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不同的区域地理试题,反映不同的命题理念
例1:(2001年全国文综卷)图1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海洋,PQ为陆地。读图1,判断1~4题。
1.PQ线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
2.下列四项,居于X地所在国的是:
A.大堡礁 B.泰姬陵
C.好望角 D.格林尼治天文台
3.北京一年中雨量最多的季节,X地:
A.每月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 B.盛行东北季风
C.时逢干季 D.气旋活动频繁
4.Y地所在国:
A.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东岸附近海域有寒流流过
C.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D.是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国之一
这是一道传统的区域地理试题,试题用一幅示意图提供经度与纬度信息,用一段文字,提供海陆位置信息。设计的四个问题大都需要进行空间定位,然后与头脑中记忆的知识结合进行判断。即使是空间定位,也必须从记忆入手才能完成。答案分别为D、A、D、C。
评价:这是传统区域地理试题的典型代表,其命题思想是建立在考查学生“记忆了多少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是知识立意为主的命题方式,在其影响下的区域地理教学是以记忆为主的知识积累。因此,必然占用学生大量的复习时间,从而影响其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2:(2009年安徽卷)图2为某地区港口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导致a港口解冻日期比其它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经度 C.纬度 D.洋流
(2)b、c、d三港口封冻期由长到短排序正确的是:
A.c>d>b B.d>c>b C.c>b>d D.b>c>d
这是一组能够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试题,该题立意考查考生读图、析图、空间定位、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进行经纬网地图的判读、水文特点的比较、洋流分布、气候分布等思维活动。此题的解题思路是:读图,分析a地与其它地区的位置关系、沿岸洋流分布,尤其是纬度位置。纬度高、气温低,是其封冻期长的根本。b、c、d三地纬度大致相当,要分析封冻期的长短还需考虑气候、洋流等因素;c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d处于温带季风控制区、b处于大陆西侧的中高纬度海岸,受暖流控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评价: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高考区域地理试题,虽然仍需要结合一些记忆的知识才能解答,但命题思路已经开始转变,能力立意成为命题遵循的主要原则。究其原因,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必然对地理命题产生影响。虽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头脑中储备有关洋流分布的知识,但洋流分布是可以根据高中地理中有关洋流分布模式、纬度、海陆分布推导出的内容,并不是纯记忆的知识。从整体上看,这道试题的设问在于立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区域图像已经不是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其地理思维的“信息源”,这是与传统区域地理试题最大的区别,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同一试题的两种不同解题思路,反映教与学的理念转变
例3:(2012年新课程全国卷)读图3,完成6~7题。
1.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2.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本题的命题特色是:以两幅大比例尺区域示意图和两个问题信息组合成试题情境。以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及其纬度,地形、盛行风对气温的影响,铁路线走向与地形的关系为考查的知识落点。根据提供的信息设计反映学生区域地理素养的地形类型与风向、温度关系的判断以及根据经纬度、地形类型、问题信息等进行区域定位的能力。其解题思路如下。
思路一(图4)。
思路二(图5)。
评价:思路一的关键是“空间定位”,它是建立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的解题过程,最大好处是能够快速完成,最大的缺点是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记忆海量的区域地理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容易走向死记硬背的路途,能力提升受限,实战时就难于取得好成绩。思路二则是从试题信息的提取入手,依据平时积累的区域地理素养,进行地理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的解题过程。学生首先需要从图像中提取经纬度,城市、河流与铁路的分布等有效的地理信息,而后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地理素养,进行地理推理、分析、判断。特别是能够从“铁路与河流的分布一致”这一信息推导出该区域为山区,甲城市北部受地形阻挡作用,冬季气温较高;从“铁路、河流密布,铁路与河流的分布不一致”这一信息推导出该区域为平原,乙城市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较大,能够充分说明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这样的思维过程,不仅利用了图像所给的铁路、城市、河流的分布等地理信息,而且体现了学生区域综合的能力。思路二代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思维方式,突出地反映了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向。如虽然同样是区域定位,传统的思路是确定这个区域在哪里,进而确定其气候类型、植被等的特征,以及由此而影响的人文现象,属于记忆性知识链条。而新理念下的区域定位,则需要通过所给条件确定其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进而推导出其所处的风带和气压带,再进行分析确定其气候特征、成因等,属于以能力为核心的形成性知识链条。
透过上述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各地的考题来看,虽然暂时还有上述两种命题思路,但消长趋势却是明显的。一类以旧教材为主省区的试题为代表,存在一些关于区域地理的记忆知识,如空间位置的记忆与判定,需要学生熟悉具体的区域内容。但近年其考查的内容已经开始转变,空间定位的要求开始弱化。另一类以新课标卷为代表,已经不再局限于考查区域地理的记忆,而是以区域地理图像作载体,提供充足的地理信息,考查学生区域分析、区域综合的能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待区域地理的不同理念,必然会导致高考试题的命题立意差异,并通过影响解题思路进而影响新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