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声词也有感情

2013-04-29 08:52:43邬然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13年6期
关键词:口技山涧拟声词

邬然

也许有些同学听过口技表演。一些口技表演者,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比如鸟叫啦,流水啦,风声啦,以及碰撞声、跑步声,等等。这种对声音的模仿,如果表现在文字上,大概就形成了拟声词。所以拟声词又叫象声词,它是用特定的读音对事物发出的声音进行模拟的词语,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比如我们常说的“呼呼的风声”“哗哗的流水声”“淅淅沥沥下着雨”,等等,都是。

拟声词虽然是模仿自然的声音,但它与口技的模仿不同。口技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是尽量做到“像”,越接近自然的声音越妙。而拟声词,却有很大的主观性,它是能表达感情色彩的。自然界的声音是无限的,我们通过耳朵和大脑的诠释,主观音感的辨别,再用自己的语言来模拟,既是为了模拟自然的声音,以收到描写得生动形象的效果,又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比如《诗经?伐檀》第一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就是描写砍伐檀木时的声音。用得最形象生动的如《木兰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面的拟声词非常丰富:描写织布声音的“唧唧”,描写流水声的“溅溅”,描写战马鸣叫声的“啾啾”,这些拟声词,都不是对织布、流水、马的声音的直接模仿,而是经过了作家的改造,有了韵味,有了主观的感情色彩。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的大弦“嘈嘈”地弹响,听起来像是下得很急的雨;小弦是“切切”的声音,像是两个人在讲悄悄话。这里“嘈嘈”“切切”两个拟声词,就已经与下雨声、悄悄话声音相差蛮远了。这就是拟声词的主观色彩。

古诗文中拟声词丰富生动,现代汉语中拟声词就更多了,有单声词如“唰、哗、轰、嘭、砰、当、吱”等,这些又可以重叠起来成为双声词,有些又能组合起来使用,就更丰富多彩了。一些著名的作家,都是使用拟声词的高手。比如鲁迅《社戏》写月夜行船:“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里描写水声是用“潺潺”而不是“哗哗”,写出了月夜的幽静,相比之下,“哗哗”就过于热闹。再如《祝福》最后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这里写鞭炮声用“毕毕剥剥”而不用“噼里啪啦”,前者读起来有压抑、郁闷的感觉,后者有热闹的气氛,所以前者更切合小说的整体情境。再比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写雨初下时是“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淅淅沥沥”一般用来描写雨初下时细微的声音,正好与“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情景交融。到了山上,雨大了,溪水大了,声音就不一样了:“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石缝里的水是渗下来的,所以用“滴滴答答”来描写。这个拟声词所描绘的,是那种有间断的声音。没下雨之前,山涧里的水是“涓涓的水声”,“涓涓”其实不是拟声词,但用在这里却非常形象。雨下大了,山涧里水大了,就成了“訇訇(hōnɡ,与‘轰同)的雷鸣”了。作者抓住声音的变化,写出了雨中登泰山的意境。

所以,拟声词,它既是对声音的形象模拟,还有很丰富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拟声词用好了,会使描写更加生动传神。我们在用拟声词的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于“像”,还要学会怎样用才能更好地达到想要的效果。

猜你喜欢
口技山涧拟声词
擅长口技的猎人
山涧房:“拟山”——模山范水形式建筑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鸟鸣涧④
拟声词让作文更动听
浅谈口技表演的技巧与训练
杂技与魔术(2017年2期)2017-05-10 09:22:39
印象 山涧
中国农资(2016年47期)2016-12-28 01:31:02
新补的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