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幸运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然而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电视全面普及的当今时代,学生的注意非常容易被电视与电脑所吸引,原本有限的阅读时间被大大挤占。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阅读率以及阅读质量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任。作为一名教师,和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就是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抓住课堂时机,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身先垂范,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以阅读为荣,积极读书,主动读书,并懂得如何读书,从而将阅读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构建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与方法。
一、做好范读,用动听的声音吸引学生
倾听是学生最早的阅读方式。从教材来看,小学阶段的课文篇幅一般不长,而且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既有写景抒情的美文,也有故事性强的记叙文,还有一些节奏明快的古诗词和现代诗、儿歌,这些经过编委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文章,语言规范,用词精当,很适合朗读。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阅读欣赏的水平受自身能力、经历所限,往往难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感情和表情达意的精妙。而当教师时而婉转、时而低沉、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抑扬顿挫地将课文朗读出来时,学生就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享受到阅读的畅快,获得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喜爱,体会到阅读的魅力。长此以往,就无异于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当我抓住“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深邃”、“凝滞”等等这些字眼,用低沉苍凉的语调缓缓地读出青海高原那壮阔苍茫的戈壁景象时,平凡的文字就好像有了生命,它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灵,全方位地调动着他们的感官,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跟随着文字去想象、去感受,大戈壁的荒凉、生命的寂寞都仿佛在孩子们面前一一展现。朗读所渲染出的那种苍凉壮阔的气氛,甚至比我播放多媒体的效果还好。由此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其实就是朗读的魅力,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从而喜欢阅读,快乐阅读。
二、旁征博引,用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句颇富哲理性的话语,充分说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研究也显示:教育者的言行对学生归因起着信息或者是前提条件的作用,学生往往是根据教师的言行来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原因推理,并以此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身先垂范,以好学博知的形象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另外,从大语文教学观来看,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道德品质的建树,要把语文教学放在历史长河和时代背景之中来进行。因此,教师应当抓住课堂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写作背景,人物生平,相关故事等方面知识的补充,在立足文本的同时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在树立起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形象的同时,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更加广阔的知识世界,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寻找典型,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
在古今中外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好学乐读的大有人在,关于他们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教师可以利用开展故事会、班队会、进行阅读教学以及和学生私下交流的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乐读好学的思想。只要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凡是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是热爱学习的人。那么,在他们心中就会激起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而此时,作为获取知识重要途径的阅读活动自然会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
另外,树立榜样,既要着眼于历史,也要着眼于现实。由于家庭教育以及所处社会氛围的不同,每个班级中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以及对阅读的兴趣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些喜欢阅读经常阅读的学生往往语文成绩优秀作文水平突出,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经常利用讲评试卷、练习、作文以及班队会活动等时间,搭建交流平台,让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谈谈经常性的阅读活动对他们学习的帮助,以及他们是如何做到经常阅读的。这样的现身说法必定对学生的触动很大,身边的榜样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范例,让学生增强了自信,认识到阅读必要性,激发出对阅读的兴趣。
总之,崇拜心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需要,在中小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小学生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难以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活动。教师要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树立榜样,让学生从榜样的身上认识到阅读的价值所在,并转化为自主阅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