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现实

2013-04-29 08:12:21陈湖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6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现实

李洱是一位很有思想同时又极具先锋探索意识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花腔》曾被认为是2001-2002年度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只是,李洱的名字真正广为人知是在2008年底。这缘于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德文版的《石榴树上结樱桃》送给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并点名要与李洱对谈。2010年,李洱做客大洋彼岸的西班牙,在马德里举行的“中西作家座谈会”上,就“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作了即兴发言。他的发言时间虽仅仅十五分钟,但那亲切朴实又不乏风趣深刻的妙语却给中西方作家、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实主义是一个伸缩性很强的概念,很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范畴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解读和阐释,其特征和内涵几乎成了“一个无边的语义场”。对于这个概念,李洱却没有故作高深隐晦。而是以轻松巧妙的话语,通过生活中的交通拥堵这样一个现实性问题引到现实主义,并不失时机地幽默道,“如果我们骑着堂·吉诃德的毛驴过来,肯定不会迟到”,从而在增进中西学者的文化认同感时,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于是,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李洱开始了演讲。

因为演讲的主题是“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从这个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洱要讲的主要内容是“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纵观整篇讲稿,可以归纳为:一.现实主义的中国文学;二.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三.中国当代作家的现实。

首先,李洱讲到现实主义的中国文学。他先从中国文化层面分析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缘由。他指出,现实主义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因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里,中国的象形文字是用象形的方式来直观地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命名,因而它是一种最具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字。此外,李洱提到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重“入世”、“治世”的现实主义精神。就知识分子而言,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所以中国文化传统包含有现实主义精神,而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又深深地影响着文人的创作。这也促使了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风尚的密切结合,使中国文学作品呈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他随即提到了《诗经》这部诗歌总集,这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那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调。比如,其中的篇目《七月》以素描的手法写农奴们紧张的劳动生活;《硕鼠》以“贪而畏人”的大老鼠隐喻统治者的贪婪;《君子于役》通过一个牵挂在外服役丈夫的思妇之口控诉了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艰辛;《静女》表现了爱情生活的甜美与喜悦;《氓》诉说了一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我们通过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所以,在现实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不论是汉赋还是唐诗,不论是宋词还是元曲,乃至明清小说,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接着,李洱从世界文学角度,谈到了西方文学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毕竟这是一个中西文学的座谈会,所以李洱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地位,而是巧妙地延伸到了世界文学,并指出“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作家席勒在18世纪提出的。他高度评价了世界文学史上的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造就的一大批文学大师,并指出西方文学艺术对中国的积极影响。特别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艺术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对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国作家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借鉴。李洱以自己为例,谈到自己在那个时代,熟读过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熟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熟读过塞拉的《蜂巢》。李洱列举的都是西班牙语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在说明中西文学交流意义的同时,也让西班牙作家、学者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西班牙语作品的喜爱。

其次,李洱讲到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并对现实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这正如李洱所说的,文学推动着社会进步,改善着世风民俗。他提到了《红楼梦》,虽然描写的多是贵族生活,但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间和下层人民的无限深情,以及对上层社会和官僚阶层的委婉嘲讽,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中,推动着人们为理想社会而奋斗。即使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在浪漫主义基调下也有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对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此外,李洱先生由新文化运动讲到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他指出,新文化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文学的载体得以改变。但事实上,中国的明清小说基本上是白话小说,跟现在的语言非常接近。所以,中国人现在使用的语言,包括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从明清小说发展而来的。由此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学对中国现实产生的影响之大,不仅影响着中国民众的语言,也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思维。

由此,李洱就揭示了中国文学与现实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一来,现实主义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文人的创作,使他们更加地关注国计民生,社会百态,从而创作出杰出的文学作品。同时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又能干预现实,虽然不能彻底地改变现实,但可以净化现实,乃至引导社会风尚。

再次,李洱谈到了中国当代作家的现实。他提到中国作家在处理自己和现实关系的时候的感受“就像与鳄鱼做爱,又美又疼”。李洱以简短而又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这样的一个现实:激烈变化的现实可能是一头凶猛的鳄鱼,但作家却要勇敢地迎上去,主动与它发生关系。只有这样,写作的快感,写作的意义才有可能从中诞生;只有这样,作家才能真正地深入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创作出时代所期盼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李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坚持着一种知识分子写作的立场,坚持着以一种理想化的灵魂状态,保持对社会人生进行感性地观察和理性地批判。

这篇题为“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的演讲,不仅体现了李洱对文学与现实的理解,更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价值的不懈追求。

陈湖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责任编校:汪丽蕾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现实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新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