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真相

2013-04-29 00:44:03李静芝
E药经理人 2013年7期
关键词:恒瑞医药产业医药企业

李静芝

拓展海外市场,不仅需要了解现阶段它的市场竞争状态,还需要对未来态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几乎中国所有的医药企业都已经做好了要进军国际市场的心理准备,就连那些明显依赖于中国特有医药产业政策环境壮大起来的制药企业,也将国际化作为其未来5年的战略目标,隆重推出。也许在他们看来,国际化在当下是时髦的表现,不进入这个语境,就是落伍。

其实,客观的说,就目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国际化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够消费得起的奢侈品。尽管一些有战略眼光的本土医药企业,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战略转型、结构升级、国际化探索,但现阶段用来形容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的词语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中前行”,离在国际主流市场上“大放异彩”,还有一定差距。

不过也不能否认,一些医药企业已经在美国、日本、欧盟外的非主流市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像迈瑞这类在中国排名靠前的医械企业,在主流医疗市场也渐有声誉。

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拓展之路怎么走?还有多远?依旧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讨论着的“陈旧”话题。可喜的是,每一次讨论,都能看到中国的医药企业又离国际化的目标近了一些。

1亿美元的机会

刘铭,两年前被恒瑞董事长孙飘扬从国外的制药企业“挖”回来后,担任恒瑞全球业务拓展部执行总监。他同《E药经理人》记者分享了两个数字:目前,恒瑞拥有1300人的研发团队,2013年的研发投入在1亿美元左右。尽管,刘铭也提到现阶段,恒瑞销售额的大部分仍然是来自仿制药,但是恒瑞已经完成了Me-too、Me-better、Best in class的阶段,正在朝着First in class进发。另外一个值得提及的事实是,恒瑞在2012年12月已经有一个注射剂产品在FDA通过了_上市申请,“这是中国第一个通过FDA认证的注射剂产品”。

恒瑞让产业看到希望就在眼前,但现实是差距依然明显。

辉瑞制药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说,辉瑞2012年研发投入为70.46亿美元,于是一位制药企业的国际业务总裁对照自家公司2013年的研发投入,得出的一个惊人的答案是,其一年的研发费用同辉瑞一天的旗鼓相当。而就是这家企业在2010年在南方医药医药经济研究所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针对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欠缺,政策与产业界都一直在努力。桑国卫院士曾表示,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突出创新药物研发、大品种技术改造、专利到期药物研究等重点,力争自主创新30个创新药物、改造约200个药品大品牌,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药物创新体系。

不过,当这些伟大的设想都还在进程中时,创新能力不足体现在国际市场拓展中,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医药企业很难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投入到海外市场中去,“可以说全部都是仿制药。”刘铭说。

且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欧盟等主流医药市场的仿制药竞争同样激烈,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市场的市场游戏规则与中国市场迥然不同。“美国的仿制药竞争需要有产品组合,单打独斗的单个产品基本没有竞争力。”海正药业董事长兼总裁白骅在一次接受《E药经理人》杂志采访时说到了海正在拓展美国市场时的心得。对此绿叶制药集团副总裁姜华也深有感触,她说中国在海外上市的产品都是碎片化、区域化的,很难形成竞争合力。

同时,产品质量问题也是制约中国医药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制约因素之一。尽管在中国通过FDA、欧盟等主流市场cGMP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国内有超过20家制药企业通过了美国和欧盟的认证,海正、恒瑞、华海、赛科、南通联亚等均已有仿制药通过了FDA的批准,领导层的质量意识也与日俱增,“但关键的环节在一线操作人员,深入到骨髓中的质量意识在这个层面还需加强。”浙江九州药业副总经理杨海峰说。

国际化为了什幻

这还不是全部,“拓展海外市场,不仅需要了解现阶段它的市场竞争状态,还需要对未来态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王锦说。

一个被提及的案例来自印度制药企业雷迪博士制药公司,2006年它以近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德国第四大制药公司Betapharm ArzneimittelGmbh。其董事长K·安吉·雷迪评价此次收购说,期望通过与Betapharm合作,为公司在欧洲的仿制药业务打下了基础。

“但事实证明,这次并购是失败的,因雷迪博士对德国市场未来趋势的了解不够深入,没能准确判断出在德国排名第四位的企业未来市场机会在哪里。”王锦解释道。

另外,姜华认为,海外市场拓展中最难逾越的是文化上的差异。她说这让她想起最近热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对学英语的总结,“学英语,词汇量尽管重要,但思维方式才是核心”,也就是说,如果想在美国医药市场取得成功,就需要像美国人那样思考。

显然,中国医药企业多与外企沟通是目前最便捷了解外国思维的途径。但现实是“在中国,中外医药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上下两端,基本沟通不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吴晓滨也达了同样的观点:“中外企业过去基本不打交道”。

不过,这次在上海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世界医药企业家高峰会”在加强中外企业沟通上做了尝试。医保商会会长倪如林介绍说,这次峰会的企业代表来自英国、美国、巴西、丹麦、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中外企业之间的沟通”。

其他的沟通形式,例如商业合作,在近两年来也日渐增多,海正辉瑞、先声默沙东等,都成为国内制药企业了解外资企业和外国文化的窗口。

事实上,中国医药企业现阶段进行国际市场的探索,除了这些产业大环境中的挑战外,每一家医药企业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自身还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化到底是为了什么?

根据IMS的数据,中国医药市场已经在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非常有希望在2013-2015年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那么中国无疑已经是世界医药产业中的主流市场之一。

所以“国际化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增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王锦说到。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东久对国际化的理解同王锦如出一辙:“不管是FDA的认证还是欧盟的认证,都是手段,而通过跨国并购、技术引进和各个主流市场的认证这些手段,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全球配置,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的利好下,发挥竞争优势”。这一理念,无疑将国际化的内涵延展得更为广阔。

总体上来说,尽管中国还没有一家医药企业位列全球制药百强中,各个制剂出口企业的海外业务对企业总销售额的贡献都还在10%以下,且主要通过代加工或低价供货和寻求合作伙伴为主进行业务拓展,但也看到一些欣喜的进展,例如绿叶、恒瑞等企业已经有新药产品进入FDA不同的申报阶段。且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雇佣当地员工的方式组建本地化团队。不过必须承认,漫漫国际化之路,中国的医药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恒瑞医药产业医药企业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新材料领域崛起“恒瑞军团”——访中国恒瑞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文瑾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中国恒瑞:改写国内复合材料领域新格局
华人时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15
贵州恒瑞辰与四川圆周举办新月型卫生纸机签约仪式
生活用纸(2016年5期)2017-01-19 07:36:03
医药企业营销策略优化研究——以正大天晴为例
中国市场(2016年44期)2016-05-17 05:14:36
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问题多“问题小子”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
商业会计(2015年15期)2015-09-21 08:26:50
神威清开灵注射液荣获“中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巡礼”奖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01-22 13:50:46
国家发改委公布2013年医药产业各项数据
上海医药(2014年5期)2014-04-04 19: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