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要过“日本关”

2013-04-29 00:44:03关权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崛起中日关系

摘要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日本的相对衰落,中日关系越来越微妙和令人担忧。处理得好,东亚乃至世界将十分稳定和繁荣;处理不好,将会给世界带来一场灾难和浩劫。本文通过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等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提出解决策略。中国崛起首先要过“日本关”,然后才是“美国关”,将来也许会有“俄罗斯关”抑或“印度关”。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冷静、理性地突破“日本关”,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中国崛起 “日本关” 和平宪法 日美安保条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在逐步扩大,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东亚地区更是如此。不管初衷如何,也不管有意无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在一天天发展和强大,而且这种势头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个事实不仅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级大国没有准备,就连中国自己也没有准备,我相信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也没有料想到。这一点可以用他“摸着石头过河”的名言来佐证。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沉着面对、冷静思考,努力做到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自己,同时又能给其他国家带来好处,也就是“双赢”或“多赢”。但是,现实并不像我们一厢情愿地那样美好,一些国家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另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还有一些国家由于其他原因,对于中国的强劲发展并不欢迎,至少内心抱有成见甚至敌对情绪。①可以将这些态度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它们虽然距离中国遥远,但是它们在东亚地区拥有各种利益,不希望中国的强大挤压它们的空间;第二类是周边小国,如菲律宾和越南。②它们或者出于本能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如领土纠纷、政治分歧),认为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会对它们造成威胁;第三类是周边大国,如俄罗斯和印度。它们与中国既是合作对象(同为“金砖国家”),又是竞争对手(如资源),同时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领土纠纷),中国的“过分”强大,会给它们造成压力。第四类就是日本。之所以将日本单独列为一类,是因为它既不同于第一类西方大国,也不同于第三类周边大国。中日两国之间存在太多纠葛,“剪不断,理还乱”。随着日本地位的相对下降和中国地位的相对上升,这种复杂而纠结的关系会越来越突出、严峻,有时甚至会爆发。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崛起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也就是要面对各类“拦路虎”的围追堵截。这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然后才是美国,未来也许还有俄罗斯和印度。俄罗斯虽然与中国也有矛盾,如历史上曾经侵占过中国大片领土,但是当今已经基本解决。此外,俄罗斯远东地区人烟稀少而且资源丰富,担心中国将来会大量移民至西伯利亚,挤压它的生存空间。但这些都仅仅是一种担心而已,并不是紧迫且急需解决的“任务”。印度虽然与中国也存在领土分歧,但是一方面,这个地区并非那么“紧要”,至少不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区;另一方面,中印之间一直寻求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美国作为全球的霸权,喜欢和善于充当“国际警察”的角色,到处插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但是中美之间的关系相对单纯,主要分歧和摩擦有三个:一个是台湾问题,另一个是中国崛起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第三个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台湾问题,毕竟是中国的内部事务,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两岸关系的加强,正在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崛起对于美国地位的挑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也要看双方的态度和博弈策略。中国与苏联不同,没有与美国争霸世界的野心,也没有主动挑战美国的行动和意图。③第三个问题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共通的,而且随着中国的改革越来越与它们接近,不一定是打压中国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些不等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很好相处,中美之间某种程度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小心处理。我们只是说,中美之间的矛盾不是直接的和紧迫的,更多的是间接的和迂回的。例如,中国与南海相关国家的分歧有美国插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分歧背后也有美国的身影。

然而日本则不然,日本与中国不仅有领土争议,而且有历史纠葛,还有战略分歧,将来还会有经济利益纠纷等多种矛盾。重要的是,日本处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太平洋出海口处,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必然面向海洋,而这直接和首先碰撞到的就是日本。不论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环还是单独面对,日本都不得不接受中国走向太平洋的时代。因此,中国的崛起首先遇到的就是日本这个关卡,我将其称之为“日本关”,在东亚地区只有日本既有实力(有时需要借助美国)又有动力(恩怨太多)遏制中国的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日之间不完全是对立的,在很多领域是积极合作的,而且也有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利益需要和可能性。中日之间是否能够化解矛盾和分歧,共同携手建立东亚新格局,对于两国政府和人民是一个巨大考验。④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中日关系,试图解释中日之间的矛盾所在和解决矛盾的钥匙。在当今中日关系处于敏感微妙的多事之秋,提出一些问题,权作抛砖引玉,引起更多讨论,促进两国关系面向良好方向发展。

影响中日关系的静态因素

中日关系是大国之间极为少有的复杂而多变的关系。既有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不愉快的经历;既有合作双赢的需要,也有对立紧张的理由;既有光明的前途,也有昏暗的现实。从时空角度看,既有历史形成的,也有现实遭遇的;既有双边固有的,也有外围影响的。下面,笔者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国际等几个侧面简单考察两国的基本关系。

地理因素。中日两国互为近邻,虽然中间隔着中国的东海和日本海,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个距离已经微不足道。即使在历史上两国之间也交往颇多,不仅有古代传承,而且有近代纠葛;不仅有民间交往,而且有官方联系;不仅有经贸互利,而且有军事冲突;不仅有良好互动,而且有大打出手。所有这些都源自于两国“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属性”,通常情况下无法改变。地理位置无法改变,但人的思维方式则可以转变。在诸多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当中,地理因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属于“中性因素”。

历史因素。上述地理位置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日两国的关系,而两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又多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古代更多地显示出友好和尊重,到了近代却变成了赤裸裸的侵略和艰苦卓绝的反侵略。由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中日之间的历史关系被彻底改变,曾经的友好交流逐渐被淡忘,而寒光逼人的刺刀则清晰可见。也由于侵略者不能心悦诚服地承认和反省战争,至今所谓“历史认识问题”仍时常搅动两国人民的感情,给本来通过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和增加的友谊增添阴暗色彩。历史因素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最消极”的因素,短期内难以解决。

文化因素。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中日两国在文化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密切的联系。儒家文化更是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当今日本比中国继承了更多儒家思想。当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可能与其他民族完全相同。日本也同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日本民族在广泛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事实上,中日两国在文化上存在不少差异。如,日本人注重集体精神,而中国人则个性较强;日本人比较含蓄,中国人相对外露;日本人比较务实,中国人看重面子;诸如此类。尽管如此,文化因素依然在中日两国关系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经济因素。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当中,经济因素通常都是最具积极意义的领域,发挥着促进交往和了解的作用,虽然同时存在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也由于文化背景相近,还由于经济结构互补,更由于全球化浪潮冲击,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十分紧密,可以说不亚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各自内部的关系,虽然没有建立任何贸易集团。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而日本经济处于相对停滞阶段,彼此各有需求。中国需要日本的技术和资金,日本则需要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对于日本来说,一个日益增长的中国虽然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强劲扩大的市场更有魅力,因为西欧和北美市场已经饱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如印度)市场容量有限。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在两国关系当中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则是消极的。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双方是否存在恩怨和纠纷,例如领土或领海纠纷;另一个是政治制度是否相同或相似。中日之间的政治因素包含了上述两种情况,既有领土或领海分歧,又有制度上的不同,因此更多地属于“消极因素”。但是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中美两国在制度上曾经是处于两个极端的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个则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需要,双方依然可以化解分歧。相反,当年,中国和苏联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相互关系却比不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还要糟糕。

国际因素。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世隔绝,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他国家交往和联系,并受到影响。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着两个层面且相互影响的国际因素:一个是周边国家,如韩国、朝鲜、俄罗斯等,中日之间的一举一动都会给这些国家某种影响,同时这些国家发生的事情也会对中日关系造成影响;另一个是美国,美国不仅与日本关系密切,而且具有重要影响。美国不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占领日本并且对日本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造(现在的日本国宪法就是美军占领期间制定的),而且还在军事上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影响着中日关系,至少对于日本如此,因为日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因此,国际关系属于“不确定”因素。

影响中日关系的动态因素

上面介绍了影响中日关系的静态因素,也可以称为“基本因素”,就是假定在没有新的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中日关系的整体基础和基本格局。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而且很多变化是超出人们预想的,或者说具有不确定性。中日关系也如此,因此更需要研究“动态因素”或“变化因素”。有些变化有利于发展中日关系,而有些变化则不然,甚至会带来不良结果。下图显示了这种设想。

依据上面的讨论,文化因素基本上是稳定因素,虽然中日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经济因素具有两面性,既有相互需求和促进理解的一面,也有彼此竞争和利益纠葛的一面,但目前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原因是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差距较大,与其说竞争关系不如说互补关系更强。但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地理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利的,在另一些情况下就成了有害的,由于两国之间存在领土纠纷,就显得利害攸关了,但是领土问题在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并不是不能和平解决的。历史因素在中日之间本来是一个敏感问题,总体上来说是越来越负面的,当然这也要看双方如何对待。政治因素要看情况而定,如果两国的制度更加接近,当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就可能变得分歧更重。就目前而言,依然是一个负面因素,至少是“不确定因素”。国际关系本来就是不确定的,而且基本上是一个消极变量,现在和未来可能会更加负面。原因很多也很简单,如前所述,就是中国的崛起必然给相关国家带来“压力”,虽然这种压力有大有小,但各国总体上警惕大于欢迎,日本更是如此。从图中“方差”扩大趋势可以看出,中日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必须认真对待。

下面,讨论几个影响中日关系的动态因素。第一,20世纪90年代加速的全球化形成了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促进了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往来,增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彼此的关系。同时,也使得一些国家从中获益而另一些国家受损,各国之间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新的格局。东亚地区发展迅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来。这当中中国的表现更为突出,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体积大,影响自然就大。对周边各国而言,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在增大,因此既有欢迎的一面也有警惕的一面。具体来说,东南亚各国在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的同时,也有被中国抢夺了发展机会的声音。⑤东北亚地区的韩国总体上欢迎中国的发展,因为韩国与中国没有那么多恩怨,而中国市场对于韩国来说又是不可多得的。⑥然而,对于日本来说就是双面的了,既有通过贸易和投资获得收益的机会,也有中国的强大造成的“威胁”。

第二,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的相对停滞造成了双方实力对比的重大转变,也使各自心理产生了微妙变化。这应该是影响当前和今后中日关系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改革和开放政策以来,不仅国内经济焕发了强大的活力,而且逐渐融入到世界主流经济当中,尤其在2001年加入WTO以后更是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相比之下,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以后陷入了长期停止不前的状态,缺乏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双方的这种经济发展的“竞赛”在2010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即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自1969年超过当时的西德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后,⑦一直将这个地位保持了40年之久。这在自尊心极强的日本人心中不免产生复杂的情绪,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威胁论”的基础。⑧

第三,中国的崛起打破了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均衡,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提高警惕,力图遏制中国,而这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只有美国“一枝独大”,由于其霸权主义使然,时刻注视着世界各地现存的或新生的“异己分子”。对于美国来说,俄罗斯已经不是对手,剩下的就是伊斯兰世界的“恐怖分子”、一部分所谓“无赖国家”以及新崛起的中国。当然,中国的身份和地位与前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一来,中国并未对美国造成所谓“威胁”;二来,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甚至还是“伙伴”。尽管如此,美国依然不会放松对中国的监视和警惕,有时甚至公开威胁和打压。原因有二:一则美国不希望有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与之平起平坐,瓜分所谓“势力范围”;二则警惕中国共产主义思想蔓延,颠覆以美国为核心的价值观。因此,美国想方设法寻找借口力图遏制中国,建立一个有形无形的包围圈限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至少在军事和安全上保证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不受损害,当然在经济和政治上也一样。⑨

日本由于其特殊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为了美国遏制中国的“急先锋”。从“自觉”的角度,日本本身也同美国一样不希望看到中国超过自己,在这一点上,日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日本人明白,中日之间存在着更多“过节”,一旦中国强大了,说不定会对日本进行报复。说“不自觉”也有无奈之处,因为日本已经被美国捆绑在《日美安保条约》之上了,日本的安全保卫任务由美国负责了,美国的利益日本也有义务进行保护,是“同一根绳子上的蚂蚱”。问题是,这两只“蚂蚱”的作用和义务不是同等的。既然美国负责了日本的安全,日本不仅要负责驻日美军的所有费用,而且还要付出诸如美军是不是帮助日本的不确定性等其他代价。更重要的是,既然你的安全受到我的保护,我的意见就成了“圣旨”,你不听我就不高兴,我不高兴你就要吃亏。这样,日本就成了美国的附庸。⑩不过,日本从保护伞中获得了诸多好处。一方面,日本自己不组建“正规军”可以获得“和平国家”的名声;另一方面,与自己发展军队相比,负担美军费用更能节省金钱。即使现在日本的军事开支约占GDP的1%,如果加上美军的驻军和保护,其武装程度和安全系数远远高于自己拥有军队。当然,这种局面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有动向显示日本有摆脱美国自立门户的倾向,同时,又担心力不从心。

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交叉作用,使得中日关系变得复杂多变,而且极度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影响氛围;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良后果;稍有疏忽失误,就会酿成大错甚至倒退。很多麻烦都来自于双方的“误读、误解、误判”,其原因在于“不理解、不信任、不冷静”。

中国崛起要先过“日本关”

上面介绍和考察了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和芥蒂,那么是不是两国关系就无药可医呢?我们并不这么看,虽然要想改善和加强中日关系十分艰难,但是不等于没有回旋余地。事在人为,只要两国人民和政府能够从大局出发,能够展望未来,是完全有可能化解矛盾和怨恨的,而且也是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的。不过,这需要新的思维和智慧,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而是十分艰巨和漫长的。

前文说过,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大国之间最为复杂和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类似的还有早期的英国与德国之间、法国与德国之间的情况。这几个国家之间也曾经存在过诸多恩怨和纠缠,也曾经发生过对立甚至战争。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摒弃前嫌、求同存异,走上了一条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之路,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当今的欧盟就是以这几个国家为主共同创建和推动的,虽然目前还不能说欧盟的未来一定光明,但是至少至今为止总体上是和平和共赢的,而且也难以预计今后会出现大的倒退,虽然会面对某些新的问题。相比之下,在东亚地区,中日两国依然陷入难解难分的纠结局面,似乎找不出行之有效的途径。不过,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前行,任何事物都是有解的,只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来解的问题。我们暂且预估一下今后几十年中日关系发展的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双方不能化解矛盾反而激化矛盾,造成激烈对抗和冲突甚至战争。这种情况是最不幸的,但是不能完全排除,而且这种可能性明显在增大。如前所述,由于中日之间存在太多矛盾,关系十分脆弱,任何一个火花都会点燃这堆“干柴”,这次钓鱼岛问题就突出表现了这种情况。原因有两个方面,日本方面主要是历史认识问题,中日之间出现的大部分问题与那段历史有关,如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等;中国方面的问题是反日情绪较浓、政治体制局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民素质较差等。总之,两国至今都没有从那场战争造成的伤害和阴影当中走出来,依然纠结于“谁胜,谁负”的问题上。

近代以来,日本人一直瞧不起中国人,虽然二战失败了,但是并不认为被中国打败了,心里不服气。这种思潮在日本有相当的社会土壤,很多日本人对二战以后的现状不满,认为一个优秀的民族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是不公正的,总想东山再起。无奈,历史已经今非昔比,日本几乎不可能重新走上军国主义老路。一则,在美国占领下制定了“和平宪法”,严格规定了日本只能走和平发展之路;二则,《日美安保条约》一方面保护了日本的安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日本只能在这两个“紧箍咒”当中生存。可惜的是,一些人总想突破这个魔咒,试图寻求当年的“辉煌”,更令人担忧和遗憾的是,这种人很容易被一般百姓奉为“民族英雄”。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实际上在卖国,二战时期的东条英机如此,今天的石原慎太郎亦如此,如果这些人掌权,日本会被他们毁掉。

第二种可能是:双方能够理性处理两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及时调整战略和策略,保持相对稳定和正常发展。中日关系自1972年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下,问题时有发生但是能够化解,但是今后是否能够维持这种局面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这种情况是最现实和可行的,尽管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落伍,这种模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需要双方充分认识到中日关系的大局,能够清醒地区分哪些是长远利益,哪些是近期利益,以求达成共识,维持一种平衡。需要强调的是,中日之间并不都是仇恨,也有很多其他国家之间没有的情谊。例如,中国人养育了很多战后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人为很多中国留日学生担保,都被传为佳话。

长期以来,日本对于亚洲各国采取“傲视”和“偏见”的态度,这来源于日本自明治时期“脱亚入欧”并取得成功之后就一直领先于亚洲各国。因此,日本一直不把亚洲各国放在眼里,总是把自己与欧美列强放在一个地位上,即使是二战战败以后也没有放下这种自视清高的架势。它们总认为自己应该是亚洲的领导者,右翼分子甚至认为当年的侵略战争是从欧美列强手中拯救亚洲各国人民。然而,事实上日本缺乏作为领导者的精神和思想,没有大国风范,野心很大而能力不足。

经历了跌宕起伏与和平发展之后,日本已经深深打上了“和平发展”的烙印,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和平宪法都深入人心,作为唯一经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深知和平之宝贵、战争之可怕、造孽之报应。这种思想不论在政治家当中还是在普通百姓中间都深入人心,因此,那些右翼分子主张的通过修改宪法而重走武装侵略老路的阴谋不会得逞。

第三种可能是:借鉴欧洲大国的经验,摈弃前嫌,求同存异,共同打造一个和平安宁健康发展的东亚。这种情况虽然理想,但是困难重重,短期内没有可能,长期内也不确定,这需要有适当的国际环境和两国的高度认同。但是,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和美好远景,我们是应该予以重视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奋斗目标很容易纠结于细小问题上。钓鱼岛虽然是领土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当然是“寸土必争”的,然而怎么“争”才是好的呢?历史上有很多因小失大的案例,最近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马岛战争”,从寸土必争的意义上,不论哪一方都做得对,但是战争的结果使得双方成为冤家,至今也没有化解这个“结”。英国和阿根廷相距万里,即使互不往来也无大碍,不会影响各自的基本状况。但是如果是两个具有影响的大国又会怎样呢?那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世界分裂成两个阵营,彼此对立,就如当年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一样。美苏两国还好一些,因为它们自身相距较远,而中日之间则不然,不仅两国是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而且近在咫尺,如果针锋相对,要么一方将另一方彻底打败,就如美国之对于日本;要么两败俱伤,令他人获“渔翁之利”,而这个渔翁既可能是美国,也可能是俄罗斯。总之,中日之间爆发不可收拾的对抗和战争是互相毁灭的,对于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

那么,如何才能化解矛盾,共建和平呢?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需要两国政府和人民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角度可以参考。第一,参照欧盟的做法,先从容易的做起,依次推进,经贸关系就是最容易而且最见效的领域。例如,积极推进FTA交涉,同时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形成东亚一个整体的氛围和认知。还可以共同推进人民币和日元共同作为东亚地区的兑换货币,这样会促使两国在东亚地区经济关系的影响。在推进经贸往来过程中,两国人民的交往会越来越多,相互的认同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彼此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这样,逐渐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彼此之间进一步认识到互有所求,谁也离不开谁。

第二,两国政府和人民要加强认识,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问题先搁置起来,待将来彼此进一步取得共识之后再进行协商。至于资源,并不是马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争来争去同样无法开发。阻碍中日两国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认识问题,这是两国之间最难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领土问题。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也存在领土纠纷,甚至还发生了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沉淀之后,双方通过和平谈判基本解决了边界问题。但是历史问题则不同,民族仇恨难以化解,“时间”可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第三,必须努力在国际上形成一个打压日本右翼势力的国际舆论,造成人人喊打的局面,让右翼分子无藏身之处,就像当年打击纳粹分子一样,彻底铲除滋生右翼分子的土壤。这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协作,尤其是反法西斯阵营的战胜国应该加强合作,对日本施加压力。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日本法西斯的影响没有纳粹那么大,受害者大多是东亚地区弱小民族,有些民族至今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难以针对日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依靠日本的支持,这不能不说以一种遗憾和悲哀。尽管如此,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以及韩国等强大和比较强大的国家团结起来,一致对敌,定能将日本右翼势力清除干净。最后,对于中国来说,需要一个宽广胸怀,才能与一个曾经侵略过自己的民族相处。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考验,更是一种境界。

结语

以上,我们以中国快速发展为前提,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中日关系是大国之间极为少有的复杂而多变的关系,基础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倒退,我们必须十分小心、谨慎地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双方在很多问题上的认识上是有差异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只有认识到彼此的差异,也就是知己知彼,才能有所准备和有所作为。这里,重新做一些整理和总结。

首先,在当今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当中,中日关系之所以重要主要体现在中日两国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上。日本在当今和今后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虽然未来增长率会下降,相对地位会下降,但是不会改变总体上处于高端的基本局面。中国得益于30多年之前开始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实现了高速增长,而且在总量上达到世界第二,今后甚至有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第一。如果国内不发生动乱,如果国际不发生战争,中国的发展依然会继续。这种情况决定了中日关系在未来会更加复杂、多变和不确定。

其次,由于中日两国之间存在太多纠葛和恩怨,时常会出现不和谐声音和思潮,当然也有很多积极的部分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不过,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相比,中日关系更加复杂和敏感,需要小心从事。在中日关系当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随着中国的日益壮大,一些因素会变得更加有利而另一些因素则会变得更加不利,需要积极诱导,尽可能变不利为有利,维持两国关系大局。未来中日关系会更多地暴露出负面相互排斥的一面,有时可能会全面对立和对抗,如何面对这种局面对于两国人民和政府都是一个严峻考验。

再次,促使中日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全球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彼此之间接触一方面加深了相互理解,同时,也容易发生摩擦。另一个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导致两国人民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再有,中国的发展也打破了原来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使得这些国家试图遏制中国,而日本很容易充当“排头兵”。这些情况使得中日关系雪上加霜,使得本来就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两国关系蒙上一层阴影,需要积极引导,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化不利为有利。

第四,未来中日关系有三种可能性。一种是,矛盾不能化解,积怨越积越深,最终导致破裂甚至全面对抗。另一种是,维持长期以来的“平衡”局面,虽然时有摩擦,但是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第三种是,借鉴欧盟的发展经验,摈弃前嫌,化解矛盾,取长补短,“求大同,存小异”,共建和平、稳定、繁荣的东亚。这当中第一种可能性越来越大,第二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第三种可能性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为了防止第一种情况出现,保持第二种局面持续,需要新的思维和战略、策略。

第五,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以经贸关系为主,全面加强双方的了解和交流,促进相互信任。其次,对于那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先搁置起来,待时机成熟时在寻求解决。再者,在全世界范围内打造一个声讨日本右翼势力的氛围和力量,彻底消除其滋生的土壤,让他们没有藏身之处。

最后,对于中国来说,需要一个宽广胸怀,能够有信心和耐心与一个曾经侵略过自己,并且并不充分反省,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的民族相处。同时,中国自身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不仅在经济上能够有一个跨越,而且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上都能有一个飞跃。只有这样,才能让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以及全世界真正认可中国的崛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共同造福人类。

注释

关于中国如何应对国际新局面的问题,参阅关权:“中国依然需要韬光养晦”,《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9月(上)。

这里之所以称之为小国,主要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实力,其实这些国家人口众多,并不算是小国。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或者别有用心或者出于其他目的,中国既没有这个野心也不具备这个实力。

关于中日关系,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量专业的研究,包括本文参考的一些文献在内,可以参阅。

例如,菲律宾曾经发展较快,后来则增长乏力,除了其自身的问题之外,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发展把本来有限度机会给垄断了,这种论调虽然缺乏充分根据,但也具有一定影响。经济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只要不是“巧取豪夺”就无可厚非。

中韩之间并不是没有分歧的,至少朝鲜问题就很纠结,但这既是两国关系中的“节点”,也是“接点”。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当时的苏联实际上是第二经济大国,不过购买力平价方法还没有获得全面的认可。参阅麦迪森2009。

所谓“中国威胁论”,表面上是美国在主导,其实日本最积极鼓吹这种论调。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虽然强调了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崛起而加强戒备,但是不等于一定与中国为敌,中美之间还有很多共通之处和合作需求。

日本学者孙崎享研究了战后日本首相的对美态度,将其分为“自主派”和“对美追随派”以及“部分抵抗派”。

其实,日本国内一直存在摆脱美国束缚的呼声,但是没有形成整体的共识。因为很多人担心日本一旦完全自立,很可能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另一些人则认为目前的处境是不公正的,应该予以纠正。

欧盟获得了191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就是一个象征,尽管很多人认为这个获奖甚至是一种讽刺,但我们认为欧盟几十年的努力成果巨大,非同小可,值得包括东亚各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效仿。

历史上各国都出现过很多“爱国者”,也出现过很多“卖国者”,二者又是容易区分,有时不容易区分。真正的爱国者头脑清晰,冷静客观,决不会煽风点火,蛊惑人心;而一些野心家则打着爱国的旗号招摇撞骗,迷惑群众,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唯恐天下不乱。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群众容易被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家伙所迷惑,因此,需要更好的制度性保障,当然也需要文明的进步。

如前任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比喻中日两国如同“夫妻”,也有人认为是“兄弟”或“邻居”,不管怎样称呼都说明中日两国需要友好相处,“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前些时间,菲律宾外交部长甚至公开声称支持日本重新武装以遏制中国,可见东亚地区的各国关系有多么复杂。

参考文献

朱峰、[美]罗伯特·罗斯(2008):《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

肖季文、陈显泗、尹明新(1998):《日本:一个不肯服罪的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李刚(2006):《犁与刀:百年中日问题忧思录》,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2004):《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2010):《跨世纪中日关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

任国明、于明山(2008):《坚持与妥协:近距离看中日关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陈锋(2007):《日本社会政治生态变化与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刘江永(2007):《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

刘江永(2007):《中日关系20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熙德(2007):《21世纪的中日关系》,重庆出版社。

张历历(2006):《百年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余杰(2005):《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上海: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廉德瑰(2006):《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黄大慧(2008):《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勇(2010):《中日关系的历史轨迹》,上海辞书出版社。

梁云祥(2012):《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刘建平(2010):《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阮次山(2005):《透视日本》,九州出版社。

关权(2008):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杨栋梁、郑蔚编:《东亚一体化的进展及其区域合作的路径》,天津人民出版社。

关权:“中国依然需要韬光养晦”,《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0期。

关权:“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京都大学演讲,2012年10月30日。

[美]亨利·基辛格(2012):《美国的全球战略》,胡利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2003):《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北京:商务印书馆。

[英]安格斯·麦迪森(2008):《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960—2030年》(第二版),伍晓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安格斯·麦迪森(2009):《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星野昭吉等(2012):《全球政治与东亚区域化:全球化、区域化与中日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毛里和子(2009):《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徐显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日]中兼和津次:“中国の経済成長と中華ナショナリズム”第12回日韓歴史家会議(2012年10月26~28日)。

[日]孫崎享(2012):《戦後史の正体》,东京:創元社。

[日]孫崎享(2012):《アメリカに潰された政治家たち》,东京:小学館。

责 编/赵斯昕

猜你喜欢
中国崛起中日关系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GAME OF DRONES
汉语世界(2020年6期)2020-12-06 04:06:24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变革
大战略:以新设计走出中国崛起的新路径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2-27 14:38:43
周边是中国崛起的战略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环球时报(2009-07-24)2009-07-24 19:30:54
安全困境与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