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墨
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哀痛,今年4月雅安又传来不幸的消息,灾难过后,留给人们的除了残破的废墟,还有心灵深深的创伤。与成年人相比较而言,孩子的心灵更加脆弱,更需要特别的抚慰。
遭遇过大地震的孩子一般会感到恐惧、担忧,流露出紧张、迷茫、无助的神色,害怕离开父母,怕独处。 很多孩子失眠、多梦、易惊醒,出现头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症状,这极有可能是紊乱的情绪造成的心因性生理疾病。个别孩子甚至发生遗尿、吮吸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退行性行为(遇到挫折时,行为又退回到较早期的幼稚阶段)。有的孩子还会烦躁不安、发脾气、攻击他人。
这些反应并不一定立即出现,有的可能潜藏数月,甚至数年才会表现出来。另外灾后心理创伤是不可能彻底平复的,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更深远的、不可预测的影响。心理疏导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细致入微的复杂过程,社会上的一些心理援助活动有其局限性,学校开展的心理辅导也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孩子。只有长期接触、充分了解孩子的人,才能给他们更多更好的帮助。父母其实是孩子零距离的心理医生,因为家人朝夕相处,双亲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了然于心,能够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虽然大多数家长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方法,但父母给予孩子的保护、陪伴、关爱,是最有效的良药。家长自身首先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灾难,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恐慌、焦虑等消极状态。父母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念,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在重建家园的奋斗中,注意不要疏忽了对孩子的关注,及时发现他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帮助他逐渐调节过来。多和孩子沟通,倾听他诉说自己的感受,回答他的各种问题。不要刻意对地震避而不谈,直面灾难其实能让人及早摆脱困扰,当孩子情绪平静后,可以和他说说地震的原理、逃生自救的技巧。 甚至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理解死亡,客观的看待生命的消逝。还可同孩子聊聊家里的情况,描绘一下重建后的生活等,给孩子希望与憧憬。
切记不要批评孩子暂时的退行性行为,这是灾难对儿童心理影响的常见反应。并要让孩子明白害怕、难过等都是正常的,允许他哭泣,不要强求他勇敢或坚强。当孩子有积极的转变,勿忘表扬和鼓励。
孩子对父母有天生的依恋感,当周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父母的怀抱就是他们的避风港。生活中不妨多些拥抱与爱抚,对幼小的孩子多拉拉他的小手,对较大的孩子经常拍拍他的肩膀,给孩子传递温暖,带来心灵的慰藉。
另外要让孩子走出去,不能过分的依赖家庭。支持他和其他小伙伴一同玩耍,别让灾难湮没了孩子本应烂漫的童年。
将心理辅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能发挥大作用。而且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父母和孩子实际上能够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家长也能由此缓解自己的压力。亲子携手,相伴走出阴霾,重建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