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第6期封面故事《华兰:做最好的配角》
投资界资深人士杨向阳说:医药行业最好的投资对象是拥有核心技术的那一类,这样的对象若干年以后,不仅不会消亡,价值往往越来越高。
从做医用试管塞赚得第一桶金,到覆膜丁基胶塞带来爆发式增长,华国平成功打造出“胶塞帝国”,坚持技术创新使得华兰屡次轻松搭上政策的顺风车。
“胶塞等于药品,责任安全有效”,多年来华兰敬畏质量安全的执着让人动容。现阶段药品本身质量差强人意,医药包材行业的种种问题更不用说,但政策的大趋势是确定的:标准越来越高,监管越来越严。
所以华兰迫切地与外资、合资企业合作,向国际的行业标杆看齐,这无疑是明智之举。在国内行业整体不规范的时候,华兰能够自发制定严格标准、推动技术升级,不仅赢得了客户的好口碑,也成为政府制定胶塞行业标准的参与者,这比同质化竞争要高明得多。
但华兰要做成一家在药用胶塞行业受全球客户尊敬的企业,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面临着的是如何打破销售瓶颈,在药用胶塞这个细分市场持续做大规模;其次,靠技术升级和产品专利建造起的行业壁垒,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好的创新环境前提下,如何平衡好研发的投入和产出是个难题;再次,政策风向趋于严格,但具体落地的法规屈指可数,医药包材行业多小散乱的局面短时间内仍然存在,华兰的高技术和高标准的产品,跨国药企愿意埋单,但国内药企积极性估计不高。
——石家庄Helen
错位的整合
2012年第6期打通产业链《西安杨森OTC业务被整合的逻辑》
近来,美国强生调整在华医药业务的消息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西安杨森OTC业务被整合的逻辑》一文,主要从西安杨森最近几年产品引进、销售、股权、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西安杨森江河日下的画面,从侧面也管窥到了近些年强生在华战略的滞后及失败。
西安杨森是合资时代的先行者,曾经创造了许多睥睨业界的成绩。不过,时过境迁,毫不客气地说,曾经一流的西安杨森现在连二流都称不上。西安杨森人现在也仅仅拿过往业绩吹嘘而已。
我们不妨看看,其它跨国药企都在做什么。拜耳、阿斯利康、辉瑞等以处方药见长的公司在中国医药市场日渐居上,并且,其战略早已不是产品引进、在中国设厂,而是进行资源整合,产业并购。就连曾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中美史克也早已把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了,然而,强生现在才下定决心进行架构调整,这未免太滞后了吧!
强生在华医药业务调整后,将由上海强生制药负责OTC板块,西安杨森负责处方药板块。从强生整个公司的角度来看,处方药与OTC分别独立到不同的公司销售有利于长远发展,但将西安杨森OTC业务划给上海强生制药这一做法值得商榷。
西安杨森一直走的是“处方药与OTC”并重的策略,文中提到“以OTC称雄天下的西安杨森没了OTC板块会怎样?”显而易见,没有了OTC板块只能做处方药,但是西安杨森的处方药发展在跨国药企中真是不敢恭维。在一次会议上,一位跨国药企的市场部人士表示,其公司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处方药基本上都是年销售额在1亿美元的大品种,年销售额两亿元左右的产品他们都不做。反观西安杨森,其销售额最大的处方药斯皮仁诺也不过3.5亿元。
——武汉楚风
@袁建军YJJ:这个杂志与杨森关系非常熟,但与强生制药不熟几乎没有敢动笔写,相信会还有一篇后续文章,估计会涉及到以强生制药为主的内容。
@不系之舟-蒙:再次获得界内关注,恐非整合初衷。
@东南风-3530:中资吐股之日,也便是杨森雄起之时。看看强生在全球药品市场排名,再看看其在华最大子公司杨森在外资药圈排名,极其显然,强生就是要杨森没落,以逼迫中资撤股。OTC乃杨森之魂,魂魄不再,皮肉枉存。
@绯色逸之:杨森兴于合资,亦失于合资。成也强生,落也强生。一个企业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必须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线。看来,杨森仅仅是强生在中国的一个小小据点。几亿美金的杨森仅是几百亿美金强生的小小分子。希望变革后,杨森更强大,老东家加油!
@老余云飞:西安杨森逐年走弱,失去OTC会雪上加霜,但作为曾经的杨森人,还是非常希望能够出现英雄逆袭一幕,期待中。
@有点冷的赛博:上海强生是儿子,西安杨森是嫁出去的女儿,家产当然传儿子了,和现有的生意规模没有关系。武田并购奈科明,中国的生意里被并购者是并购者的几倍,奈科明不还是一样被换血。唯一值得讨论的是中方股东为什么会接受这个提案。当然,西安杨森外资股权增持后超过三分之二,表决上有一定的优势。
宽容广东招标
2012年第6期打通产业链《广东,请尊重市场》
有人说广东是在倒退历史,我觉得要理解广东。
“唯低价论”无疑是广东药品交易规则中最受人诟病的,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改革的倒退。但站在政府官员的角度去看,他们在不知道如何做药品质量分层的情况下,当然是谁便宜就招谁,这样也可以节省财政费用。
其次,“唯低价论”是最不容易引起非议的一个办法,因为价格是一个非常固化的指标。在不能对药品质量进行检测的情况下,招标部门只好选一些看上去不太“靠谱”的指标,如厂家的生产规模、年销售额和专利数量等作为药品质量分层依据,这势必引发很多药企的不满。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招标属于下游产业链,而药监局属于上游产业链,上游批的药品文号太多,远超过市场需求。根据我们做过的调研,当一个产品批的文号超过30家时,药企基本上就已经无利可图。由此导致企业只能大打价格战,很多企业压低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只是为了占领市场。
如果药监局在审批时严格控制药品批文的数量,审批后对其进行严格监管,一旦药企没有持续生产高品质产品的能力,就吊销其文号,下游的竞争也许就不会那么惨烈。广东现在采用唯低价论,也是一种消极应对上游政策的方式。所以大家应该冷静下来,站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不能只一味苛责政府部门。
——上海一木
@药法救人天:无论出台何种招标方案都不可能皆大欢喜,都会影响部分企业的利益!怎么办?企业家和学者们目前都只是评价者、批评者,事实上也拿不出一个多数企业能够接受的评价体系来,而真正的办法还是推进医药分开,让购买者医保与出售者药企成为招标博奕的主体。
@医药市场动态:政策制定者就应该多和企业家沟通交流,才能真实了解企业的状况以及市场的反应,才能促进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医药纵横:建议再找人大代表,找几个不是药厂老总的代表,否则怎么区分是代表药厂,还是代表人民?
@医药马今:唯低价的招标制度一定会彻底摧毁对于提供健康保证的基础。
@医药纵横:博弈是正常的,但“沉重政治代价”有威胁的意思了,无非是药厂抵抗降价,说得多神圣似的。
@吕平在北京:参会者的主要目的就是玩博弈。
@真的兔斯基:不对等就会引发不公不正不廉不明!
@医药chiarainkong:顶!希望能改变政府决策!政府为何敢漠视人民心声?
公司的决策者离不开三要素:技术需求跟踪者、老谋深算的指挥官、产品革新的快枪手。
——史蒂夫·乔布斯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