学科专业体系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确立,但之后的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和深入开掘仍不足。中国播音学理论包括导论、语音发声、创作与表达、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等部分,其中“导论”部分是对整个学科的介绍,“语音发声”部分是借鉴语言学和声乐原理而产生的,“广播播音主持和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是前面几个部分在不同媒介环境下语言传播特征的总结,仅第三部分的“创作与表达”是在语言学、文学、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学以及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播音主持理论研究有待发展的空间巨大。

(三)学科队伍建设滞后,水平参差不齐。播音专业发展史不过60余年,必然导致学科建设队伍不足,特别是早期的广播电视实践者,他们既是播音主持专业理论的研究者,又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者,确实存在部分从业人员理论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目前各高校的播音主持学科队伍主要由一线在职或离退休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专业院校毕业生、广播电视各级机关领导、高校其他非播音专业人员构成,教材的模仿、改写、抄袭现象严重,唯“速成”“技巧”“训练法”至上的庸俗化播音主持理论大行其道,其根源就在于学科队伍建设不足。

(四)学科人才培养无序,学位点层次较低。学位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这要求高校在教学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效果。从学位建设上看,目前全国具有广播电视艺术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除中国传媒大学外,总数不足6所,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位点建设不足。从教材上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中并没有针对专科、本科、硕士进行分类,教材缺乏针对性,本科生和大专生甚至部分艺考高中生使用的教材没有明显区分,这使得硕士、本科、高职学生就业市场恶性竞争明显,播音主持专业学科人才培养层次混乱。

(五)学术交流不足,学术氛围淡化。学术会议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术会议提高自身学术水平,还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提高学术专著和教材的水平。目前播音主持学科建设方面的学术交流相对贫乏,学术氛围淡化,大量重复、缺乏创新的书籍充斥播音主持专业图书市场。大部分新版教材只对原有内容训练素材做了增删,有些教材干脆直接“拿来”,这与教材编者闭门造车、缺乏学术交流、播音主持专业学术氛围淡漠密不可分。

三、从教材发展看播音主持学科建设的策略

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发展的根源仍在于解决学科建设中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学科发展问题,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播音主持教材发展混乱的局面。

(一)学科方向明朗化。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属性、学科定位、学科分支进而学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虽然有学者进行了多质性、新闻性等方面的研究,但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的分支学科,总体上并没有引起学者普遍的重视,进而未能产生认知上的共鸣。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亟待一次深入的学术扫盲和专业认知普及,学者要完成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科方向两个层面的界定。

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播音主持专业总体上应定位在传播学视角下语言传播这一大学科方向下,而非艺术学。目前台湾地区的世新大学以语言传播为学科方向,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有部分学者正在对此作进一步论证研究,这对播音专业学科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应当因不同的学位点建设而有差异,至少在课程设置和人才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上有所差异,这不仅是对学生本身负责的要求,亦是专业向高层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学科人才梯队化。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建设在纵深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合理完善的教师队伍。(1)确立专家级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梯队需要至少一位专家级的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每个学科方向也需要优秀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目前播音主持专业除中国传媒大学有影响力的学科有学科带头人,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较早建立的播音专业院校正在形成各自的学科带头人,其余院校鲜有学科带头人来组织学科梯队。(2)培养后备学科、学术带头人。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带头人相对较少,梯队的下一级学术骨干不足,学科后备人才培养亟待解决。这与长久以来专业中一直以“术”科定位不无关系。(3)加强学科梯队内部建设。播音主持专业学科梯队形成后需要梯队内部优化,在学科带头人以下配备合理的职称、学历、专业等相关方面的人员,形成完整的学科梯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梯队内部应当形成至少一个学术团队,必要时学术团队可以跨学科、跨院校组成。

(三)学科体系完整化。从目前播音主持教材可看出,播音主持的学科分支过于单一,即经过深入研究和较成熟的理论部分主要集中在有声语言表达规律上,而相关的学科分支拓展不足,进而使整个学科体系构建不完整,缺乏相关科学知识的有力支撑。

播音主持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边缘学科,整个学科的发展建立在应用语言和传播学的基础上,综合了传播学、新闻学、文学、声乐、心理学、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例如在即兴口语表达中,我们通常认为只要在表达中加强训练播讲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实际上即兴口语表达过程远非如此,它受到文化素养、情绪状态、态势语甚至表达者本身心理素质和气质性格等因素共同影响,在解读一个播讲者整个谈话过程中,还需要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叙事学等多方面学科的综合知识,而这些被以往的研究者笼统地分析界定为“经验”。因此,在播音员主持人评价中,单独某一项的定位会以偏概全。这就需要研究者在相应的学科分支研究中,努力吸收和借鉴各其他学科有益的理论,逐步形成完整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科体系。

(四)学术交流常态化。播音主持专业学术交流必须建立常态化,以此推动学科建设向高层次、务实型、全面型发展。目前,部分播音专业学者研究方向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学者把原有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过分强调专业的独特性而忽视规律的普遍性。另一部分学者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某学者视新闻播音活动为技术活动,进而把播音员看为“熟练工”。另外,尽管部分学者把相关学科知识如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理论盲目笼统地引入播音主持理论,使这部分“嫁接”理论表现出抽象、虚无、空洞等特点,与实践脱节。

“真理越辩越明”,常态化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不仅能够很好地推动播音专业统一认识,务实发展,更能够在学界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目前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各高校之间针对播音主持学科建设的学术交流少,每年播音主持协会主办的年会主要侧重点在业界,学界参与不足。全国播音主持教学委员会仅在每年的“齐越艺术节”后举行各参赛高校的小范围学术研讨,这对播音主持学术交流远远不够。播音主持高校应当依托地缘、科研、人才优势,积极建立播音主持专业学术交流常态机制,提高播音主持参与者水平,进而推动播音主持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教材发展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表现,播音主持专业教材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根本上是学科建设缓慢、滞后、不完善的结果,各高校应当加强合作、以点带面、博采众长,共同推进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学位点、建立学术交流常态机制、完善学科分支等方面切实做出相应的努力和工作,打破学科建设泡沫式发展,走出播音主持学科建设的困境。

猜你喜欢
学科教材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