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虹
摘要:
民族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优秀的民族音乐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往往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对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音乐;先进文化;关系研究
人类文化是全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每个民族因其生活地域与生活习惯的不同,所创造的文化均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被称之为民族文化。同样道理,由世界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的具有各自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也被称之为民族音乐。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各种音乐现象都是历史长河中一定时期一定文化的反映,我们人类文化就是由这些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汇集而成,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之中,同样也包含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其实可以将它看作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异彩绚丽的花朵。 因此,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民族音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
一、中国民族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当我们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我们就会发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民族音乐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音乐不仅起着塑造人格的作用,还有安邦治世的功能。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发展主要依赖于“礼乐”制度,儒家便是“礼乐”制的倡导者。把最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礼法结合在一起,其渗透力和凝聚力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民俗千姿百态,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间音乐。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独奏、重奏、合奏乐曲不可胜数;民间乐器约200余种,民族曲艺约200余种,中国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这些都是一定时代、一定群体、一定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成为一定文化的一种载体。
纵观历史,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一不与这个民族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从我国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秦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到后来向周边辐射而相继出现的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云贵文化、闽台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关东草原文化、新疆绿洲文化、西藏雪域文化,以及分散在各区间的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等,都为民族音乐的构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正是这些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和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反过来说,优秀的民族音乐将体现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特征,对社会发展、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是新时期先进文化的要求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总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对发展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前提。每种音乐形式都必然有其适宜存在的历史阶段,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艺术形式,必然能够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保留下来。当前,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比,民族音乐在继承、发展、创新和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某些滞后的现象,受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的冲击,我国民族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严峻挑战。一是“新潮”音乐的挑战;二是流行音乐的挑战;三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这些外部因素的挑战,使它的生存环境变的严峻起来,然而更重要、更深刻的原因,还应当从其内部结构中寻找。民族音乐的危机与困难所产生的现象主要表现有:在青年人当中民歌的传唱渐少,有些民间乐器传承乏人,地方戏曲反响淡漠,传统说唱效应不佳等,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音乐学家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迅速扩大,文化的碰撞、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必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许多方面接受了世界现代文明的洗礼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外来文化的交流自然导致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变异,民族音乐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就面临了所谓的“危机”,而这种危机正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导致的文化发展现象。其实,凡是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审美情趣,才是目前各种民间艺术包括民族音乐面临的真正危机所在。我们一方面感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距而必须加以发展,另一方面又由于没有模式可予以借鉴而显得步履艰难,民族音乐的危机与困境正是时代环境对其提出的挑战。一切先进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它需要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对外来文化在比较中加以引进,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融合的基础上超越。
三、发挥民族音乐在文化中的先进作用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几千年来华夏文明史的进程当中,着实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各民族间的交往,尤其是文化交流活动,通常是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先导,并带动其他文化形式,以达到促进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实现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团结和睦。根据音乐材料的非语义和非对立性特点,大家公认音乐语言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不管是什么民族的音乐,也不管是何种风格、何种体裁形式的音乐都同样具有激发人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之功能。当有时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时,用音乐这一特殊的传递方式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里,有许多非常优秀感人的作品,经过历代音乐家们的共同努力,多少年来一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伴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升华而向更高层次发展。如古典改编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中国名曲在民众当中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刘天华、阿炳的作品揭示人间美好的思想感情和对人间不平的控诉;聂耳与冼星海的作品使人振奋,从而唤起人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斗争等。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特点以及民族传统音乐的韵味和深刻内涵。这些高水平的民族音乐作品,是超时代的,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貴财富,它能给人们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给人以净化灵魂的陶冶,给人们以向往更美好的人类文明生活的憧憬。
民族音乐能充分地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能体现出我们民族精神中的某些精髓和特色。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仅是诗的国度,也是音乐的国度。我们的民族音乐从一开始,就与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精美丰富的诗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意志的和谐融合与高度升华。同样,民族音乐一经形成,又反过来促进我们的民族精神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连里的。
民族音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所要构建的民族精神,必须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民族音乐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像砖石之于大厦一样,百层大厦必须由一砖一石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厦则必须由许多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成分构成。藐视或抛弃其中任何一项有益的文化成分都是十分错误的,都不利于民族精神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总之,当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会将民族音乐的重要作用全面正确地加以理解,可以避免就音乐谈音乐,就现象论现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观点和片面性,从而更快、更好地发挥民族音乐在文化中的先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福.关于建构中国音乐基本理论体系的思考[J].人民音乐,2011(11)
[2]傅利民.中国音乐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人民音乐,2000(01)
[3]欧雨.近现代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发展概况与展望[J].音乐探索,2001(04)
[4]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10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