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后现代特征

2013-04-29 07:46孙波
关键词:女性形象红楼梦

孙波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所运用了出多种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红楼梦》里闪现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两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同时也闪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后现代特征。后现代本是西方的文学流派和潮流。

关键词:红楼梦;后现代性;女性形象;荒诞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45-03

《红楼梦》自问世开始,就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与高超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巨大影响。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自脂砚斋开始,日渐繁盛,“红学”也因此得名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红楼梦》开篇所写太虚幻境的魔幻、荒诞的色彩,使人们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研究这一文本所体现出的诸多后现代的特征。《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却与当代西方的文学潮流保持着微妙的联系,这是种不可否认的超前。

一、女性主义

《红楼梦》为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作者曹雪芹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探春、尤三姐、鸳鸯、刘姥姥等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中女性形象所表现出的女性本体意识的觉醒,表现这些生活在大观园里的女性对自身角色、地位和作用的自觉意识,勇敢的追寻自我、表现自我的女性形象。这种创作观念改变了传统女性应该有的气质与内涵,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种种规范。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最重要的女性之一。书中描写她“心比比干多一窍”,可想见她的聪明。绛珠仙草化身的她周身都显示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充满诗性的颦儿容不得半点庸俗。在爱情面前,总是能清晰地表现出一个女子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潇湘妃子所追求的是纯洁而专一的爱情,在那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女子一生命运的封建时代里,黛玉勇敢地追求心里的爱恋。在宝玉亲近薛宝钗或史湘云时,毫不掩饰内心的嫉妒与不快。尤其是当黛玉从傻大姐那里得知宝玉已和宝钗定了亲,一时心智迷乱走到贾母房中问宝玉:“‘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着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自此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病势也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直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①含恨而终。黛玉的这些大胆越礼的行为在那个宗法制的社会里是极其违背“礼仪规范”的,然而却更清楚地显示出黛玉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反叛、追求自我和纯洁爱情的女性形象。

在《红楼梦》里,晴雯总是作为林黛玉的小象而存在的。她虽没有黛玉的高雅和诗人气质,但却同样机灵聪敏、伶牙俐齿。在晴姑娘的眼里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比如她撵坠儿一事。在《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回中写到宝玉房里的小丫头坠儿偷拿了凤二奶奶的镯子被平儿查了出来,平儿过怡红院来对宝玉说此事:“你们以后防着他些,别使唤他到别处去他,……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他是忍不住的,一时气上来,或打或骂,所以单告诉你留心就是了。”宝玉回到房中将平儿这一番话一长一短的告诉了晴雯,“‘他说你是个要强的,如今病了,听了这话,越发要添病的,等好了再告诉你。晴雯听了果然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②怎么也忍不下这口气,经过宝玉反复劝阻才终于暂时罢休。通过这一情节清晰地表现出晴雯的率真,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大胆的表现自我,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与此同时晴雯并不因为自己身为奴仆而看轻自己,她自尊自重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可以从她撕扇子这一情节中看出来,在个性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上,她是不顾忌主仆之分的。她的这份率真、质朴、大胆、叛逆与封建的伦理道德、世俗人情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而这一点正表明了曹雪芹进步的美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以及他对女性的尊重,所以他才能写出这样可爱的女子形象。

在十二钗里,三小姐探春是个很特别的女性形象。她是贾政庶出的女儿,但身世的不幸却并没有禁锢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她虽是女儿却能在抄检大观园的那一刻觉察到家族命运的衰微,这种预见性与当局不乱的清醒是难能可贵的。探春这个形象没有传统女子的娇弱,而是散发出很强的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凭借自己的认真、机警、干练,极有远见的采取兴利除宿弊的一系列措施,以减少荣国府的庞大开支,挽救家族衰败的命运。当凤姐卧病探春待其理事,“一应执事的媳妇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二前便怠慢了许多。只三四天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尤其是与吴新登的媳妇那场对话更是让那些管事媳妇们知道,这三小姐可不是好糊弄、没主见的主儿。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大家族里,庶出的子女是没有地位的,在女孩身上这现象就更加严重。探春却凭借她的聪敏、精干、体贴为自己争得了起码公平的地位,在荣府里争得上下的人的尊敬。所以在探春身上,突出的显示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争取女性地位的自觉与努力。

还有像以死明志的鸳鸯、为真爱而死的司棋、个性刚烈又不甘受辱的尤三姐等等女性形象,都表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她们敢爱敢恨,为了自由而毫不畏惧的挑战权贵;为了誓言与爱情而不惜生命,甚至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慕,所有这一切在那个时代都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她们做到了,也因此才实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是生而平等的,女性并不应该臣服于男性的权威下,而应该有属于她们的话语、自由和权力。曹雪芹在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能表现出这样进步的女性观念,是很超前的一件事。

从里一个角度说,大观园里的女子几次结社作诗,这也与封建礼仪所规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大相径庭。无论是海棠社还是桃花社,或者芦雪庵的即景联诗与凹晶馆的湘黛联诗都不乏佳作,尤其是黛玉的诗作。像她的《葬花吟》、《桃花行》、《题帕三绝》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些是充分体现出大观园女子的“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魄,而她们的博学、多思、敏锐也跃然纸上。

这些大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蕴涵着曹雪芹对女性命题的深邃思考,表明其激烈的反传统的女权主义倾向,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聪明、美丽、叛逆的女性的喜爱和赞美,这是以前的文本所未曾达到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这是对权威的挑战,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以消解中心性、秩序性、权威独尊性为其出发点”的宗旨。③

二、荒诞性

“后现代艺术作品将虚构和冷漠作为自己的性格特征”,④后现代作品总是因其虚构和幻想而带上极强的荒诞和神话色彩。在当前文坛,以神话为创作元素的玄幻小说非常流行,而《红楼梦》开篇就是一个神话结构,这一结构设计使其成为一部融合了当今西方前沿文学构想的、具有东方奇幻色彩的巨作。小说开篇描画的一僧一道、女娲炼石等人和事,都透出十分浓重的神秘色彩,并使这一不可测的神秘气息贯穿了整本全书,成为全书一个不可忽视的脉络和线索。

(一)主人公身世的奇幻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作者曹雪芹为这两个主人公设计了非同一般的身世特征。小说第一回里这样写道“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品味。”“却说女娲炼石补天,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⑤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大展幻术将这块巨大的补天石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美玉,并携带此玉到那温柔富贵乡之中体验一番,从而出现了作者创造的口含通灵宝玉而诞生的贾宝玉这一典型形象,这块衔在婴孩口中的五彩晶莹的宝玉,就是女娲补天遗留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而小说中这位衔玉而生的贵族公子,一离开通灵宝玉就会疯魔起来,甚至危及到性命。“通灵宝玉”的由来,以及后来在人间叙事中神秘的消失与同样神秘的失而复得,都充满了玄幻色彩。

小说中另一个主角林黛玉的前世也是颇不一般的。书中介绍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常行走于灵河岸边的赤霞宫神瑛侍者见其十分娇娜可爱,遂每日以甘露灌溉,使得绛珠仙草得以久延岁月,遂心生感激希望有机会回报。在吸收日月精华的修炼后,绛珠仙草幻化成一个女体,闻得神瑛侍者已下到凡间历炼,而自己尚未酬报他的灌溉之德,于是也请求下世为人,以泪偿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这一虚幻的以泪还债的情节虽让读者感到离奇,却又如此的感人。尤其是小说里所构建的仙境——太虚幻境。小说所描写的无才补天、木石前盟等都显示出《红楼梦》独具的神话色彩和荒诞特征。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寄予作者的独特的艺术审美标准,同时也表现出曹雪芹对各门类艺术的界限和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加以超越融合的能力。

《红楼梦》中还有一类贯穿情节始终的人物,他们具有强烈的非自然特征,行踪诡秘、高不可测。最典型的就是在金陵城的现实生活里不时地出现的癞僧跛道,这僧人和道人引领了小说的开篇,又关联着几位主次人物的命运,像甄士隐、柳湘莲、贾宝玉的出家都与这两人有关。这一僧一道可以称得上是化外高人,能够自由地往来于仙凡两界,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介入凡尘的世俗生活,拯救人物于水火之中。在第一回里,癞僧看见士隐抱着英莲,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中作甚?”“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那僧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是:“……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士隐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去。”说毕,二人已经再不见个踪迹了。⑥这两人就是如此这般的从大荒无稽青埂峰来,回大荒无稽青埂峰去,再从大荒无稽青埂峰来,再回大荒无稽青埂峰去,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种与后现代实验小说的扑克牌结构相类似的设计, 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人生的“终极关怀”和无限的思考。

这些玄幻的情节碎片散落在人物的刻画之中,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内涵与深度,并汇聚成惊人的视觉表现力。

(二)荒诞的情节设计

在这里我主要选取以下几个情节来分析《红楼梦》情节的荒诞与不可思议。在这篇论文里我主要以通灵宝玉与贾宝玉的关系入手来进行研究。在小说里有两次重点描写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一次是在《红楼梦》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里,赵姨娘因忌恨平日里宝玉和凤姐的得宠与得势,于是私下里勾结马道婆给这叔嫂二人下咒施法,并且阴谋得逞,让二人疯癫起来。宝玉这边将身一跳,离地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满嘴胡话,寻死觅活的;凤姐则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大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犬杀犬,见了人,瞪了眼就要杀人,这两人直闹得阖府上下鸡犬不宁、人仰马翻,才终被制服却是人事不省、气若游丝。贾府中人急得无可奈何之时,却在重重院落之内清晰地听见府外街道上传来的隐隐的木鱼声,也来不及想这不可思议之处,贾政便奉母命请进了一僧一道。双方交谈过后,和尚接过通灵宝玉擎在掌中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人世光阴迅速,尘缘未断,奈何奈何!可羡你当日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可惜今日这番经历呵: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念毕,又摩弄了一回,说了些疯话”,⑦叮嘱了一番。贾政还未来得及答谢,这僧道二人却早已经走得无影无踪,却没有谁发觉。这一情节存在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其一是这僧道在危急时刻的及时出现,仿佛早已安排好的一样;其二贾府中人怎能如此清晰的听见木鱼声。试想贾府乃是侯门府邸,面积之大自不用说,与府外的街道也一定有着相当的距离,怎么可能听见街外的市声呢?其三是那块通灵宝玉的遇真人而显其通灵,拯救了凤姐与宝玉,其四就是僧道二人的来无影去无踪,还有一点就是凤姐和宝玉因为妖法而疯魔,这几点都充满了玄幻和荒诞的色彩。

第二次是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其祸中,宝玉在赏海棠花的慌乱中丢失了通灵宝玉,使得他“怔怔的,不言不语,没心没绪的。……自失了玉后,终日懒怠动,说话也糊涂了。并贾母等出门回来,有人叫他去请安,便去;没人叫他,他也不动。……每天茶饭,端到前面便吃,不来也不要。”⑧]就这样一日呆似一日,虽如此却不用亲看就能感觉到送到眼前的玉并不是自己的通灵宝玉。这种人玉同一,生死相关的特殊关系实在是不能以常理推测。在一百一十六回里和尚送回了通灵宝玉,宝玉竟真的回转过来,却又转瞬之间灵魂出窍,追随了和尚到了太虚幻境。这一系列因通灵玉的丢失而引发的事件,无不充满神话和荒诞的艺术色彩。

曹雪芹何以要运用如此艺术手法呢,我认为这与西方后现代艺术有着相似的原因,那就是以此达到对当时社会隐晦的批判。通灵玉的丢失直接关系到的不仅是宝玉的生死,而且危及到他身边的丫鬟们的命运,人贱于玉的事实让读者清醒地意识到封建社会里奴仆身份的卑贱,一纸卖身契就将他们的生死置于封建主的手里,稍有不慎就性命不保。虽然贾府对下人是宽厚的,但仍能隐约的看到这一剥削、压迫的迹象。而赵姨娘的暗害、马道婆的施法,并且这马道婆还是宝玉寄名的干娘呢,却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这充分说明了很多时候妖魔鬼怪也不及人心的险恶。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互相压制、迫害,也像当代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一样,这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事实。曹雪芹把如此严肃、沉重的主题与内涵寄予在这些荒诞、玄幻的情节中,是他的不得已,也是他的高明与伟大之处。

西方学者哈桑曾经这样谈论后现代主义:“历史是隐迹羊皮纸,而文化则可以渗透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时间。如果我们冒失地为后现代主义宣布一个创始的日期,我们就会不断地发现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这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红楼梦》写作的那个年代,并不存在后现代主义这个理论,然而曹雪芹却又真正的运用到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虽然这是一个无意识的创作过程,但其意义却是重大的。《红楼梦》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尊重推崇,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等主题都是极其深刻的,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研究价值和可借鉴的经验。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注 释:

①②⑤⑥⑦⑧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695-708,356,1,4,163-164,683-685.

③④⑥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73,75,75.

参考文献:

〔1〕周芷汀.论《红楼梦》的后现代美学价值[J].中国文学研究,2005(1).

〔2〕周芷汀.多元对话中的后现代性(二)—一个被红学界忽视的审美元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