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胜
我最早接触水彩画是在1965年读小学三年级的少年时代。那时喜欢画画到了废寝忘食的痴迷地步。当时手头有一本潘思同的水彩画教材,于是便在周末时照猫画虎,临摹起教材中的水彩画。后来还陆陆续续地临摹过雷雨、张充仁、李剑晨、吴冠中等人的水彩画,其中有静物画、风景画。当时临摹水彩画时带给我的快乐,至今不能忘怀。1971年,我在湖南长岭炼油厂参加工作,任中学美术老师,正逢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师生到厂里写生采风,我有幸在洪震春老师的介绍下认识了著名水彩画家朱辉老师和殷宝康老师,从此我的人生开始有所不同。
真正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学习水彩画,是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考入了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读书之后。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是把水彩画作为基础训练和专业技法的主干课程来开设的,课时多,师资力量强。我荣幸地在朱辉老师和殷宝康老师的指导下全面学习用水彩画,进行静物写生、人物写生和风景写生。朱辉老师和殷宝康二位老师的水彩画各有所长,风格迥异。朱辉老师擅长湿画法,尤其擅长静物和人物画。他十分注重发挥湿画法的特性,包括湿纸着色、湿时连接、湿时重叠、沉淀法、晕化法等。他创造的湿接法,即先用大水头笔,蘸饱满的颜色迅速将画面铺满,让颜色互相渗化,连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后,或趁湿或待干后加以深入塑造,画面氤氲互生、元气淋漓。这种方法在画画时精神须高度集中,如狮子搏象,随时观察画面颜色的变化和流动,并随时根据写生对象和画面主题要求加以调整深入。这种方法使我受益匪浅。我后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汉城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任教时,曾向学生教授此种方法,进行水彩写生教学。短短几周,学生作品便有长足的进步,令同行刮目相看。
殷宝康老师擅长以干画法为主,又称重叠法。他用干笔一层层积色,包括干后重叠、干后并置、平涂法、点彩法、枯笔法等等。画面出现一种既明净又厚重的朴实而又丰富的色彩效果。这二位老师的水彩画教学方法是各有千秋,相得益彰,作为学生我是幸运的,在他们的门下比较全面地学习了水彩画的写生技法。当时的同学们都觉得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深造机会难得,因此自觉地刻苦学习,互相比学赶帮,专业上唯恐落在后面。老师们也恨不得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教学研究的气氛十分浓厚。朱辉老师还把当时在省群众艺术馆的黄铁山老师和湖南大学的张举毅老师请来讲课。短短几个月时间,同学们的水彩画水平提高很快,也让老师们十分欣慰。
在武汉城市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任教时,因工作需要,我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水彩画的教学和创作上了。武汉是水彩画的重镇之一,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水彩画家,当时有钱延康、魏正起、白统绪、麦柏森、陈少平、王兆杰、陈寿祥等人,还有同事华纫秋、黄建军、姜小松等。华纫秋老师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擅长在水彩画的特殊沉淀效果上勤于思索和实验,创造出了在画面上类似山川河流般的特殊肌理效果和晕化效果,让人啧啧称奇。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多方实验,在水彩画中放入各种添加剂,如食盐、啤酒、可乐、丙烯、洗衣粉等,使用刀刮、水洗、拓印等方法,使用吹风机、喷壶、加热器等工具。一旦有了新的特殊的画面效果,便互相交流,大有奔走相告之意。当我们把有些试验方法告诉华纫秋老师之后,他神秘地笑笑说:你们可以适当保点密。是啊,我们至今不知他特殊的肌理效果是怎么搞出来的,每次问他,他总是王顾左右而言它,让我们觉得十分有趣。
这些水彩画作品,大多数都是1983年至1994年前后十余年的时间所作。这十年的水彩时光,是苦恼的也是快乐的,也是我一生最好的青春时光。苦恼在于不停地在追求、思考、探索,常有废纸三千之憾;快乐在于在水彩画创作时常有不可思议、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如灵光闪现而出佳作时,会忘却一切烦恼和劳累,内心会有一种极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由湖北省美协推荐,我的五幅水彩画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四次新人新作展览。作品多次出国展览,并多为上海《水彩杂志》、北京《诗刊杂志》、《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还被各类画册收入出版。作品还入选全国及省市美展并有获奖,等等,我的努力获得回报,心中更是充满了快乐和喜悦。
这些水彩画的发表,既是朝花夕拾,对青春时光的追忆,也是对我的水彩画创作的一个总结和汇报。虽然我后来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山水画的创作和美术史论的研究上,但心中还是有着浓郁的水彩画情结。山水画和水彩画本是画理相通,在我的山水画创作中也时时能看到水彩画的影子,可以说水彩画滋养了我的山水画。我常常回忆起水彩画带给我的欢乐和感动,也时时感念在绘画艺术道路上给我启蒙和教导的老师们和朋友们。虽说艺海无涯,我会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