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生书画铜刻四器

2013-04-29 20:44李杰森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凤山墨盒香炉

李杰森

2012 年11 月,笔者论文《南有铁生姚春和,北有寅生万丰斋》在《艺术中国》2012 年第11 期上发表。文章肯定了铁生刘凤山在晚清铜刻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坊间还没有发现仿冒铁生的书画铜刻作品,随着铁生知名度的提髙,更多铁生铜刻作品的披露,必有可能出现假冒铁生的铜刻作品,因此,首先要严格界定已发现的铁生真实作品,其次应对已发现的铁生铜刻作品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集累更多的铁生铜刻研究资料,是本文的要旨。

一、铁生刘凤山是先于陈寅生的晚清铜刻高手

范大鹏先生的专着《铁笔铜墨》,肯定了陈寅生在铜刻文房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说“秀才出身的北京人陈寅生,于同治初年在琉璃厂开设了首家专营刻铜墨盒的店铺万丰斋。陈氏以其超乎普通工匠修为的诗书画印技艺,自写自刻,精妙入微,一时声名鹊起,购者如云。……陈氏技艺,一直延续至宣统年间。数十年中,他与长于刻‘刘海戏金蟾‘合和二仙等神话传说人物的竹庵; 精于仕女人物的笏臣; 擅刻细密山水的濮又翎、韩子固等人,各施绝技,将文房刻铜艺术推向第一个髙峰”。( 引自《铁笔铜墨》一书第19页 )

范大鹏先生在肯定寅生“铜刻艺朮第一髙峰”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竹庵、笏臣、濮又翎、韩子固等人的地位,是“有寅生不唯寅生”的科学论断。可惜,史料上缺乏有关竹庵、笏臣、濮又翎、韩子固等人的生平及艺术活动的记载,而他所肯定的这四个铜刻人物,他们所留下的铜刻作品,仅有个把件,孤证难立,并且又缺乏确切创作年代,很难对他们在晚清铜刻史上的地位,有进一步的阐述。这是研究晚清铜刻史的一大遗憾。

除了上述偶有铜刻作品现世的晚清铜刻高手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铜刻高手活跃在晚清铜刻殿堂之上?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晚清湖北嘉鱼县(现洪湖市)龙口后洲的铁生刘凤山(1807?-1859)。据记载,铁生刘凤山家庭,“素为望族,代有文人。伯曾祖灌山公宰震译,有惠政。父则古公为邑名诸生。先生名凤山,丹峰其号也,以岁贡为世,经师远近学者,宗之皆称为丹峰先生,云先生颕悟,读书目数行,下作文援笔立成,科岁试辄高等棘闱,屡荐不售。晩年授徒不屑计馆谷,性廓落燕,闲辄与诸弟子剧谈为乐。至于朔望讲书则肃然坐,无敢忒礼者,启诱津津,随其姿性高下,必使各得其意而后已,故出其门者多通才焉。先生不得志于有司,则往往浪迹山水,雅通音律,酒酣耳热,管弦并举,怡然乐也”。咸丰六年丙辰孟冬月,时任嘉鱼教谕黄冈曾邦俊安民氏,给铁生写的上述传略,已对铁生刘凤山的人文品位,艺术修养作了充分的描述,惜未述及铁生篆刻能事,因清朝以来,皆视篆刻为雕虫小技,所以在传记中未留下只言片语。值得欣慰的是,经过笔者的多年探索,已经发现铁生刘凤山的四件书画铜刻器,涵盖印香炉、吸烟器、水烟壸、印章及铜墨盒等领域,它们既是铜墨盒盛行之前的重要铜刻实用器具,又是印章盒向铜墨盒转型期的重要器物,对晚清铜墨盒流行之前的铜刻史研究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文史研究价值。

二、铁生刘凤山四件书画铜刻器的认定

1、三层铜墨盒

此件作品流传有序,是晚清“铁生刘凤山书”赠给“筱臣仁兄大人”的一件铜器,此铜器以印章和印章盒为主体,包含了一个石刻砚台、一个滴水、一个插笔架、一个反光镜、一个铜墨盒等多种文具,是铜文具印章盒转型至铜墨盒期间的代表作。此盒受主筱臣可能是:赓音通阿,字筱臣,满洲乌扎拉氏。道光年间曾任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但无法确定此人的出生年月及他与铁生的关系之前,暂作待考处置。此铜墨盒上的的“爱书歌”,是由铁生刘凤山书写的原始证据,在此铜墨盒附件“图书府”内存有十三枚印章,这十三枚印章都与墨盒主人筱臣有关, 从材质上分,有寿山石、牛角和水晶;从印章上分, 有护封印、人名印和闲章印。从印文内容上看,均与筱臣有直接关系。十三枚小印章,被密密实实地嵌放在被隔成三个小空间的“图书府”内,这一套印章的设计、取材、割制、摆放、雕作,到印文的篆设、刻制等每一道工序,都经过全盘考虑, 而不是草率完成。必定是筱臣订制而由铁生全盘统筹完成的,为了肯定铁生具有篆刻能力,笔者在网上还寻找到一枚署有铁生边款的竹根印章。由此可以认为,图书府内的十三枚印章,也是铁生为筱臣精心制作的篆刻作品。因此铜墨盒上的《爱书歌》和十三枚印章,当成研究铁生刘凤山书刻铜作品的第一标准。

2、水烟壶

此作品的内层正面书刻有《爱书歌》,末尾有如下几个字:“书于泥鸿精舍,铁生。”上款是:“子震( 其人待考)二哥雅玩。”下款是“敬卿( 其人待考 ) 制赠”。目前尚不清楚定制人“敬卿”,受赠人“子震”和书画刻者“铁生”有什么关系,推测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订制人只知道铁生的铜刻名气,而不熟悉铁生,所以在姚春和铜器店买单,订制铁生签名书画刻的水烟壶,送给亲人二哥;第二种可能,三者都是熟人,订制人邀请铁生参与书画刻的全过程,并留下姓名。此水烟壶外层镂空梅花罩,工艺卓绝,材料是银子,水烟仓翻盖处的底铭是“汉镇姚春和造”;这是晚清汉口汉正街上的一家著名铜器店,这个水烟壸的精美程度,不亚于宫廷慈禧所用水烟壸,足见受赠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此水烟壶上的《爱书歌》和铜墨盒上的《爱书歌》,由同一个人铁生所书刻。这是研究铁生书法铜刻作品的第二个标准样本。在此水烟壶另外三面个面上,还有一段曲文、一幅清供图案、一幅捉鱼图,也是研究铁生行文作画的重要标准样本。

3、庚戌年作于汉皋的残缺印香炉

古时候,用以焚香、熏香的各类炉具中,有一种颇具趣味的是印香炉。

实际上,印香炉是熏香炉的一个特殊品种。说起印香炉首先离不开印香。何谓印香,顾名思义,印香应与印有关系。宋代人洪驹父着有《香谱》,其中“香之事”部有“百刻香”一条:“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昼夜乃已。”由此可知印香初备时有计时的作用,当然同时具香熏作用。同书“香篆”条云:“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钦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经者。”其它条目还载有“香篆”有多大、多厚,字划应刻多宽、多深的记述。依其叙述,这个“香篆”就像一个大印章,把“香尘”即香料粉末,填入香篆所刻的笔划中压实,磕出后就是要燃用的印香。

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存世民间的各类明清时期完整的印香炉已成为珍稀之物了。自宋代开始,由于焚香形式的变化,旧有的博山熏炉和一般形式的香炉已均不适用,印香炉便取而代之。宋时的印香炉,如同今日烙饼用的平底饼锅,上加镂空盖子,炉底有支脚,较笨拙。到明代经文人参与改造,已不注重计时作用,逐渐趋于小巧美观,成为既可焚香又适用于赏玩的文玩器具了。

因印香炉是燃用印香的炉具,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与其它熏炉不同的模式,它的特点是多层,配有模子(香印)、香铲、香压等附件。清代初期,由于刻铜技艺的精湛,炉具制作更加精巧。清代中晚期多银白铜印香炉。其炉最普遍的形制是方型、长方型和圆型。炉身一般常有三层或四层,炉之第一层为盖,第二层为焚烧印香之用,第三层存放香印等工具,第四层存放香料、香水等。

铜刻墨盒研究专家周继烈先生,在他的专著《雅玩掇英》(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中,以“能结缥缈风中云”为篇名,发表了他对印香炉的研究成果。后来我从来一位网友“竹林第八贤”的博文中得知: 该书中介绍的印香炉,曾经被周继烈先生收藏,现已转到“竹林第八贤”手中。这是一个品相极好,艺术性极髙的晚清书画铜刻印香炉。

2009年春节刚过,我在昆明古玩城,买到一个残缺印香炉,虽然残缺了二层,但从遗留部份看,其书画刻艺术价值很髙,更难得的是留有题跋,在题跋中留下了庚戍年(1850)年款,给晚清印香炉研究提供了断代资料。这是已发现的近代铜刻器具中年代最早的一个,这对近代铜刻器的断代,有重要参考价值。最近的研究进一歩证实,此印香炉的书画刻者又是铁生刘凤山。这种判断有什么根据呢?那就让我们对比一下铁生书刻《爱书歌》上的文字和残缺印香炉上的文字,我们立刻就发现:此残缺印香炉上留下的字和铁生在《爱书歌》铜墨盒上留下字,书风不仅相似,而且同一个字( 例如“书”“处”等字 )的字体竟是毫厘不差的相似。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残缺印香炉也是铁生书画刻。这是研究铁生刘凤山书画铜刻作品的第三个标准样本。顺便一提:笔者正组织业内髙手,想把此印香炉修复如旧,让铁生的传世作品重放光芒。也彰显当今铜刻高手的铜刻技艺。

此残缺印香炉原被南京的一位网友收藏,后来送给了一位古董摊贩子,这位摊贩子竟然在2009年春节初六的早上,带到昆明古玩城出售,被我一眼看中,作为残缺珍品收藏起来,避免外流出圈内,以致失去了极佳的研究机会。收藏的故事就是这么神奇:铁生传世作品很少,至今也只发现四件,而我却占有了其中的三件,使我的研究具备了必要的实物条件,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4、庚戌年作于汉皋的铜刻吸烟器

这个铜刻吸烟器在网上流传已多时,最终由济南婴戏品种铜刻器收藏家李广君伉俪收藏。此吸烟器面多,书画刻工亦多,计有:插屏正面上的画:“只恐夜深花睡去”;插屏背面上的文字:“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之( 作 )”;正面盒盖上的诗:“水火交柶济,烟云妙化工。味到呼吸外,香到有无中。书于汉(皋)客次”;正面盒盖内侧低铭,文字:“汉口胡恒兴号自造银白”;正面上的画:佛手请供图案;背面上的画,香炉图案;右面上的文字: 临王羲之(郗司马)帖:“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已)具,示复数字。(丝布衣帖)今往丝布单衣财(才)一端,示致意”;左面文字,临王羲之(服食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汉客次”;吸烟器内盖底铭:“汉口胡恒兴号自造银白”;这么多书画铜刻信息,是研究铁生刘凤山铜刻的第四个绝好样本。

理所当然,必需着重说明: 此吸烟器为何是铁生刘凤山所书画刻? 此吸烟器上的题跋和印香炉上的题跋如出一人之手,地域在汉皋客次,时间在相同的庾戌年,庚戌年题跋的书体相似,笔迹一致。所以应是铁生刘凤山书画铜刻作品的第四个标准铜刻器。

三、铁生画铜刻“只恐夜深花睡去”考证

铁生铜刻吸烟器上的人物画最传神,当此画在网上流传的时候,有人称之为铜刻人物第一人。我对这幅画的理解,也走了弯路,在网友提供许多资料的基础上,才认定这幅画是晚清较流行的传统的国画题材,名字叫“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可以在“中国古代绘画技法书籍精选”《清版点石斋丛画》中找到,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从这幅画的题诗及题款可知,作者是吉生,钱慧安(1833-1911),初名贵昌,字吉生,号清溪樵子。根据钱慧安的题诗,我们把此画定名为“只恐夜深花睡去”。

钱慧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晚清画家,人物画尤佳。他29 岁(1862年)就参加了杭州人吴宗麟在上海城西关庙牧龙道院成立的画会。江浙名流,一时聚集,参与者凡二十四人。1864年,钱慧安、包栋、王秋言在一次雅集中曾合作《萍花社雅集图》,生动写出全体社友形貌,后此图经闵沄家族刻石,今有拓片流传,原作则似已散佚。萍花社为晚清海上书画社团之滥觞,约活动至1874 年。

铁生刘凤山在吸烟器上的人物画没有题跋,但画面酷似吉生钱慧安的画,于是我们把铁生的这幅人物画也定名为“只恐夜深花睡去”。铁生绘刻此画的时间是庚戌1850年,此时钱慧安才17岁,在他29岁成名之前有可能作此画,但怎么提前估计都应在铁生1850年之后,但不能由此武断得出结论:吉生钱慧安仿了铁生刘凤山的画。有些网友认为,此二人在作画时都各自有底本可以参考。我觉得这话有道理。另一网友又提供了画在瓷器上的另一幅类似图画,也是“只恐夜深花睡去”的传统国画。此瓷画的作者子珍氏在瓷器上题字道:“辉煌玉烛睡娇姿,访上洋新法,子珍氏写。”上洋是谁呢?经查证,初步确定是:明人卓晚春。

卓晚春,字上洋,自号无山子,亦曰上阳子,又号上洋子,人呼为小仙,嘉靖(1522-1566)间福建莆田人。娴书画。相传幼孤行乞,八岁善筹算,指掌上虽千万不爽。初不识字,舆平湖僧舆彻善,读书芝山(按闽中书画录作“舆平和张彻善,读书于芝山僧舍”)。十四解诗,十六善草书并善画。后卒于杭州净慈寺。疑即画史会要所载之卓小仙。《闽书、漳州府志、名山藏、书生会要、福建画人传》。

笔者资料不足,难以查证上洋卓晚春是否画过“只恐夜深花睡去”图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自从北宋苏轼写了名诗《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或之后,以此诗意作画的人一定大有人在。即便不是上洋,也会有人在清人之先,创作了传统国画“只恐夜深花睡去”,为子珍、铁生、吉生或其它什么人提供了底本。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版本的画稿:“只恐夜深花睡去”,出现在纸质画卷上,镌刻在铜质器具上。

如果硬性比较一下吉生钱慧安和铁生刘凤山的同一画作与刻作,铜刻墨盒收藏家朱瀚先生的评语是很中肯的:铜器上的层次感更好。铁生以他留传至今的四件铜刻作品,以他精湛的书画刻技艺,在晚清各种实用铜器上留下了佳作,他是晚清先于陈寅生,在铜墨盒大量流传之前的另一位铜器镌刻高手,对晚清铜刻的传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凤山墨盒香炉
梁瀚嵩与起凤山
程家玉
陈道明
陈杰
达云飞
马金海
一个铜香炉
香炉的养鼻之道
Ho Feng—Shan何凤山
望云千顷 感事多怀——写给许凤山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