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营销专业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问题研究

2013-04-29 22:59何冲
关键词:素质目标职业

何冲

摘要:营销岗位是由市场和实践决定的,有志于从事营销工作的高职学生在择业时只能顺应市场的需要。高职学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解决好自身的心理问题,避免各种不恰当的定位,作出盲目的选择。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搭建培养职业素养的平台,为学生正确择业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职营销择业

营销岗位是由市场和实践决定的,有志于从事营销工作的高职学生在择业时只能顺应市场的需要。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出现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解决好自身的心理问题,避免各种不恰当的定位,作出盲目的选择。

1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的心理问题往往带有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盲目择业,没有人生目标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较本科生短,普遍在一年半到两年之间,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还没有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的情况下就面临着择业的挑战,使得学生无所适从。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规划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毕业时,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

——60%的人目标模糊,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另有27%的人没有什么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非常不如意,常常失业,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断完成短期目标,生活状态步步上升,他们成为了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来他们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他们当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美国其它几所著名大学,也曾做过类似的调查研究,耶鲁大学的调查结果为:3%有清晰长期目标的毕业生,20年后,他们挣的钱比剩下97%的毕业生挣的钱的总和还多。

目标,像分水岭一样,轻而易举地将资质相似的人分为少数卓越精英和多数平庸之辈,前者主宰了命运,后者随波逐流。

这些例子足以证明确定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就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工作。

1.2 缺乏信心,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是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高职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在同其他高校学生竞争时,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当看到其他应聘者侃侃而谈,自己什么也说不出而妄自菲薄;其次,一些在校表现一般的大学生,面对比自己有优势的竞争对手时畏手畏脚,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容易自我贬低。

1.3 急躁盲动,焦虑不安 有的学生在整个就业期心境被择业所左右,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就业问题,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表现得心急如焚,烦躁不安。性格内向的学生,忧心忡忡,满腹心事;外向的学生满腹牢骚,无所适从。有的学生在对就业市场不了解的情况下,东奔西跑,四面出击,结果处处碰壁,得不偿失;有的学生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有更好的职位,又后悔莫及。还有些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学生,心理更为急躁。急躁使得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有些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意志消沉。过度的焦虑会对高职学生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4 缺乏主见,消极依赖 一些学生缺乏主见,在择业过程中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犹豫不觉,该选择的不敢选择,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即使做出一些决定也心有余悸,心绪不定。还有的学生在求职中十分依赖于自己的亲戚、朋友、尤其是父母亲。这些人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父母或亲戚、朋友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给自己找路子,或者等待学校帮忙落实单位,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被动。

1.5 偏执与从众 偏执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在择业问题上固执刻板、敏感多疑和自我评价过高。有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固执己见,歪曲体验,常把别人本来衷心、友好的建议看作是敌意的行为,认为自己能力非凡,应该获得巨大成就,遭到挫折时往往将失败归咎于社会或他人,总是从负面角度来看待问题,特别是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成功。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就非常典型,在择业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就经常抱怨社会的不公,而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他们缺少自我探索,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这些学生很容易追随他人的脚步。特别是在招聘会上,看到应聘者多的企业,就跟着去应聘,表现得非常盲目。还有的学生不管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不管所谋职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随大流找一个单位,仓促签约,最终不能做到“人职匹配”。

2 造成高职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因素

2.1 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受社会的影响,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功利倾向日益严重。例如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注重现实利益、社会地位,盲目追求经济收入、就业环境等。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的大学生调整不好心态,容易出现焦虑、急躁、抑郁等心理问题。就业的市场结构不平衡影响大学生择业。主要体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发展差异明显。由此带来大学生攀比、从众等心理问题的出现。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就业形势严峻,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这一切都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巨大冲击。

2.2 学校环境因素 高校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多停留在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方面,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就业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导致很多毕业生不会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能把握就业机会,不敢积极参与竞争,产生消极等待等心理问题。

2.3 学生自身因素 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各种矛盾心理的产生。其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惯使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心理素质较差,当遇到挫折时,不能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而始终在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这些都是现代大学生面临就业时表现出心理压力过大,不知如何选择的原因。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因为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弱,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其次,面对初次就业,对环境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在压力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3 解决高职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要解决好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就必须综合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在这三股力量中间,学校应该起主要作用。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所以,培养职业素质就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其次,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搭建一个职业素质锻炼的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及其他素质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最后,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学生可以利用好每个假期去社会实践,无论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都是很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机会。让学生树立“职业神圣”的观念,从每项工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业素质并加以培养。同时,也在实践中改进自己以前不足的职业素质理念,不断地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高月.当代大学生择业调查[J].价值工程,2011(14)

[2]徐青华.择业价值取向与人才市场[J].价值工程,1998(04).

[3]陈岩.大学生择业观的探究与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0(03).

猜你喜欢
素质目标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我们的目标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