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恒山
美术课往往是不被重视的,被看成是“小三门”中的一门,是用来做点缀装饰门面的,在县份里的某些中学平时是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的。现在,在一些普通的中学里,某些领导或教师看到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动员他们去学美术,认为艺术生的文化要求低,容易考上大学。某普通中学的领导说:“我们这些普通中学只能靠这些歪门邪道啦!” 结果有不少文化成绩差的学生去学艺术,也有考上大学的,这就使他们进入了一个误区:成绩差的就去学艺术,学艺术的都是成绩差的。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去学美术的大多是成绩差的,这样的发展趋势使艺术院校的生源大多是些文化科差的考生。这样看来,虽然普通中学是重视艺术教育的,但是这也只能是个别学生的专门美术教育,而不是我们所要的普及生活美术教育。考美术的学生抱着文化分容易上的心理在学习,大部分并不是以一种热爱艺术的态度去学,而是一种功利性在驱使,使得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污染,好像学美术就是要考大学或赚大钱。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端正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呢?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观。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正确的美术观
首先,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因为学生学与不学、学好与学不好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先从主观上找原因,到底学生是对美术是缺乏兴趣或信心不足,还是对以后的路子不了解,如果带着“学美术有何用?”的问题去学,肯定不能专心地学。我们了解了原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因此要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地哄孩子画画。美术的学习者大多将来不是从事非美术职业的普通社会公民,就算是现在打算考美术专业的,以后也不一定是画家。还有的学生十分喜欢美术,但因为家长不理解美术的实质,以为学美术以后就是画画,认为没有什么前途,反对孩子学,教师就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美术的广泛性,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二、加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针对一些学生认为学美术就不用学文化或认为文化不重要的思想,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让学生多接触美术的各个方面,不是因为高考的需要而学习,比如高考的科目现在只要求素描和色彩,内容只限于石膏、静物、人像,而笔者安排的课程则有风景、设计、手工、欣赏等,让学生在大美术的范围内领略到艺术的无处不在,而且从国画的诗书画印中领会文学在其中的重要性,从设计课程中知道理科学问的不可缺少......
还要让学生认識美术与我们密切相关。一位经理可能从不习画,从不光顾博物馆,但是,在为房间购置一副美术作品时,他却会细致地表露出对作品艺术性的评鉴;一位母亲可能从未参加过歌唱表演,但是她也会用充满爱心的歌声陪伴婴儿入睡;因此,不同学科间的交融是教育的趋势。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观
上技法课时,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什么样的画法才容易取悦考官?什么样的风格才能考得上某美术院校?教师对这样的问题往往感到难以答复,笔者只能笼统地告诉他们一些应试的方法,学生就如同捞了救命稻草般的高兴。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但不管“台下”怎样,观众只看“台上”是否精彩,所以学生十分注重画面的表面效果,往往忽略了美术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虽然各个艺术院校中各个教师对艺术的理解及风格的不同,对考生的要求和偏爱也不同,有的院校要求调子画得丰富微妙一些,有的院校要求用线画结构,偏重理解,而有的院校则喜欢有个性的作品。但不管风格上有什么样的差异,作为绘画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正确造型能力,掌握基本的作画方法步骤、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
相同的起点由于准备的方法不同,其最后的结果则是完全不同。有人把这归咎于“才气”。“运气”,或其他外在的因素,而实质上,考场上发挥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基础性训练是否科学有效,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掌握了基本原理并灵活地运用,是否达到了高考的基本要求。所以,知识的准备是一切其他准备的基础,这是考生应有的正确考试观。
总之,要以人为本,以艺术为本,不要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固然重要,但我们却不愿看到有的学生画画得很好,却不知徐悲鸿、拉斐尔是谁,带着学美术将来赚大钱或其他不良的想法去学习考试。我们应从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美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领会人类丰富的人文内涵,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坚实的美术绘画基础知识技能,又有健康的人格、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