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迪
适当转换师生角色,实施创新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师生角色的转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师生角色转换“师生角色互换”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欧美国家的学校中早就得以普遍使用。师生角色互换使教师和学生从传统角色定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一堂课由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组织和鼓励学生勇敢走上讲台,适当转换师生角色,实施创新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知识回顾,可让学生来讲
传统的教学,常常是老师进课堂就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时候提问学生,有时候是老师边提示边板书。我在上课开始时,不是老师帮学生回顾知识,而是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開始的时候先进行训练,让班干部带头,后来逐步提升到全体学生参与。在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坚持每节课的前5到10分钟让学生讲。教改伊始,我只让学生走上讲台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并检验学生掌握已学知识情况的目的,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做法后,勇气越来越大,自信心也不断地增强了,我及时抓住时机把教学方法进一步发展:让学生在讲台上提出自己在预习中碰到的障碍;提出以前所学中不明白的问题;说说对所学知识的见解;教材引入中的一些小故事(如高斯、欧几里德等),可由学生在开始的几分钟中演讲;根据实际需要,可与学生一起把所引入史料编成小故事,并让他们上台演讲;让学生谈谈对教师教学的建议、意见和要求;也可让学生提供一些好题妙解,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深化。
课堂几分钟的参与,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当回小老师的经验,品尝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苦,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题目分析,可让学生来讲
以前拿到教材,我想的是,我该怎么教,怎样把教材参考上讲的知识点教学生学会。有时候一句话重复几十次,学生都没有理解,效果也不好。为了改变这种课堂气氛,在分析题目的时候尝试让学生来讲。
例1:如图,在人民公园人工湖两侧的A、B两点欲建一座观赏桥,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直接度量A、B间的距离.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在图15中,设计三种测量方案.要求:(1)画出你设计的测量平面草图;(2)在图形中标出测量的数据(长度用a、b、c……角度用α、β、γ……表示),并写出测量的依据及AB的表达式;(3)设计一种得2分,设计两种得5分,设计3种得9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尤其如此。尝试让学生来讲解,鼓励他们按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来分析问题的解答过程,从而得到问题结论、探究方案的有效性。了解到在问题解决中学到了什么,并且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怎样操作更有效。让学生来分析题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更方便学生形成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来讲,让学生来当老师,这样学生学习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有的学生讲解透彻,分析精辟,我就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有时还会赢得同学的阵阵掌声;有的学生教态不太自然,讲解不够准确,我就找闪光点进行鼓励,看着同学们灿烂的笑脸,我知道这种形式是成功的。学生上台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及反应能力,同时课前的备课工作也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作业,可让学生互改
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测、改都是单向的,这样容易导致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效果出现。不是时常在一些测试后听到某些教师抱怨说,某些题目明明是讲过的,但学生还是做不出来;一些解题过程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明明强调过,但是学生在测试中照样犯错。在一次课堂作业有这样一道题:“已知x+2+y-3=0,求x2+y2+3=?”这个题目比较难,按以往老师讲解后还是有大部分学生没用掌握甚至不会做,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让学生在课堂完成然后交换批改,当学生把这个题目批改完成后,老师再提出类似的题型如:
由学生来分析这类题型的规律性,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批改、分析、讲解,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途径,课堂上展示和分享学生们的分析研究成果和快乐时,学生往往精力集中,热情高涨,也把教学效果拉到了最大值。
四、知识归纳,可让学生来讲
教学实践中,每节课的课堂小结,尤其是每一段落、每一章的总结,可以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完成。这样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思考方法上再给予及时、适当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学生在探究结束得出结论:(a+b)(a-b)=a2-b2。老师更进一步提出:公式中的字母可不可以改成x、y或者其他字母等等,它的实质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归纳从而引导得出平方差公式的实质即为“﹙□+△﹚﹙□–△﹚”→“□2–△2”这种结构的不变性,字母的可变性。又如在学习完abn=anbn以后,有同学误以为a+bn=an+bn。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我就让学生来分析讲解,有的说a+b2=?的几何意义是表示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而a2+b2则是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有的学生说把具体的数代入进行计算,更容易发现不相等,原来很多同学误以为a+b2=a2+b2,这时经过学生的分析、讨论,从而发现错误,获得新知。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寻找为学生所接受,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适当转换师生的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实施教学创新,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形成数学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学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