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益平
分析了美术学习中的“假兴趣”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假兴趣”现象解决的对策。解决好“假兴趣”的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美术教学有重要意义。通过努力,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假兴趣主动学习创新精神一、前言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有兴趣才能有做成事的可能,没兴趣则一事无成。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知道有没有兴趣,而从来不会怀疑学习还会有假兴趣,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有。
我校曾做过这样的调查:300名学生中有93%(279人)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其中68%(204人)的学生之所以喜欢上美术课是因为在美术课上相对比较轻松。教师也没有因为分数的“竞争”而表现出来的苛刻要求,这些都使得学生感到美术是一门“很轻松”的学科,上课时也可以做做“自己的事”,没有什么心理压力。换句话说,学生感兴趣的仅仅是美术课上提供的相对宽松的空间和时间,并不是真的喜欢美术这一门学科内容,因此在众多美术实践活动中,常常表现为简单的模仿,没有个性的敷衍之作,或者干脆逃避。这就是美术学习中的“假兴趣”。
当然,我们所期望的美术学习的兴趣应该具有主动性、持续性,对美术现象具有主动接触和关注的意识。现代的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保障就是积极的、主动的、持续的学习兴趣。解决好“假兴趣”的问题对我们以后的美术教学有重要意义。
二、“假兴趣”现象的成因
1.过高的“双基”迫使学生与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远,学习兴趣也随之越来越小
从一些假期的艺术夏令营的开设情况,自愿报名学习的大部分都是小学生,少量的中学生则往往是父母要求才来的,这是为什么呢?只要对照以下中小学教材,我们就不难发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材内容难度过高,比如初二年级的“水彩画”,在造型、用笔、用色上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看看学时,连“铅笔淡色”一起才五六个学时,如何让初二的学生去尝试成功?即使是临摹,也是与教材上的范作相去甚远,学生体验不到成功怎么还会有兴趣?更不用说有些教师还要用衡量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了。
实践教育家罗恩菲德把中学阶段的美术称为“黑暗阶段”,意思就是说,在中学阶段的美术学习中较多地体现着眼高手低、自信减退、兴趣减弱的现象。由此可见,唤醒并培养良好的美术学习兴趣是多么地重要。
2.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排斥了学生的愿望、兴趣
以前,教师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世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和言行似乎是为老师而做,偶尔在学习中产生的兴趣有时也可能遭受到教师的“先见”或者死教材的定论的挫伤。直到现在,许多人还存留着“手把手”的“师徒”观念,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仍然把教师的技法传授放在教学的首位,难道技法就没有个性差异吗?难道学生就不能创造新的表现自我个性技法吗?在教学中丢弃了学生的主动性,简单地把学生看出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一个教学的客体,完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发性与学习意欲,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学生一个个地成为“复印机”,只会拷贝不会创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自我的表现,没有兴趣那是自然的事,这是一种规律。
期末考核也极力配合教材,追求欣赏、绘画、工艺的整体素质,毫无侧重地“全面”要求学生,考核常常是“基本技能(各类课堂实践的平均分)+基本知识(美术常识的书面考试)”,有些老师还加上一些“印象分”,其结果还是一个模糊的东西,根本说明不了学习的具体情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强调了示范、模仿,淡化了标新立异、创新精神的培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的技法是按就成了美术课堂的重要环节,表面上看是防止学生少走了不少弯路,而且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其隐性的负面影响是导致了学生的定向思维,由于实践难度、原有水平等多种因素,使得学生比照式地模仿着教师或教材,缺乏了学生的“心”的参与、个性的表现,学生的艺术实践毫无新意可言。青少年学生原本应有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长期得不到满足,学习兴趣必然会逐渐降温,最终表现为把美术当成了不堪主要学科负担之后的“休闲”。
留美博士黄全愈亲身看到,“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还在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其实地表现自我个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假兴趣现象的解决对策
那么,如何纠正学习美术的假兴趣,重新点燃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呢?
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教学是以学为主,以教为副的,教是为了学,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的研究。素质教育揭示了新的学生观,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和时间和空间。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是一个涉及题材广泛、艺术语言与风格多样的学科。这些都是出现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尽管有别与专家要求,但要让学生全面掌握也是不切实际的,美院毕业的专業画家应该说是有很高的审美创造力的,就是他们也是“学有专攻”,不可能样样精通。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只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喜欢一种艺术形式,并以它作为兴趣支点,广泛地感受美术美,能允许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丰富其艺术修养。
2.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师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应该能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或者是讨论,或者是写生,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美术学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注意到学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生气勃勃地学好美术。
3.教学评价的兴趣性
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单册教材内容中只对某个感兴趣的单项内容进行评价,目的也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从而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以点带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以“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美的规律”创造生活。“兴趣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最满意的艺术实践作品、联系生活实践的学习心得,以及学习过程中感情体验和愿望等。最终的评价结果以鼓励性的评语为主,用评语向学生和家长反馈美术学习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鼓励学生学好美术。
要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真兴趣”,我们必须善于“打假”,会“打假”。通过努力,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相信兴趣对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起着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