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音

2013-04-29 19:09张冉
艺术评鉴 2013年6期
关键词:乐段演唱者雷锋

张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声乐艺术并不单纯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通过物理的手段,运用美妙的声音、自然的语言,恰当的情感渲染来再现作品生动的音乐形象。演唱者的责任就是要把一个明确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每一个概念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音响画面,最终达到情感的真诚表现与欣赏着情绪的共鸣。因此动人的歌声离不开情感的渲染,恰当情感渲染的歌声可谓是“心灵之音”。

完成一首声乐作品并准确的表达其中的情感,声音是必备的工具。作为声乐艺术在众多表演形式中声音极为为重要,作为演唱者必须具有扎实的歌唱基本功,有驾驭声音的能力,能使自己的声音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自如的在自己流动的歌声中展示各种音乐形象,这样声音才有魅力,才能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拨动听众的心弦。由此看来,歌唱情感的表达需要歌唱技术来完成,在气息、共鸣、语言上,以及心理素质上都要精益求精。首先歌唱的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和源泉,它直接影响音质、音色和音量。气息控制运用的好,声音连贯性则好。在歌唱的呼吸方法中胸腹式联合呼吸具有较强的呼吸控制能力,并且声音能够建立在结实的呼吸支持上,游刃有余的控制音色及音量的变化。其次我们常说“共鸣腔体”,没有在共鸣腔体里的声音则是杂乱无章的声音、不规矩的声音。如同火车要在轨道内行驶,共鸣腔体就是我们歌唱的轨道,在演唱中所有的音从上到下都不脱离这个轨道,才能获得我们所说的好听的、统一的声音。再次歌唱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语言有所不同的是,声乐艺术给语言赋予了美妙的旋律,使之音乐化、情感化。在咬字、吐字上要十分讲究,既要语言清晰,又要感情流畅,正所谓字正腔圆。最后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在歌唱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轻松、自如、积极和自信是演唱者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一首声乐作品在打动听众之前,首先要感动演唱者本人,用过硬的技术、自信的心态、饱满的激情富有创造性的去歌唱,赋予作品生命力和感染力。

情感的渲染是歌唱的目的。首先完成好一首声乐作品要对其做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作为演唱者拿到声乐作品要进行分析、探究。了解风格、曲调、、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等,将自己投身其中去演唱,而不是拿捏地、机械地去歌唱。歌曲的艺术处理要求演唱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展现作品的艺术色彩和意境。音乐的强弱、收放、喜怒、哀乐,都要表现的淋漓尽致,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才能有拨动心弦的感染力。我们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来进行分析。拿到这首作品我们反复哼唱、读谱、仔细阅读,思考歌词发现,这是一首山歌风味的歌曲;歌曲为ABA结构的三段体曲式,第一段是充满激情的明亮的“宫”调式,第二段音乐转向较为深沉的“羽”调式,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旋律但在情感处理上略有不同;这首歌曲是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运动中创造而生的一首红色歌曲,词作者蕉萍,曲作者朱践耳。它的歌词节录于《雷锋日记》,是雷锋从报上摘记的一首诗;歌曲體现了雷锋同志对党真挚的爱,对旧社会的恨;我们逐段逐句进行分析。第一段描写了雷锋同志对党充满炙热的爱。“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这是整个歌曲的第一句,紧抓主题,歌词明朗,旋律流畅,演唱者要唱的明亮而又亲切。“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该乐句体现了雷锋把党对自己的恩情比作母爱,但却胜似母爱,对党的歌颂要求演唱者把握热烈的、高亢激昂的情绪来演唱。整个乐段要求演唱者要充满激情,充分表现明亮、流畅、亲切的歌声贯穿第一乐段中。一段间奏过后,歌曲第二段旋律转向深沉的羽调式,乐谱中出现了切分节奏、休止符手法,以及运用了特强音等来加强音乐的力度,表现了对旧社会的憎恨。“旧社会鞭子抽我身”该乐句切分音和强音符号体现了内心的激愤,“旧社会”的“鞭子”将自己陷入痛苦的回忆中,每个音要唱的干脆、结实,演唱者要唱出对旧社会的深恶痛绝。“母亲只会泪淋淋”旋律下行的趋势,饱含了内心的无奈和凄苦,声音要弱下来,速度也要相应慢下来。紧接着“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这一乐句当听到战斗的号角声响起,演唱者要充分把握在力度上、速度上、音色上,以及情绪上的突然变化,要唱出革命战斗的精神,教上一乐句,力度更加强有力,速度要稍快,声音上更加激昂、豪迈,情绪更加振奋。在此乐句中我们发现,出现两次“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其中“闹”字比第一次出现音高要高,节拍要长,并且赋予了强音f的符号,在情感处理上是有所不同的,此处演唱者要将整个歌曲推向高潮。经过间奏,情绪渐渐平静下来,进入歌曲第三乐段,此乐段再现第一乐段的旋律,在艺术处理上演唱者要把握与第一乐段有所不同,从黑暗旧社会的痛苦回忆中走出再唱颂歌,对党的爱要在歌曲中表现的更加深情,演唱要更加流畅、舒展,再唱颂歌把党的光辉照在心里的暖意传达给听众,使演唱者和听众之间在歌曲中感受党的光辉下带来的幸福和温暖。其次作为演唱者,文学素养是准确表达歌唱情感的基础。对于演唱者来说,把乐谱变成感人的立体音响画面,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沟通作曲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感情,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演唱者是必不可缺的中介环节,这个环节在二度创作中对作品的把握和理解是否准确,表达是否得当是作品情感渲染的关键,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如果没有好的文学素养,纵有好的嗓子,却因唱出来的旋律平淡无味,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真正目的和要求了。我们再回头思考《唱支山歌给党听》,1962年,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号召下,举国上下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高潮。歌词是来自雷锋同志日记中摘抄的一首小诗,随即谱成了曲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劳苦大众对旧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对党的无限热爱。演唱者只有深刻了解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

所有音乐都有自己情感的韵味,声乐不外乎也是如此。用经过情感渲染的歌唱来表现作品,才能塑造出美好的音乐形象,给听众以极大的震撼力。因此,动人的歌声离不开情感的渲染,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心灵之音中享受声乐艺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乐段演唱者雷锋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