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婉
西沙和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军对我南海多个岛礁实施武装占领。1945年日本战败,南海诸岛日本驻军先后撤离。1946年,刚刚收复台湾不久的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中国海军组成南下舰队,开赴南海,宣示主权,执行接收西沙和南沙群岛的神圣使命。
林遵受命
二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宣言》,西沙、南沙等南海诸岛都将归还给中国。1946年10月5日,一艘名为Cheered的法国军舰缓缓驶向南沙群岛的南威岛和太平岛。靠岸后,法国军人在岛上建立了石碑。法国人的行为使中国国民政府从抗战胜利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对法国人的行为提出了抗议,并决定与法方谈判。不过,因为与越南战事吃紧,法方自动放弃谈判。随即,国民政府下令中国海军组成南下舰队,以林遵为总指挥,姚汝钰为副总指挥,率太平、中业、永兴、中建四艘军舰,以“太平”舰为旗舰,南下广东,协助广东省政府执行收复西沙、南沙诸岛任务,并限期在1946年12月底前完成此次接收行动。
林遵所率南下舰队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开始紧张有序地进行。舰队除了要带上长途航行中必需的各项生活补给品及南中国海的地理、气象资料外,还要准备派驻岛上的卫戍兵力及其生活必需品,包括一个连官兵居住的活动房屋,计划在岛上繁殖的猪、牛、羊等牲畜和各类蔬菜种子等等,以及与总部联络的通讯设备。国民政府特地派遣有关部门的代表随同舰队前往视察和勘探。据《中华文史资料文库》记载,内政部方域司具体负责国界线的确定,并聘用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郑资约为内政部专门委员,负责参与南海岛屿国界的划定及整理南海水域的岛礁、石群及沙滩名称的工作。其他方面的代表分别是:空军总部代表蒋孝棠、仲景元,联勤总部代表戴蕃填,广州行辕代表李思逊,海军海道测量局代表刘天民等。广东省政府还指派了到过西沙、南沙诸岛的渔民数十人,随同前往。
一切准备就绪后,1946年10月24日,南下舰队从上海黄浦江口出海南航。26日,舰队到达广州,锚泊在虎门口外,舰队总指挥林遵等登岸拜会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广州行辕主任罗卓英,面报此次任务情况。罗对此深表支持,同时恳请将中业舰开进广州,一方面让市民参观,另一方面计划在舰上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这样,中业舰奉命开到广州白鹅潭水面锚泊,并于29日晚在舰上举办了一次盛大酒会,罗卓英及广州市党政军代表及各届人士数百人登舰参加。在酒会上,罗卓英勉励全体官兵要不畏艰险,完成此次神圣使命。南下舰队官兵们一致表示将不惜用血肉之躯来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场面极为感人。
两次受挫
南下舰队在广州停泊五天后,决定继续向南航行,很快抵达海南岛榆林港码头。榆林港是海南岛南面一个风景宜人的天然深水港湾。据悉,日本在占领榆林期间,专门设有一个大功率的远程无线电台,以指挥日本在南海和南太平洋的海空军。但在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的接收大员不仅没有很好利用和妥善保管这些设施,反而将绝大部分设备、机械、仪器等拆散,盗卖零件,以饱私囊。接收来的大量贵重军用设施、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除了少数留给高官们自用之外,全部变成了废品。在榆林港只有一个功率较小的海军电台可勉强与出航舰队联系。
在榆林港期间,为做到有备无患,舰队总指挥林遵还派人向当地渔民了解西沙和南沙群岛的详细情况。西沙、南沙的渔季是在2至4月,春季风力一般在5级以下;冬季多强风,东北强风风力可达7级,5月以后夏、秋雨季多台风。西沙群岛的锚地不算很差,但南沙群岛没有避风锚地,底质不是碎石、沙,就是珊瑚,容易走锚。由于该海区冬季多恶劣天气,实际上,选在11、12月份去接收南沙群岛是不适宜的,何况当时在战争时期受到破坏的南海气象站尚未恢复,气象预报不准确,海上的天气难以掌握,中途又无避风锚地,艰险之状可想而知。但国民政府的决定和命令不能改变,而收复南沙群岛又关系到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唯有尽量克服困难,争取在限期内完成任务。林遵毅然决定11月10日舰队正式起锚出海,执行收复任务。
当日凌晨,在官兵们的一片欢呼声中,林遵下达了出航指令,舰队缓缓驶离榆林港。不料,在航行了约十多海里时,海面刮起大风,狂风卷起的巨浪拍打着舰身,中业、中建两艘大型登陆舰横摇至30度,受风面积相当大,眼看有倾覆的危险。旗舰太平舰的发动机此时又出了故障,难以适应远距离航行,需返回榆林港修理。迫于无奈,林遵只得下令舰队返航。舰队首航出师不利。
舰队回航榆林港休整一周后,林遵决定于11月19日再度出航。出发时尽管艳阳高照,但海面上仍是巨浪汹涌。舰队保持着一定距离,艰难前行。官兵们与惊涛骇浪搏斗了一整天,行进了近100海里。下午5时左右,天气开始发生变化,黑压压的云层笼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林遵马上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次强风的前兆,舰队若继续前往,有舰毁人亡的危险,于是下令返回。又经过一夜的折腾,舰队于次日凌晨返抵榆林港。
庄严立碑
为了争取时间,林遵决定舰队再次出航时分头行动。副总指挥姚汝钰率永兴、中建两舰进驻西沙群岛,目标地是主岛永兴岛。
姚汝钰指挥永兴、中建两舰于24日凌晨抵达西沙永兴岛海域,在离岛200米处抛锚。舰队参谋张君然、永兴舰轮机长刘铁乐、上士韩学敏等人带着冲锋枪,由两位渔民做向导,驾驶小艇驶向永兴岛。在离岸约20米处浅得不能再驶近时,他们下艇涉水上岸。上岸后,用不到半小时便绕岛一周。他们发现,岛上除有海龟蛋和海龟爬行踪迹外,没有人迹,岸边有一座30余米长的栈桥,是日本侵占期间运鸟粪用的,当时已损坏无法使用,原有的其他建筑也已破坏殆尽。
29日上午,随舰的国民政府各部代表、广东省接收专员、驻岛人员以及仪仗队依次登上永兴岛,举行收复西沙群岛仪式。鸣炮升旗之后,人们将纪念碑竖起。碑正面刻有“卫我南疆”四个大字,背面刻着“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及时间。至此,进驻西沙群岛的任务初步告成。
1946年12月9日,林遵第三次率舰队出海。这次林遵决定由李敦谦舰长率中业舰为舰队先导,林遵坐镇太平舰随后,目标直抵南沙群岛的主岛——长岛。当日早晨8时,天气晴朗,东北风3级,舰队驶离榆林港。10日上午10时林遵下令在华利拉(Avella)角外利用陆标测定准确船位后,舰队直指长岛。航行至12日上午时,海水渐渐由过去一段的墨色变为深绿色,林遵知舰队已进入1000米左右的较浅水域,距珊瑚区不远了,于是下令派水兵上桅顶加强瞭望,搜索变浅水域,并减低航速,开动回声测深仪,不断记录水深读数。10时左右,舰队正前方地平线上出现一条短黑线,以后逐渐见到岸形。雷达荧光屏上则显示出一粒光点,与天文观测的经纬度、水深和海图上标绘的图像校对,林遵断定这正是日思夜盼的目的地南沙群岛主岛——长岛。又过半小时,航经一块深约40米的珊瑚平台,海水突变浅绿色。
林遵下令再将舰速减至极慢,改以该岛岸线的方位测定舰位,并用雷达测得距离600米,水深测得30米,舰只立即倒车,11时左右在长岛的西南岸外下锚。锚地是碎石、沙底,海水十分清澈,锚和锚链抛下海底后能全部看清。抛下锚后,拉汽笛长声,然后放下汽艇和救生划艇,由太平舰副舰长何炳材带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各一个班,开始登陆。上岛后,他们先进入近岸边的堡垒搜索,未发现任何人员,于是在其顶部升挂国旗。随后,他们再向北进入两座混凝土房子搜索,只见有日军留下的几顶钢盔和破烂军服、皮鞋,附近有日军竖立的石碑,碑上方绘有日本国徽,下书“大日本帝国”几个字,众人一起将其推倒。他们还发现,岛上遗有废弃的无线电台,西端有电力厂和几间房子,建筑物均为水泥结构,窗户较小,大部分已破烂。
经过搜索确认岛上安全后,随舰的修建材料、机械、仪器等陆续运上岛。修建技术人员对岛上的发电车间、无线电台、气象站和宿舍等,按轻重缓急分别进行修理或更换。
林遵、李敦谦及政府接收代表在岛上举行了隆重的进驻仪式。为了纪念太平舰接收该岛,他们即以“太平”为该岛命名,并竖立一块高约一米的钢筋水泥石碑,石碑正面上端刻有国徽,下刻“太平岛”三个字,石碑背面刻有重新立碑时间,左旁刻“中业舰到此”,右旁刻“太平舰到此”。
12月15日,林遵率舰北上,途中巡视了中业岛等岛屿,又驶向西沙群岛,巡视了中建岛。至此,一度为日本和法国侵占的西沙、南沙群岛,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败退台湾。1950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海南岛。国民党军在撤离海南的同时,驻守南沙及西沙的部队一齐撤离,驻太平岛的部队乘“中胜舰”撤回台湾军港。
1956年6月,台湾国民党当局决定派姚汝钰率太和、太仓两舰开赴南沙,对太平岛再次实施武装进驻。
登岛部队上岛后,发现岛上房屋墙壁写满了汉字标语,其中有“打倒美帝国主义”、“全国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字样,署名是“李三德”、“何良美”等,署名时间是1954年。岛上也有近期渔民居住过的痕迹,遗留有水桶、渔网、线缆等物,甚至发现了苏制弹壳。据分析,该标语为海南岛民兵所写,他们乘渔船进驻过这里,并居住过一段时间。由于上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海军力量薄弱,对登上南海诸岛的民间力量无法增援,或因供给不足,使他们不得不撤回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