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采用,构成了农业科技进步的三个系统。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创建和运作,为这三个系统的链接和功能发挥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桥梁,突破了彼此间的瓶颈束缚和制约,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扎根“三农”实际的运作模式精要之处何在?本篇调研报告将为您揭示答案。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一些院所的示范基地,在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中,不仅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器,还是科技推广的传播者、科技采用的咨询者和服务者,充当着农业科技供求与运用的排头兵角色,起着连接各方的纽带作用。为了了解农业科研院所示范基地的运作状况和取得的成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课题组曾两次深入到山西农科院旱农中心阳曲基地、作物所和蔬菜所基地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成果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内涵、基本特点及模式
(一)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内涵。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依托科研单位的优势技术、结合当地生态资源和区域产业发展建立的固定性、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可以根据科研单位的科研方向和区域产业发展调整方向。示范基地集农、林、水、农机、工程及生物措施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将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为主要依托,集中投入,集中开发,现场指导农民,武装农民,帮助操作,充分展示和发挥生产基地作用及开发方式,实现农业科技与生产的直接对接。同时,通过这种特定区域的示范和生产检验,又可提出新的课题,促使科研成果进一步配套和完善,拓宽并丰富科学研究的内容,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基本特点。
1.展示新品种的窗口。山西农业科研院所创建的一些前沿科技示范基地,摈弃了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从引进新品种入手,加大研发推广力度,推出了一些具有山西省地域特色的新成果、新技术,使示范基地基本上形成了旱地粮经作物节水高产的示范区域和窗口。以省农科院建立的一批基地为例,作物所在榆次市什贴镇大面积示范推广国鉴谷子新品种晋谷42号,从繁育、示范到推广,全过程吸引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取得了4200余亩高产优质的好成绩;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在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建立的示范基地引进蔬菜甘蓝新品种多项,使亩产达到5029公斤,比对照田增产24.9%,亩增收350元;蔬菜所在榆次市东阳镇庞志村的基地引进新品种24个,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8项,成为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无公害生产、恒温化贮藏、品牌化销售为一体的现代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区。
2.提供新设施的场所。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设施要求比较集中,功能齐全,基本能对所要示范的生产场地给予调控,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要发挥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精神,取得高产高效,实现全年的均衡生产和供应。如旱农中心河村示范基地在生产布局和设施建设上,既有创新实验区、大面积示范区,又有集雨设施区、产业化服务区,还有后勤保障区。通过利用降水与节约地下水以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等综合配套使用,创建山西省杂粮旱作和节水农业技术的样板,进而辐射全省。
3.组装农业新技术的平台。在基地建设中,一是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如温室调控、组培快繁、节水灌溉、生物防治、工厂化育苗、胚胎移植、无公害蔬菜生产等。二是改造传统农业,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嫁接和组装,如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取代落后的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控制水量和浇水时间,提高地温,促进作物成熟,提高优果率。
4.创新经营机制的“试验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打破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进行机制创新:一是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农户自愿承包经营,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具体指导,实行自负盈亏;二是由投资业主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吸收组织农户进行生产,科技人员参与,实行以法人为中心运作经营,获取经济效益;三是由农业科研部门直接投资建设,招商引资进行开发经营,连接农户实行合同制、科技承包制,使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类型。
1.科研院所专家指导型。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域特点、潜力和优势,按照“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技术推广新模式,以科研院所为指导,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的原则和“科研生产一体,农民全程参与,农艺配套农机,规模市场效益”的要求,建立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使农业高新技术直接嫁接到田间地头,整合了“政府、科技、市场、企业和农户”五大要素,实现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的有机结合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2.农业科技合作社组织服务型。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入股,与农民共同构建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既包括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科技服务的综合性科技合作社,也有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科技服务的产业型科技合作社。
3.农业科技园区集约化生产发展型。农业科技园区,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带动型。这种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带动型,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辐射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二、山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运作
(一)建立一线基地,搭设创新平台。农业示范基地可为深层次开展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为农业生产展示最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区域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在示范基地里,科研人员一边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一边开展适合当地应用的技术研究,在研究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同时,又使基地成为周围农村的技术辐射源。该平台整合了科研单位、基层推广组织、地方政府等各种农业科技资源,构筑了科技成果通往千家万户的传输通道。同时,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将科技创新主体、科技推广主体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联结为一体,将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联结在一起,形成开放、互动、合作的运行机制。比如,旱农中心依托“山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在阳曲县河村建立了旱作节水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其中有1500亩的核心示范区,建有6000㎡的研究中心,可满足50余人的工作、生活和科研活动,具备试验、测试、化验、收打晾晒、农机具展示、自动气象观测、定位试验、网络交流和农民技术培训等功能,真正将研究创新阵地摆在了生产一线,使研究生产融为一体,为开展新时期农业科研提供了一个大而高效的平台。
(二)引导农民全程参与,创建高效科研模式。在许多农业技术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农民常常是主角。农业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往往是外部人员和当地农民建立一种互相学习的合作关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示范基地”推广模式正是结合了当地的农业区位特征,并且将农户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纳入到整个技术开发过程中,而且科研人员长期驻守在村庄,因而能及时发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双向反馈机制。
旱农中心组织了包括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共14个单位9个学科70人的创新队伍,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尤其注重组织和培养农民中的科技带头人、能人一起攻关,有效整合了农村的技术力量和资源。通过土地“返租倒包”的形式,让农民全程参与到研究试验中,建立起研究者与应用者共同创新的机制,提高了技术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建立“河村旱丰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社”,强化技术服务和生产组织,促进农民开展规模化示范,大幅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在农村一线形成了研究、试验、示范、开发、培训、服务、生产一体化的科研模式。广大农民与研究人员共同商量课题,在生产应用中攻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修正、改进,实现了技术的集成、简约和“傻瓜”化,形成充满活力、节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
据了解,该基地先后集成实施的“一优三保一结合”(甘蓝)、“一优二适三肥”(菜豆)、“一增二早三改”(玉米)关键技术模式样板示范,以及设施蔬菜高效循环用水增产增效技术工程示范等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以“增加密度”为核心,早覆膜、早播种和提温保墒等为主要内容的“一增二早三改”技术模式,一举使玉米产量翻番,实现了大幅度的节本高效。
(三)推广示范辐射,让农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技术推广方式不允许有任何行政强制色彩和不顾及广大用户农民需求的举动,否则会事倍功半,不仅影响推广效果,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示范辐射是一种比较好的推广方式,即通过示范方式使科技成果得到展示,在科技成果适应的地区,建立示范区、示范点、示范户,让该区内的市场主体农民由以前被动接受项目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示范户的先进科技成果。
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在进行国鉴谷子新品种晋谷42号和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与开发过程中,首先组织新品种的选育专家和掌握新技术的科研人员与习惯种植谷子的大户进行交流,实地开展新品种介绍和技术示范,对成果的特点进行讲解,并对成果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特别说明,给农户发放品种说明和技术规程。同时,还组织印发相关技术资料,举办专场技术培训会,培训一定数量的农民技术员,让种植户能够充分接受新成果。通过进行宣传引导,顺利建立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基地500亩。
(四)培养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培训方式上,“示范基地”采取了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如旱农中心示范基地每年都组织部分县市、乡镇分管农业和科技的领导、示范村及相邻村镇广大农民参加的农民科技日活动,并根据农事需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及配套机械的现场操作及展示培训,讲给大家听,做给大家看。通过大张旗鼓地评选积极分子、组织高产有奖竞赛、赠农机、发补贴等活动表彰高产户,扶持先进户,激励后进户。五年来,该基地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一批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他们不仅是科技攻关的参与者,更是新技术示范传带的领头羊。依靠他们的带动,有效促进了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素质的提高。
(五)强化农艺农机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五年前,河村的农事活动主要靠传统农具和手工作业,基地落户后,旱农中心先后在该村研发推广了“玉米起垄、施肥、覆膜、播种多功能一体机”和“玉米种下条状补水多功能播种机”等多种机械,实现了艺机一体化,使新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和载体,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六)加强科企联合,开拓技术推广新渠道。山西省浮山县神山土特产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小米产品加工为主营业务的地方企业,拥有国家绿色谷子生产基地。省农科院作物所技术推广小组和这家龙头企业多次联络,宣传介绍国鉴谷子新品种晋谷42号和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经当地农机推广站专家的论证,适合在当地进行技术推广。现已在当地建立示范推广田上百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应用必须综合配套,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因此,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要从农业现代化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以农民和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推动资源整合,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协同创新的机制,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的问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与“三农”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科学的规划布局是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指挥棒,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而且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把科技创新基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制定和实施高标准设施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制定基地项目的发展规划,具体确定典型示范户,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进优势产业布局调整,使设施农业优势产业步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轨道。
(三)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保障支持作用。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现代科技在农业转型跨越发展中的巨大潜力,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农业高科技创新技术列入“十二五”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通过制作专题节目,开办农业科普讲座和专栏,广泛宣传报道,展示试验成果,提高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财政、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协调,采取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整合现有农业项目,大力支持技术研发,对成熟的科技项目积极推广。对农业科技企业,有关部门应在政策扶持、提供平台等方面,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加强产品研发,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服务农民能力,成为农民收入翻番的有效载体。银行、保险等部门应在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方投入格局,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和队伍建设。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推广。目前,山西省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投入不足;二是推广人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推广体系建设有待强化。因此,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在当前就显得尤为必要。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技术优势和桥梁作用,鼓励农科人员深入农村,搞好农技推广传播和技术服务;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多元化发展;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加强农业技能培训,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他们落实到农业生产中,传导到千家万户。
(五)国家要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具有社会服务性和非营利性功能,国家要支持并扩大示范基地运行,发挥其对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就必须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和经费保障。地方政府应该在推广经费的预算安排上,根据科研单位预算规模和县区农户的技术采纳程度以及产业产值比例,适当调配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经费额度,支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课题组成员:王树红 梁吉义 曹盛 翟彦铭 吕凤祥 武凯 杜雁梅 乐韵)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