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吉布森:我的确是一个形式主义者

2013-04-29 21:43:46马夫
中国摄影 2013年6期
关键词:吉布森摄影

马夫

中国摄影人对拉尔夫·吉布森(Ralph Gibson)应该并不陌生,即使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也一定曾看过他那张从门缝中伸出一只手,带有神秘色彩的黑白照片。

74岁的拉尔夫·吉布森,受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邀请于2013年3月25日来到北京进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短暂教学访问。在北京期间,他把日程安排得很满,真让人钦佩这位老人的精力。他所有的活动包括:从一个摄影家的角度论述自己对中西艺术的见解与认识,做一场名为“拉尔夫·吉布森1960-2013”的个人艺术历程的阐述性演讲;与中央美院油画和摄影专业的学生交流,点评学生作品;现场指导人体拍摄;去故宫指导学生外景拍摄;在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还举办了名为“镜头与吉他(Music for lens and guitar)”的个人吉他演奏晚会,从小就酷爱吉他,具备专业演奏水平的他,展示将摄影作品和音乐融合到电影和现场表演中的艺术实践;还有接受媒体采访以及礼节性的宴会。

吉布森是个很有亲和力的老人,用简单的几个词就足以表达对他的印象:幽默、率性、真实、思想和动作敏捷。在这些表象之下也不难发现,他是个极认真的人,对艺术对生活都是如此。他在讲座中风趣地说,虽然他获得了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荣誉艺术博士衔,但至今还在等待他的高中毕业证。虽然他没有能拿出来炫耀的高学历,但是他的艺术成就和见解都源自自觉的学习。他反复强调,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他说,他的一生都在学习,现在他在读一些批评性的理论,诸如关于语义学、结构人类学的理论,他对涵义、语义很有兴趣。吉布森沉迷各种理论,他习惯在按快门前对景象进行穷其所学的分析,然后慢慢地去框起画面。

吉布森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四年级教室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现场拍摄,他让裸体女模特依靠着画架站立,通过寻找光线、影子、画架和模特身体的比例关系来探讨如何表现身体曲线,如何构图和建立恰当的明暗对比。吉布森说:“我并不知道我在寻找什么,但是当我看到一些东西时,我就会认出它的意义,我们得先用眼睛看,再用相机去拍摄。”在谈到眼睛观察和照片呈现的差异时,吉布森表示,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经历,实际拍摄的和想象的一致性之间会出现中断,但我们应该知道这种联系是在哪里中断的。他说,使用长焦镜头会经常出现这种中断,他本人会使用50毫米的镜头,这样会得到最完美的透视,且没有变形。另外,他强调,在拍摄时要先学会先用眼睛看,再用镜头去记录,因为镜头记录的才可能是持久的和保持不变的。

吉布森来到另一间教室,他让模特平躺在覆盖了书法作品的地面上,开始寻找身体和书法之间的联系,通过模特身体缓慢地移动来变换造型。吉布森表示,他在寻找书法和人体姿势间的关系,尤其是书法笔触与人体的关系。他让模特尝试了多种姿势,并用写有书法的纸覆盖在模特身上,吉布森称他在尽可能地寻找模特的毛发与书法笔触的关系,光线的明暗和肤色的关系。他对学生说:“现在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拍出一张好的照片,那是因为我已经把姿势摆好了。”吉布森重申了摄影的两个关键:一个是光,一个是姿势。另外,他告诫同学,拍摄平躺的模特不要局限于从上往下拍,必要时可以蹲或趴下。

随后,吉布森点评了同学们现场拍摄的作品,吉布森表示他喜欢干净利落的东西,他指出,摄影作为一种媒介,需要从错误中学东西。他说:“我在暗房里工作了55年,至今,我仍然从我犯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所以,我批评你的照片时,并不是意味着你的照片差,而是意味着你仍有可以获取知识的地方”。

在谈到如何才能拍到一张好照片时,吉布森表示,把握照片背景的尺度是很重要的,其次还得“听”光线的声音,这个所谓的光线也可以通过暗房来调节。另外,吉布森指出,重新观察已经拍好的照片可以给摄影师以灵感。他说:“如果你能坐在自己的作品面前看三个小时并思考的话,我发誓,你可以成为一名更好的摄影师。要知道,从自己作品中学到的东西,是别人所无法教给你的”。

对学生们以往的作品讲评时,吉布森除对一人的作品明确地发自内心的赞美之外,对其他多数作品不感兴趣,出于礼貌他表达得比较婉转,他会用很慢的语速强调这是“出色”的连环画,这是“出色”的纪实图片,以回避过于尖锐和直接的排斥。但也对大量的数码技术拼出的摄影作品表达了相当直白的不屑:“这张图片让我首先想到的是制作这张图片的软件。”对题材的贫乏也直白地表达:“我知道下一张还会是什么什么。”

吉布森在看到学生们不少的“系列”摄影作品时,他的反应是:你给我看这么多的图片难道是让我替你挑哪一张更好?言外之意是:你应该告诉我你认为哪一张更好些,挑出那一张给我看,舍弃掉其余,否则我如何知道你想要表达什么?

在与学生们交流画什么、拍什么的问题时,吉布森强调“拥有出发点的重要”,出发点可以理解为目的、视角。但是也不仅是说拍摄要有目的、有视角这么简单。他反复举例说明“出发点”需要辩证地理解—当你去街边拐角买牙膏的路上,你可能会碰到偶然事件的发生,但站在街边拐角等待偶然事件的发生却是等不来的。也就是强调出发点的必要不是为了实现哪一个具体目标,而是被有意识地借用,是进入状态的钥匙。这是身心有备的工作状态,先有参与才有偶然。

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在其著述的《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象新生代》(中国摄影出版社1990年版)中,对吉布森有着精辟的理解和分析:“在他的作品集《年轻的美国摄影家们》中,用他与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两封通信,当前文和后记。吉卜生(吉布森—编者注)在信尾的署名是:拉夫(老美国摄影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这个自冠的名衔正是吉卜生在摄影界定位的最佳注脚。吉卜生有时会并入当代摄影名家的选集中,而与柯特兹、布列松等前辈平起平坐。同时,在专搞影像实验的新手阵容里,又经常可以见到他。有趣的是,在另外一些用不同角度编纂的选集里,不管是大师级或新锐群,却都不见吉卜生被选入。吉卜生,这位不够老又不够年轻的影像作家,不只是因为他的年龄难于归属辈分,重要的是,由于他的影像风格、作品分量依旧没有被一面倒的声势所肯定。有人认为他的的确确有资格跨入影像殿堂,有人却始终报以冷眼,认为他只不过是一直在玩影像游戏,有时玩得还满灵巧,有时却玩得莫名其妙,自以为是。……不管是人或砖墙,他都要把复杂的景物压缩成最单纯的线条,然后构成在相机的小格子里。换句话说,他并不要老老实实去记录眼前所见的,而是要把所见的经营出自己的视觉符号—一张张十分局部的影像……也正反映了他独特的摄影理念—浓缩景物,以求意象的单纯化……吉卜生看东西的方式越来越偏,甚至每张照片都是以固定的3英尺距离拍到的—换句话也就是,他所用的徕卡双眼相机标准镜头的最近距离。他好像把自己和对象用一条3英尺的绳子绑住,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下创作—就如同被系在树干上的牛,只能吃固定方圆内的草一般。”

一生只用徕卡相机的吉布森并没有因为数码相机的大行其道而茫然:“使用数码相机就像使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就像有时候我在法国,我说法语,我在美国,我就说英语。数码是一种不同的语言,我觉得这两个东西是分开的,不是一回事。目前看来,我不是很确信我将会用数码媒体创作多少作品,但我喜欢图像如何进入相机里面的感觉,而不太着迷于图像如何通过相机输出。“

吉布森强调说:“数字技术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极好方式,但是数字成像系统并不是摄影,因为摄影其实就是关于光线在胶片上施展魔力的一种技术,摄影所创造的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新信息,而数字技术仅是对已有信息进行传递而已,就好像电话能把我说的话传递到你耳朵里那样。有了手机和数码相机。现在,一天内所拍摄的照片数量,也许比整个传统胶片摄影历史中所拍摄的照片总量还要多,但是,请你说出一件数码摄影的艺术杰作—你能不假思索地说出一件来吗?这两者其实并非是同一个媒介,这就好像是电影和录像之间的区别那样,那么胶片摄影与数码摄影,它们也不相同,它们是一种同时共存的关系。”

吉布森的作品大多是对局部或图案式的观察,对形式感的追求非常强烈,这与不少摄影师人文关怀式的思考截然不同,他似乎很少介入社会与政治。他是否是形式主义者,是在探索和赞颂的是摄影内在的独立气质,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对于视觉性的探索。他说:“我曾多次承认我的确是一个形式主义者,我所感兴趣的是用照片讨论摄影本身。我宁愿拍你衣服上的一粒钮扣,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镜头离对象那么近的原因,我希望看到摄影作为一个媒介,能把一粒钮扣转变为一个思想上很巨大的事件。”

吉布森喜欢到世界各地旅游和拍照,但在他那些拍自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作品中,并没有特别的地域差别以及迥异的符号、标志,或者说所谓不同文化精神的差异。他解释说:“对我而言问题在于清楚地去观察与感知,而不在乎于我在哪。有时候我去世界各地拍照,带回来相似的甚至是同样的照片。我相信我用一种特定的方式观看,但看不同的东西时也会变化。如果能将我的感知提高到某种高度的话,我希望我能成为照片本身。如果状态足够好的话,我希望我能拍我鼻子前这一块空气。我不是在等待一个伟大的瞬间,不是在等待枪顶着头的那个伟大瞬间,我想让我的感知成为照片本身。”

吉布森与学生们在故宫拍摄时的一句话,或许能对我们理解和探究吉布森的作品带来帮助。那天下午,他和同学们相约东华门,见面后,大家围在他身边,他高声说:明天我们就要去外太空,今天下午拍的照片就是要带给他们去看。这句话不仅让同学们心领神会,也似乎让我们窥见了他摄影的根本态度。

在吉布森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与多数摄影师不同,他的作品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竖构图,他说:如果是横构图,就像电影银幕的感觉,但是把它竖起来地话,就会有一种形式上的含义出现,有一种视觉上的张力。本刊这次刊发的吉布森作品,是我们从他这次带来北京的上百幅作品中专门选取的并不多见的他的彩色作品,而且,不经意地发现,也是竖构图为主。

吉布森,1939年1月16日生于美国洛杉矶。在海军服役时被选中送到海军办的一个摄影班学习,年轻的吉布森当时对摄影并没有特别的兴趣,中途放弃了学习又回到部队。1959年退役后进入旧金山艺术学院摄影系师从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曾担任过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助手,受他们的影响,吉布森形成了以探索单个物体或主题的图像为自己的创作风格。吉布森对局部的片断构成形态的兴趣甚于整体,他把自己的作品比作一个混合光与时间的物体,认为它是明白的图像与真实的抽象的结合。吉布森的作品呈现技术细节的全面夸张,唤出的影像尽皆浓烈的黑白充满了丰富的视觉元素,简单的画面蕴蓄了言之不尽的情绪和感觉。

1970年,30岁出头的吉布森作为自由摄影师,日子过得有些艰难,他的两台徕卡,有一台已经送进了当铺。这时候他决定出版自己的第一部摄影集,结果,名为《Somnambulist》的摄影集在纽约甫一上市即大获成功。接下来他又陆续出版了《déjà vu》 《海上》《位置》《法兰西历史》《女人们》《热风》等多种作品集。他的作品被全世界150多家博物馆收藏,在世界各地举行过上百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获得过众多的奖项和荣誉。

吉布森旋风式的北京之行,亦如他敏捷的风格。短暂的交流,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又给他带去了什么?至少,让我们一起又一次认真地思考了摄影。此时,再一次想起他的名言:“我不理照相机如何看事物,我要它看到我看东西的方式。”

本文图片得到拉尔夫·吉布森作品中国代理see+ 画廊(www.seegallery.net)的帮助,在此感谢。

猜你喜欢
吉布森摄影
吉布森 美网首位黑人冠军
新体育(2020年9期)2020-09-09 01:14:31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东西南北(2016年15期)2016-08-23 10:16:21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看世界(2016年11期)2016-06-14 19:31:25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2期)2014-09-10 07:22:44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牛气冲天
扣篮(2014年6期)2014-05-30 10:48:04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
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12期)2014-01-13 04:05:03
摄影42℃展版
摄影坊:家有猫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