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照华
【知识链接】
一、中国古代农业问题
1、农业政策的调整。
(1)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可以免除徭役。
(2)文景之治: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重视兴修水利工程,改进农耕技术。
(5)元朝:元世祖重视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
2、农作物的种植、推广与引进。
(1)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
(2)商周时期,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已经齐备。
(3)汉代时,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并从西域引进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作物。
(4)唐朝时,南方多种植水稻,北方多种植小麦;蔬菜新品种繁多;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6)明代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我国推广种植。
3、劳动工具的改进。
(1)我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至迟在春秋末年已开始使用牛耕。
(2)战国时期,我国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
(3)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当时还发明和使用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4)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灌溉用翻车。
(5)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4、兴建的水利工程。
(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2)秦朝时,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3)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均重视治理黄河。
(4)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5)元朝时,为便利南粮北运,元世祖下令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5、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由北方移到南方,其中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二、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这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
三、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了公有化程度,扩大了公有化规模,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中国历史上与“三农”相关的著作、科技成就
(1)《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农政全书》:明朝后期的杰出科学家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3)《天工开物》:明朝末年杰出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籼型杂交水稻: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了籼型杂交水稻。这种高产水稻,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惠及世界。2001年,袁隆平荣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五、近年来我国在“三农”方面的重要措施
(1)全面免除农业税。
(2)实行种粮补贴。
(3)实行大型农业机械补贴。
(4)开展新型农村医疗合作。
(5)开展家电下乡活动。
(6)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免除书本费、学杂费。
(7)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世界历史中涉及“三农”的知识
1、俄国。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因此俄国1861年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的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
2、苏俄、苏联。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
(2)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是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3)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引导甚至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3、美国。
(1)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2)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进行了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4、日本。
1868年明治维新时,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难点解惑】
1、新中国自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四次变革,在学习时特别要重视两次分田和两次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四次变革,即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次分田分别指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没有改变土地私有的性质,只是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持土地公有性质不变,只是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两次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分别指土地改革中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占戈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之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作,苏俄希望通过这种政策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三农”问题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度;新经济政策则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3、把握“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它表现在农业上就是“以粮为纲”,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
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建立人民公社的目的是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它实际上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都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二者是独立的两个历史事件,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探索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二者共同的表象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实质是一个体现在经济领域,一个体现在政治领域。
【例题解析】
例1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西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南宋时期
D、隋朝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的把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吃透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北宋时,国家财政收入的80%来自于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参考答案:C
例2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当前。我们正迈着稳健的步伐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
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
解析:本题易错选A。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只是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为依据的。
参考答案:C
例3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这副对联中两次“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易错选A。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性质未变,只是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把田分给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只是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分田。
参考答案:D
例4 1958年出现“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的根本原因是( )
A、凤阳人不善于经营
B、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
C、人民公社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凤阳地理位置偏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影响的能力。要想从本题四个选项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必须准确理解把握四个选项,再对照题干进行分析,结合“根本”这个关键词,联系“1958年”这一时间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C
【能力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过于恶劣
B、原始农业获得了发展
C、氏族公社形成
D、掌握了建造房屋技术
2 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知道,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
3、牛耕得到推广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频繁的战争
B、学术繁荣
C、社会变革
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5、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经商发财获得奖赏
C、当兵打仗建立军功
D、开垦荒地获得奖赏
6、西汉初期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这段话反映了西汉初期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
B、重商
C、农商并重
D、发展手工业
7、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焦点话题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和谐社会”,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那么促使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相同因素是( )
A、发动对外战争
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采取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D、实行了均田制的土地政策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9、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曾是一代“农圣”的故乡,他们曾出巨资征集能明确反映出现代寿光蔬菜之乡特点的人物塑像,你认为应该选取下列哪一个人物的塑像比较合适( )
A、祖冲之
B、王羲之
C、顾恺之
D、贾思勰
10、如果请你为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准备道具,你不应该在剧中餐桌上摆放的食品是( )
A、玉米
B、葡萄
C、石榴
D、核桃
11、下列农作物在中国开始种植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水稻②占城稻③葡萄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
12、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中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13、吸取隋亡教训,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并“戒奢从简”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4、在宋朝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出现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 )
A、开发较早,农耕发达
B、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C、建都较多,地位重要
D、人口密集,劳力充足
15、某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准备撰写一篇有关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毕业论文,他们最应该参考的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1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过该诗,我们可以判断作者生活的时代是在( )
A、贞观之治时期
B、武则天统治时期
C、开元盛世时期
D、宋太祖统治时期
17、隋朝有一个商人通过大运河由南往北运输货物,他从余杭出发,乘船去洛阳。请问他依次经过的运河河段是( )
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B、永济渠、邗沟、江南河
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邗沟、江南河、永济渠
18、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的是( )
A、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B、对当时的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D、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
20、下列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其取代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农业集体化对农业的破坏说明农业集体化一无是处
21、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用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指的是( )
A、实行生活必需品配给制
B、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建立集体农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材料解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朝《宋书》: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二:古人这样赞颂大运河的历史功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三:南宋时候,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自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迁到南方地区居住存在着什么关系?
(2)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说明大运河开通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苏湖地区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从材料三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的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
材料二:国家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量为5.02亿千克,1981年产量为6.70亿千克,1982年产量为7.15亿克。
材料三:1973年,他培养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杂交水稻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
(1)材料一与材料二各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密切关系。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东方魔稻”叫什么?这则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
(4)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是什么?
三、探究题
24、2010年12月21日至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部署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明确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中外历史上就解决农业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是怎样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曾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是什么?
(3)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4)斯大林模式在农业问题上的失误有哪些?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1、B 2、D 3、D 4、D 5、A 6、A 7、B 8、A 9、D 10、A 11、D12、B 13、B 14、A 15、D 16、C 17、A 18、B 19、C 20、D 21、B
二、22(1)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根本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影响: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3)水稻。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宋时转到了南方。
23、(1)材料一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或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现象;材料二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现象。材料一反映现象出现的原因:“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材料二反映现象出现的原因:党和政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科技促进农业产量增长。(4)科技兴农等。
三、24、(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3)土地改革。(4)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