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杰 任怡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在突发事件激增的局面下随时面临潜在危机,由于诱因的复杂性和影响的严重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学校的和谐与稳定也存在一些隐含的不安定因素。本文着重探讨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有效途径,试图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效补充高校现有的维稳机制,以预防和控制高校突发事件,妥善解决危机过后的遗留问题,切实维护高校稳定。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性;途径
高校历来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多发场所。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一些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去个性化时代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国内外一些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高校的管理和校园的稳定环境隐含了诸多威胁。“高校突发事件”这个潜在的毒瘤,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点关注和警觉的问题。
高校稳定正在面临怎样的危机?如何构建完备的高校维稳长效机制?本文认为,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仅是高校维稳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更将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维护高校稳定。
一、高校在突发事件激增局面下面临的危机
1、分类和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某种自然或人为诱因,在校园内部发生的,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生活、学习等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危害、冲击的事件,是在“短时间内引起矛盾冲突,同时特定矛盾关系相对尖锐、集中的意外事件。”[1]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衛生、社会安全、群体冲突等种类多样的高校突发事件正在呈现出隐蔽性、突发性、紧迫性、扩散性、破坏性、复杂性、政治性、社会关注性等新特点。
2、负面影响及潜在危机
无论什么性质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不同程度影响高校的稳定与正常运转,严重的会波及到师生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由于新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网络群体性事件激增,更是给高校的维稳工作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如不尽快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势必会使高校的发展在隐患的威胁中变的步履维艰。
3、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机制迫在眉睫,然而现行的应急管理机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应急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应急管理制度缺乏、管理模式落后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及时创新工作模式,及时反思工作方法。
本文认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薄弱,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必要性
1、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关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3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2004年)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发布,对高校构建心理干预机制工作有着指导意义,高度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是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工作的有利契机。
高校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会迅速蔓延。由于突发事件诱因的复杂性和爆发的突然性,在高校的应对过程中,极易出现反应迟钝、力不从心的混乱局面。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心理活动的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态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的心理干预,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局面、冷却冲击、修复创伤,使校园秩序迅速稳定和谐。
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干预手段,相应的机制建构还相当不完善。
2、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功能
心理危机干预这种心理治疗方式“是对于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给予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心理危机困扰着整齐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化解心理危机,避免矛盾激化的效果”[2]。其主要功能体现在:
第一,有助于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90后大学生,热情高,自我意识强,行动力强,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情绪化特征,其中心理因素对他们的过激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对削弱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削弱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有重大意义。
第二,防止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生概率。通过预警、应急等一些机制的完善来掌握信息,控制局面,减缓事件的连锁反应过程。
第三,有助于增强事后的恢复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指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相对应的心理辅导,开展个体、团体心理辅导、同辈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转移和补救,将迅速地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障碍,增强恢复能力。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途径
1、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未雨绸缪,建立以预防性心理干预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建立“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四早体系[3],是削弱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4年,教育部做出了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这项决定对学校的早期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但是,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只是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途径,并不能就此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高校院系多,学生基数大,这项工作的持续进行势必存在一定难度。高校应该持续加强预警机制的构建,持续的开展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层层布控,任务分级落实,真正做到及时全面地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对思想偏激、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心理脆弱、网络成瘾、生活不独立、身患疾病、学籍异动、违规受处等十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尽量做到“四早”,把主动性掌控在自己手中。
2、建立干预处理机制,提升干预小组的专业素质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多样性,爆发性,扩散性等特点,在事发后的紧急处理是否及时、准确,部署安排是否到位,是决定突发事件影响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来说,学校应在事发后立即成立心理疏导和救援小组,全程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介入,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局面,引领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还能减轻学生的恐惧和焦躁情绪,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成立十分关键,一定要指派专业心理辅导团队用专业的处理机制和咨询体制,深入事件当中,及时掌握动态,耐心疏导,减缓压力,尽量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形成长效预防模式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在突发事件结束后,高校应马上发挥善后处理机制的作用,帮助学生从焦虑、亢奋的情绪中走出来,引导大家从突发事件的影响中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坚守保密性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对处理过程严格保密,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进一步激化;其次,要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持续性、科学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能马上停止心理干预,而是密切观察,防止次危机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引导,加强危机知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层次、多载体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重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只有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从部署上科学,从业务上熟练,才能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真正的纳入高校现有的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中来,才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的维护高校稳定。
参考文献:
[1]徐楠、向波涛、杜嘉、谢岳来.校园网络新闻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环境与机制分析[J].青年研究,2003(2).
[2]吴晓玮、葛明贵.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
[3]叶铁桥.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效避免悲剧发生[N].中国青年报.2007-5-16.
作者简介:熊杰(1984—),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助教。
任怡(1983—),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硕士研究生,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