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红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状况,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情節平淡无奇,语言干瘪无味。细究其原因在于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结构,它把学生当容器,忽视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求知的内因,使学生沦为机械的复制者。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位作文教学呢?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地求取和组织的能力,完成作文教学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的转变,让写作成为每一个学生时时刻刻的“牵挂”。
一、自组织作文教学的三个“回归”
1.让作文回归写作本意
当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教”上,但对写作主体却缺乏足够的体认,对儿童的写作行为的发生以及运动过程却知之甚少,这样的作文教学事倍功半。其实,写作不是靠“指导出来的”。“情动而辞发”,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上,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你看到的东西引发你内心怎样的情感冲突,在你心灵湖泊中又激起怎样的浪花。
2.让作文回归儿童生命状态
不少教师看到儿童写作时无话可写,习作中内容空洞,就认为繁重课业负担割断了儿童与生活的联系,阻碍了儿童的生活体验,于是,提出作文要走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其实不然,儿童时时处处都存在于新鲜生动的生活中,他们自身就拥有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学习优秀者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协助老师组织和管理,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虽然不用参与“培优补差”,却有着富足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过着童年本真的生活;学习落后的学生,经常被老师“盯着”,他们的体验也深切而真实……教师所要做的是让学生打开内在的眼,让学生学会守护和捕捉自身内在的心灵世界。
3.让作文回归生动的个性表达
托尔斯泰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描写他给我的印象。”同一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来说,观察之后的“映像”是不可能相同的。写作要写的就是“错”的“不同”,如果所有人写得都跟摄像机记录一样,那便不成其为写作了。写作的目的是要表达各自内在的“不同”,因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个性化的生动表达。
二、自组织作文教学的三个“策略”
1.功夫下在动笔前
首先,留心观察,注重生活积累。引领学生走出狭小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观察要“留心”,让学生把心“落”在观察的对象上,这样才能获得鲜活的写作素材,生发真切的情感体验。其次,重视在阅读中积累。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积累,把阅读、记忆、悟性和德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情感的碰撞,进行智慧的较量、语言的积淀,才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活动中丰富习作内容。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竞赛、模仿、表演、演示、辩论、猜谜语、演哑剧、唱歌、画画等。
2.让作文课堂成为“我”课堂
首先,要开放命题范围,让学生自主命题。“课标”要求:命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其次,打开心灵的窗口,让学生自由冥想。最后,开放指导过程,让学生自我尝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感受,互相启发,教师针对情况做必要的点拨。教师的点拨要根据学生的习作实际灵活进行,启发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3.在“交往”中修改作文
儿童的行为需要教育者的鼓励和赞赏,写作教学有责任为儿童打造“交往”平台。首先,引导儿童大声诵读自己的作文,诵读的过程其实是儿童对自己的习作自我诊断和修改的过程。其次,让儿童及时发表作文。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也可以是群体性展示:在班上朗读,登上“习作墙”或者个人博客上发表等。最后,引导儿童互动点评,可以利用教室空白墙壁,让孩子将习作自由张贴其中,让班级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推荐,还可以在网络上互动点评。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先民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