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玲
学生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他们的思维和心理不成熟,模仿能力强,自控能力差,是非辨别能力弱。因而,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循循善诱,千万不要一见他们出现错误就横加指责,粗暴对待。这种处理方式犹如庸医看病,只治表不治根。虽然短时间内扼制了病情,因为没有找出病灶,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慢慢复发,说不定还会使病情的恶化。这时候如果班主任在掌握小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基本知识上,抱着“慢火熬中药”的态度,正确引导,才能达到疗效的目的。
一次午休,班长急匆匆跑到办公室,说张华又闯祸了。我急匆匆走进教室,发现小明捂着耳朵很伤心的哭,其他同学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露出敢怒不敢言的神情。我马上查看小明的情况,幸好没什么大碍,耳朵周遭有几个牙齿印。我让几个同学扶小明去医护室涂药水,再把张华带到教室外的走廊,问他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后桌的小明不小心用钢笔在小明的本子上画了一笔,没想到激惹了他,“噌”地窜起,抓起小明桌子上的书就撕,进而双方扭打起来,他竟狠狠咬起小明的耳朵。他余怒未消,涕泪纵横地诉说是对方先划他的本子……事隔一个月,张华向一个女生讨水喝,女生觉得水不多了,下午自己要喝,就没给小明。这下又激怒了张华,他不但抢走了水瓶,把水倒了,还把水瓶扔到垃圾桶里。当我质问他时,他还振振有词:“谁让她这么小气,一点水都不给我喝。”话语中居然没有因为打了人丝毫的不安,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由于张华的攻击性行为,从三年级起,他就一个人坐在特别设置的位子上——靠近讲台桌的椅子上。这种安排,暗示着张华是让老师头疼、同学不喜欢的学生,无形中把张华与同学孤立起来,造成张华在心里对班级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我把张华的专属位置撤掉,按照身高让他坐在同学之间,他的同桌是个品学兼优、文静的女孩,叫婷婷。那天,张华很守规则。可是第二天,女孩的母亲来到教室,当着张华的面要求我把她女儿位置调换,说是担心张华欺侮女儿,影响学习。在我反复耐心说服下,那母亲勉为其难地答应先坐一个月再说。张华表面看起来满不在乎,但神情还是露出难过。我知道心里辅导过程中,要抓住良好时机,适时进行教育,张华才听得进,才接受得了。
我试着用我的同理心引起他的心理共鸣。我主动找他单独谈心,用和蔼的语气跟他说:“早上婷婷妈妈讲的话让你觉得很委屈,是吗?”他沉默着,但明显看出难过。为了让他更久体验被无故指责的内心感受,我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我试着探询道:“不过,退一步讲,她妈妈为什么会这样看你?你想过吗?”只有学会审视自己,走进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摇摇头,原先僵硬的表情趋向缓和。这时,我让那些经常受张华欺负的同学加入我们的个别辅导,让他们谈谈对张华的看法和感受,帮助张华逐步学会为换位思考,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和不便,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当你欺侮他人时,要想一想别人的心情,所以平常不要做伤害他人冲动的事。我非常愿意和你一起努力!你愿意吗?”他点了点头。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于是,我精心布置,营造教室的读书氛围,形成书香教室。在教室里添置一个班级书架和运动器材箱,摆放课外读物和运动器材。这些读物、器材班级购一些,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读物、运动用品拿到这里来交流。我再引荐比较浅显易懂的有关历史、科技、自然、社会、文学类的书籍和经典名著,组织学生之间交流阅读情况,这其中总少不了张华的阅读感受发言。同时我指导好少先队活动,开好各类班会,组织好各类比赛、游戏等,自己也参与其中,特别是与张华“打”成一片,激发他参与兴趣。这样,他的精力很大程度地发挥在有意义的、积极的阅读和活动中,慢慢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班集體是一个微型的教育学生的社会体系。学生在班集体中成长,在班集体里学会管理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评价中认识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班集体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教育情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陶冶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的熔炉。同学及舆论力量和榜样作用,常常要比教师说教强得多。所以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集体对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通过营造安全、融洽的班级氛围,以集体带动个体,促进全体发展。
首先我和学生们商议确立班集体目标——班级是我们快乐的家。要求学生列出能为班集体做些什么,以使班级成为一个愉快的地方。班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之间互信和宽容,能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能学会情感的表达与心灵的净化。再挑选一批乐于奉献、正义敢管成绩却未必出色的学生做班干。“习惯委员”专项负责个人文明,“宣传委员”宣传班级新人新风。班长专门负责帮助张华,旨在消除和安抚外围环境对张华易冲动情绪的刺激。班干部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形成浩然正气,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也就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对班上出现的违纪、不良行为现象,我大都放在集体的纪律的背景上处置,形成了班级监督。
张华也受到班级正能量的影响,攻击行为收敛了。但张华还是经常感觉自己受到同学“挑衅”,内心充满烦躁,总想发泄。这时,我教给他自控的方法,可以宽慰自己说:“同学不是针对我的,不是有意的。我是班集体一员,我要管住自己,不能给集体抹黑,不能伤害班级里的兄弟姐妹。”也可以先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去运动一下,或转身离开这个地方。我还告诉张华,在受到父母打骂或冷落后,要学会倾诉,学会合理发泄,把自己的心情写在日记上,学会正常的交流和沟通。
我知道教育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所以我对张华的要求一开始并不太高,循序渐进。
渐渐地,张华明白自己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更好地自发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自控能力,不良行为慢慢消失了,一个坚强、自信、阳光的男孩出现在我面前了。由此,我由衷的说教育是急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