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厚古风是私人经济自然演化的成果等

2013-04-29 00:44
农家书屋 2013年6期
关键词:马队范蠡借力

在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莫言讲了自己的故事:“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着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莫言的痛苦经历,令人想到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话,大意是:计划经济并非因为无效率所以是不道德的,而是因为是不道德的所以才无效率。通过这句话,可以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全民挨饿(少数特权群体除外)的一段历史。

穷人可以捡别人家地里(集体地里)的麦穗吗?这个答案在西方是肯定的。《圣经》故事中,路得在丈夫去世后,认为不能丢下自己的婆婆拿俄米,于是她们一起回到伯利恒。当时的伯利恒正是秋天的收获季节,因为没有钱,路得便以拾穗为生养活婆婆。这里有个重要的细节。在伯利恒,拾穗是穷人的权利,因为很久以前摩西在制定律法时,考虑到有些人会挨饿,于是规定收割后掉在地上的麦穗要让穷人去捡拾。这是上帝赐予他们的权利。

事实上,在中国,许多世纪以来,穷人也是可以拾别人家地里散落的麦穗的,有田的人家不会加以拦阻,甚至有的人家还特意多落下一些麦穗,让食物匮乏的人能借此存活。但这一淳厚古风,到农村建立所谓集体经济之后,遭到断绝。直到1980年代初期重新分田到户之后,“拾穗者”才再出现。收获已过,田地里散落着零星的麦穗,被三三两两的拾穗者弯腰捡起——这样的情景,不禁让人追怀以往岁月的人间美德,那是数千年私人经济自然演化的成果。

借力使力

范蠡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年轻时他来到南方吴越之地,发现当地人都喜欢用北方商品,南北通路上战乱迭起,运输风险极大,商品价格一路走高。范蠡叫来手下:“既然差价这么大,我们就组建马队运货,准能发大财!”手下马上高价买来150匹马,可对去哪儿找生意却一筹莫展。范蠡沉思片刻,提笔写下张布告,吩咐贴到城门口。布告上写着:本人新组建一支马队,将在南北间运送货物,开张3个月内运货回本地者一律免费!手下一看,急了:“如今乱世,高价运货都难保不亏,您免费运送怎么赚钱?”范蠡主意已定,手下只能照办。不久,很多生意人上门来,连当地势力最大的姜子盾也派人前来。范蠡了解到姜子盾跟南北通路上的官员很熟,便答应了。此后,范蠡的马队便与姜子盾的商队同行,每次都安全运回货物。

3个月后,姜子盾问范蠡:“你还打算免费替我运货吗?”范蠡点点头。姜子盾忍不住说:“太感谢了。可我不明白你靠什么养活马队?”范蠡笑了:“应该谢你才对。其实我每次都在北方买大量的良马补充在马队中,回到南方再卖掉一部分,如果没你的货物作保护伞,我怎能安全地做贩马生意呢?”原来范蠡帮姜子盾运货,为自己贩马创造条件。

当凭借一己之力难以做成某事时,与其冒风险蛮干,不如向他人借力。借力是生存哲学,也是发展智慧。经商要善于借力使力,即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目的。

荀子《劝学》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成功者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在条件。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借渠浇水、借梯登楼等诸多典故,都是在演绎这“借”字绝活。靠单枪匹马独闯天下是很难成功的,“借钱”、“借力”、“借势”才是个人和企业迈向成功的捷径。

猜你喜欢
马队范蠡借力
查尔斯国王要卖12匹女王赛马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范蠡卖牛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范蠡还钱
丢失的鞋子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免费运货的马队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