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
在从北京开往天津的城际列车上,记者一直在想,在现今中国商业保理发展面临诸多障碍的背景下,渤海国际保理有限公司的掌门人该是一位怎样的智者,才能带领渤海保理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在业内打响了名号。
当记者在天津中心的办公室里,见到渤海保理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涛时,一切都有了答案。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一直保持微笑,语速缓慢,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对商业保理面临的问题直言不讳,对渤海保理的定位实实在在。
走过艰难路,显生存智慧
“渤海保理成立之初,没有任何政策上的指引。” 张涛不无感慨地说,“到现在,渤海保理已经初步具备了全面的业务形态。”
不得不说,从2005年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保理公司出现至今,中国商业保理的发展可谓几多风雨几多愁。政策上的障碍,让不少商业保理公司在大浪淘沙中沦陷。而2013年3月中国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这种孤单局面的终结。
历任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区域经理、美国太阳计算机系统(中国)有限公司金融系统事业部中国区经理、IBM保理(中国)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到现在挑起渤海国际保理的大梁,张涛有十多年贸易融资和商业保理从业经验,对商业保理的发展有全面的把握。
他认为,中国商业保理业经历了2005~2009年的摸索期和2009~2012年的火热期之后,以2013年3月4~5日商业保理峰会的召开为标志,商业保理发展进入正规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新阶段。
“2012年在天津和上海试点以来,明确了商务部作为主管机构,设置了最低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的准入门槛,风险类资产不超过净资产的10倍、有不少于2名专业背景的高管等管理办法逐步完善。有了这些规定,商业保理行业逐渐走向自律和规范。” 张涛告诉记者。
而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渤海保理在内的多家保理公司的努力和付出。他们一方面努力开拓保理业务,另一方面,经营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向上反映,献言献策,在保理专业理事会成立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
现在,张涛还兼任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职务,负责推进商业保理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沟通协调并获取相关政策支持,继续为商业保理在中国的发展不辞辛苦,奔走呼吁。
迎难而上,直面问题,是一种坚定的性格。渤海保理从2010年成立以来,在海航集团这个大股东的支持下,在张涛的带领下,从最初的没有业务,到现在市场规模位居商业保理业前列,诠释了坚定的内涵。
“因为是内资,我们先从国内业务做起,国内业务又从海航集团内业务做起。”张涛诚恳地说,“本着稳健经营、循序渐进的原则,渤海保理将逐步过渡到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后不仅做集团内的业务,还要向外延伸,做两头都在外的纯市场化的业务,证明渤海保理在市场上的能力。”
实际上,由于外汇管制等政策上的障碍,导致国内商业保理公司开展国际业务起步艰难。渤海保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种困境,因此国际业务开展得比较晚,但目前仍然走在了前面。
2011年8月,渤海保理加入国际保理商组织IFG,并成为其股东级会员。IFG成立于1963年,是世界第一个国际保理商组织,现有150多个会员,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也为渤海保理开展出口双保理业务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渤海保理在2012年第四季度成立了国际业务部,领军国际业务的是来自英国保理公司的专业人士。我们摸索、攻坚,逐步解决了一些问题,2013年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已经开始与相关的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后继国际业务将快速增长。”张涛说。
与草根相惜,助企业成长
中国有众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现今这支大军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令人扼腕。
很多时候,出口企业利润微薄,为了接订单,大量的附加值都被国外拿走。江浙、珠三角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行业的民营企业,比如服装、玩具等利润并不高。除此之外,企业还要面临国外回款的漫长周期,导致资金压力很大,特别是遇到金融危机等经济波动时,打击甚至是致命的。
对此,张涛指出,“如果提前回款,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这些风险。而保理公司能迅速将应收账款变为现金,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其利润水平。”
他举例说,一笔资金,1年回款和1个月回款,概念完全不一样。1个月回款,1年能做12单生意,而1年才回款,只能做一单生意。如果做12单生意,同样的利润率,就意味着利润比之前提高了12倍。这表面上看是为企业带来现金流的好处,实际上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
而对于国外买家来说,运用保理也有一个好处,即能避免双方因付款周期问题而导致交易无法进行的情况。例如,有时买家希望3个月或半年付款,而卖家希望1个月或2个月就拿到货款,如果双方谈不拢,这单生意可能就做不成。保理公司的介入,可以合理地拉开账期,让买家拿到好的交易条件,让卖家迅速回款。
一些民营企业已经通过渤海保理体会到了这种好处。安徽一家服装企业,规模虽不大,但与其境外买家已合作多年,过去的履约状况也不错。但这家服装企业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方面业务机会很多,拿到的订单很好;另一方面,自有资金不足,其房产已全部抵押给银行,资金还是不够用,无法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如果放弃订单,意味着丢失市场。
另外一家天津制药企业,其创始人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他认为要扩张就不能放弃订单,如果不咬牙撑过去,可能就会丢失客户。而客户一旦丢失,再想找回来是很难的。因此,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甚至寻求过高利息资金的支持。
“我非常理解这些民营企业家从草根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不易。”在张涛看来,有些企业发展受限,并不是自身不努力,而是现行的一些金融产品并不适合他们,要么成本高,要么融资条件严苛,保理则比较适合企业。渤海保理已经为安徽、天津的这两家企业设计了融资方案,满足了他们的融资要求。
说到企业保理融资需要具备的条件,张涛告诉记者,不同于银行保理门槛高,渤海保理对企业资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主要看重出口企业真实的贸易背景和海外订单、海外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以及出口企业与其交易对手合作时间的长短。如果确信海外买家能及时回款,即使国内出口企业是小微企业,渤海保理也愿意提供支持。
“与银行合作感觉困难的外贸企业,不能获得充分的融资额度和灵活性,都可以寻求渤海保理的支持。”张涛表示。
解企业难处,与之同舟共济,是一种豁达的境界。“渤海保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愿意在资金层面给予企业帮助,只要企业遵守信用,履约记录良好,能合理合法地运用资金,渤海保理都愿意与其共同成长。”张涛恳切地说,“渤海保理做接地气的业务,接近实体经济。我们希望培养一批草根民营企业一步步从小到大,而不是做一个利润高的大单就不做了。”
在采访中记者能感觉到,张涛是一位实在又谦逊的领导者,就如他所带领的渤海保理一样,认认真真为企业解烦忧。
正是这种踏实的态度,最近传来捷报,渤海保理被评为2012年“中国商业保理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
“市场空间就在那里,未来渤海保理会进入更多的行业,比如医疗健康、食品、玩具、电子产品等。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好,我们的能力够不够,保理产品是否适合企业需求。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张涛由衷地说。
坚持创新,实在定位
不得不说,渤海保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但是并没有因为障碍的存在,就找理由不发展,而是一直在不断创新。
2011年,渤海保理就意识到保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在成立之初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忽略信息系统的建设。如今,渤海保理已经具备较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和信息化平台,用来支持未来供应链业务的开展。在这一点上,渤海保理再次走在了商业保理同仁的前面。
与此同时,在早期银行不了解商业保理公司如何运作的时候,渤海保理就开始与其进行密切的沟通,2011年走访了不少于50家银行。现在已经有几家银行成为渤海保理比较好的合作伙伴。
“时至今日,渤海保理没有出现过一单违约逾期,与银行的合作非常顺畅。”张涛非常自信。
除了银行,渤海保理还成功开拓了与信托公司合作的模式。2012年,围绕航空业务,第一个成功发行信托计划,实现了中国商业保理企业以信托融资模式进行业务融资的突破。
另外,渤海保理正跟两家券商和北京、天津的金融资产交易所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探讨和沟通,有望在2013年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实际上,渤海保理成立之初就具有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业务涵盖国内保理、国际保理,供应链的上下游,是不同行业的综合保理服务提供商。得益于不断创新模式,现在渤海保理形成了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齐头并进、快速增长的态势。
张涛告诉记者,为顺应国际保理业务的需求,渤海保理已成立香港国际保理有限责任公司。
而之所以开设香港保理公司,他解释说,“一是因为香港贸易机会多,特别是来自内地转口贸易的机会。二是香港大部分是银行来做保理业务,银行虽然有一些方案相对内地来说比较灵活,但对中小企业存在一些障碍。还有一个是香港金融业高度发达,是国际化的资本平台,我们认为在这个平台上有很多机会。”
其实,渤海保理并不仅仅是成立香港公司这么简单。“我们希望努力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商业保理公司,渤海保理和香港保理同为一体,最终作为整体资产在香港打包上市。”张涛坦言道。
张涛作为渤海保理的掌门人,一直心系整个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现在,他还是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外汇攻坚小组的组长,负责与外汇管理系统的沟通,致力于为商业保理公司开展出口保理业务扫清政策障碍。
路漫漫其修远兮,张涛走得坚定又踏实。认真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使他被评为“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年度领军人物”。
这位商业保理界的领军人物家在北京,一年中要在北京和天津的办公室之间往返无数次。而这无数次的角色转换,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智者的足迹。
静水深流,在记者眼里,张涛便是这么一位实在、从容又蕴含力量的保理人。正如他对记者说的那样,“渤海保理作为企业还是要低调务实,做好每一单保理业务,想清楚每一个融资模式,把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实实在在为外贸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