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霞
白山市的区域特色和自然条件,决定了白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优势不在粮食生产,而在于依附于丰富自然资源的特产业。白山市特产业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70%以上。丰富的特产资源造就了一批“名乡名城”。白山市是全国著名的“矿泉城”、“绿色食品城”和“特产名城”,抚松县被国家评为“中国人参之乡”,靖宇县被评为“中国西洋参之乡”,八道江区被评为“中国林蛙之乡”,临江市被评为“中国红景天之乡”、江源区被评为“中国黑木耳之乡”。紧紧围绕特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是白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道路。
1.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现状
1.1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针对天然林是白山市整体生态资源母体的实际,坚持把森林资源的保护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其保障功能。改革旧的林业管理体制度,全面推行了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坚决依法打击滥砍盗伐和乱捕乱猎的犯罪行为;积极推行以灶代柴的烧柴改革,清理木材加工厂点,遏制木材资源过量消耗;全力抓好森防工作,全面消灭森林火灾隐患,高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性,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实施生态恢复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恢复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一是高质量地进行植树造林。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任务,同时,搞好绿色通道、美化城市、乡村绿化等工程。二是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推行林参间作,参后还林,营造速生丰产林,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三是强化境内江河干流防洪治理。加强了浑江干流、鸭绿江界河等重点江河的堤防维护和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四是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采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对小流域内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整治,把小流域的低洼处改造成水塘,发展渔业养殖,消除水患,提高小流域内的生态质量,改善小流域内的生态农业生产条件。
1.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全市大面积推广了地膜覆盖、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药剂除草、等离子体处理、农田灭鼠、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旱育稀植、种子包衣、玉米大垄双行、中低产田改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农业增产增收技术措施,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借助农科技术推广应用平台,积极开展地力培肥,改善耕地质量。全市每年推行测土配方施肥达20万亩;推广根茬粉碎还田面积占全市耕地90%;推行留茬少免耕技术面积占全市玉米面积10%;大力推行沼液、沼渣培肥地力技术,全市共建设沼气池7000余个,秸秆气化站8座,使全市10%的耕地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积极集造农家肥,每年集造农家肥200万立方米,可培肥耕地 50 万亩。合理利用全市富余的林副产品和木材加工厂木屑、边皮的下脚料,以及农业生产玉米秸秆、玉米芯和豆秆等,生产高营养、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利用食用菌生产的下脚料经过接种有益菌发酵成生物饲料,发展养殖业,利用养殖业的粪便生产沼气或直接发酵成有机肥,实现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模式。
1.4实施林地综合开发,培育特色产业群体 充分依托长白山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培育生态资源型特色产业群体,形成了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体。以落实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契机,鼓励扶持承包户和广大群众向大森林母体进军,充分利用林下、地上资源开展多种经营,进行立体式开发,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截止2012年,全市林下种植人参达50万亩,标准化封沟养蛙面积达180万亩,林下中药材栽培面积达15万亩,林下合理密值、管护山野菜达6万亩,并以天祥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蜂业养殖,开发高档蜂蜜产品。
1.5实施绿色产业工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积极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特色品种、优质品种,大力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重点扩大拥有绿色食品品牌的鲜食玉米、毛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蔬菜安全生产面积,努力打造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完善浑江区七道江镇万亩产业园区、江源区红石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临江市新建街道和兴隆街道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县(市、区)无公害蔬菜发展。截止2012年,全市标准化棚膜面积已达1.3万亩,年均增长27%,“三品”累计认证数量达370个,年产量160万吨。
1.6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基本建设思路,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以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加快发展依附于林地资源的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特色产业群体,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建设,逐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重点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年来,全市共建设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09个,完成投资额达46亿元,带动七大特色产业板块发展,带动全市发展订单农业30万亩。
2.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瓶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山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虽然取得到一定的成果,但还存许多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投入不足。各地虽出台一些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扶持资金额度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二是科技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全市耕地多为坡耕地,平地地块小,山坡地地块呈零散分布状态,能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地块不多,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三是生态农业规模较小。全市农业优势是依附于长白山森林资源的参、蛙、菌、药、药、牧、果等特色产业群体,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能带动七大产业群体发展的强势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上不去。
3.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对策
3.1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加强良种繁育,提高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提高土壤的生产力,普及以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法,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广秸秆还田、玉米宽窄休闲种植、垄侧栽培等多种有效栽培模式,加快普及农作物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等技术;采用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技术等物理方法防治虫害。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和培肥改土力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破坏性土壤进行改造、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和综合产出能力。重点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的力度,通过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和配套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高产稳产田。
3.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抓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三北防护林五期、林地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广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合理规划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治理养殖污染;加大力度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3加强林地综合开发利用 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大产业群体,以生产天然绿色林产品为主体,在龙头企业的牵导下,加强林地野生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推广有性繁殖、林下仿生栽培技术,实施有计划地轮采,推进资源良性循环的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时恢复野生资源基地的产出能力。大力发展以矿泉水、山野菜、参蛙保健品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质量检验检测,强化绿色农产品申报认证。加强野猪、梅花鹿、长白山黑牛良种繁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林业养。
3.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防洪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以鸭绿江、浑江干流为重点的江河堤防建设,全面提高六个县(市、区)堤防的防洪标准和乡(镇)所在地的防洪能力。全面搞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结合山林管护经营承包和林地经济综合开发,采取国家投入,集体集资,个人开发相结合的办法,应用生物技术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全市众多小流域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对小流域的生态进行全面保护与有效恢复,实现生态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加小流域林地蓄水能力,做到水源保护与建设同步进行,防止水土流失,全面遏止全市主要干流水量日趋减少的趋势。
3.5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积极抓好龙头企业引进,强化资源招商、项目招商、政策招商、服务招商,重点发展依附于林地资源的特色产业的产业化,扶持培育七大产业群体的龙头产业,全力建设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化体系、长白山生态医药产业化体系、长白山林木产业化体系、长白山畜牧产业化体系。根据龙头产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种养业结构,使之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更为现代农业生产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