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2012年10月18日,忠县“实改非”干部赴山东省考察学习队伍启程,15名优秀“实改非”干部踏上卸任后的首次考察学习之旅。
“原以为‘改非后就是喝喝茶,看看报,打打牌,钓钓鱼。”忠县发改委副调研员、原副主任江中心感慨地说,“哪曾想,县里不仅让我们发挥余热,还要组织我们出去考察学习。不好好干,怎么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职务改了,激情退了
在忠县,江中心算得上是一位风云人物。
在原甘井镇(已与原忠州镇合并为忠州镇)当党委书记时,他就带领一帮人把古盐场的文化渊源发掘得淋漓尽致;在忠州镇当党委书记时,面对全镇一万多名群众、130多个企业的移民搬迁重任,他有承诺有担当,顺利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后来到县发改委任副主任,他抓项目,跑招商,为忠县“工业强县、民营富县”战略的实施立下汗马功劳。
刘顺志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出任忠县交委主任时,忠县仅有两条省道是水泥路,交通状况令人堪忧。后来,他和同事们带领干部群众,硬是把忠县交通的通乡通畅率提升到80%。
然而,这群曾经叱咤风云的能人突然在2011年进入了“慢车道”——江中心、刘顺志等40多名干部改任非领导干部职务。
2011年11月,工作人员向忠县交委主任陈频报告,刘顺志有一个星期没来单位上班了。
此时,刘顺志正站在沪渝高速公路忠县出口处的一个小山包上,望着山脚下忠县移民新城大道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陈频找到他时,本想跟他好好聊一聊,但当他看到刘顺志的眼神后,却张不开口了。移民新城大道项目以前是由刘顺志负责的,如今,尽管已经“实改非”了,可他还是放不下这事。
江中心虽然还是坐在发改委的办公室里,可那些项目、计划、数据,仿佛已经离他远去。他开始重拾过去的爱好,在电脑上鼓捣文字。那段时间,他在《忠州日报》发表了《巴蔓子在忠县》《甘井地名考》《关公到忠县》等文章。
职务改了,责任卸了,40多名“实改非”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开始消退。
事情来了,劲头足了
刘顺志命运的转折来自陈频的一份报告。
“实改非”后,“不在状态”的刘顺志让陈频很忧心。经过反复思考,陈频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让刘顺志去负责一些公路建设项目。这一建议受到县委书记刘贵忠和县委副书记、时任代理县长熊世明(现任县长)的重视。
“刘顺志是交委的老同志,在任时一直主抓移民新城大道项目,对情况比较熟悉,我建议让他再抓一些重要项目!”在县委常委会上,刘贵忠的提议获得通过。
2011年12月底,项目在拆迁过程中遇到难题,村民蒋春明拒绝搬迁。
这天,刘顺志来到蒋春明家,拖了根板凳坐到他旁边,跟他拉起家常来。
原来,蒋春明家喂了20头生猪,可移民安置点没有规划修建猪圈,他没法搬。刘顺志心里有底了。很快,他联系乌杨镇镇政府给蒋春明找了一个临时饲养场,然后,在移民安置点中规划修建了养猪场。问题迎刃而解,蒋春明心悦诚服地搬迁了。
这件事,刘顺志干得漂亮,也引发了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波的思索:有位才有为,如果像刘顺志一样,给每个“实改非”干部提供一个恰当的位置,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岂不更好?
经过调查研究,县委组织部向县委提交了《关于让“实改非”干部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的报告》。
2012年1月,忠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实改非”干部推进重点项目制度,采取“1+1+X”的人员组合模式,为“实改非”干部搭配1名县领导挂帅、3—5名年轻干部配合的项目建设团队,安排他们到工业园区、交通、卫生、商贸、移民等重点领域的13个项目工程指挥部,根据其能力特长、身体状况,担任相应的职务,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监管、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工作。同时,赋予“实改非”干部临时调度人力物力、督导相关乡镇部门限时办结、要求行政审批特事特办的权力,为他们营造出有位有权、大胆工作的环境。
“又有事情干了!”以为自己已没什么事可干的江中心被安排到新能源办,主抓天然气发电等五个重点项目。热血沸腾的江中心,首先从有投资意向的国电集团入手。国电集团对投资忠县存在一定顾虑,江中心多次登门造访,从忠县区位优势谈到投资环境,从企业赢利模式谈到扶持库区的社会责任,终将国电集团负责人打动。天然气发电项目按预定程序进行,江中心又投入到其他四个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中。而今,投资十亿元的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落户忠县,华中铭峰(北京)能源有限公司在忠县组建了忠县铭峰能源有限公司……
县卫生局调研员、原局长张文成则投身于忠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项目,目前征地拆迁工作完成,已正式开工建设。
在刘顺志的努力下,忠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征地拆迁顺利完成,正式开工建设;梁黔高速公路已经开始征地拆迁……
“实改非”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重新高涨起来。
考核硬了,干部服了
2012年6月,杨泽明的办公室挪了个窝——作为“实改非”干部,他被安排到县移民生态工业园建设项目负责征地拆迁工作。
“该奉献的时候都奉献了,现在干好干坏,谁管?”杨泽明心里打着小算盘,优哉游哉地过着他的“实改非”生活。
但杨泽明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县委、县政府在部署“实改非”干部推进重点项目工作时,就建立了考核机制,对其定岗位、定职责、定任务、定要求。按规定,“实改非”干部必须及时向分管项目的县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县委督查室要对“实改非”干部进行随访,对推进工作不积极的,实行诫勉谈话;仍消极对待的,调整工作岗位。
2012年8月,杨泽明被诫勉谈话了。因为他负责的折迁任务原计划一个月完成,可两个多月过去了,仍进展不大。
“你可是从来都没有落后过的,这最后一班岗,能输吗……”尽管张波轻言细语,但老杨的头上却冒出汗来。
“我都是要退休的人了,最后的工作干不好,还不被人看扁了?”心有愧疚的杨泽明向组织部长表态,一定要奋起直追。
此后,杨泽明一头扎进项目中。杨泽明是从基层起来的干部,做群众工作很有一套办法,不到一个月,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杨泽明没想到的是,2012年10月12日,县委公布外出考察学习的“实改非”干部名单,他的名字也在其中。
“我们的奖惩是分明的。”县委副书记陈强在“实改非”干部推进重点项目工作总结会上说,只要“实改非”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重大贡献,县委就会表彰奖励。
忠县探索“实改非”干部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一年来,46个园区征地“问题户”顺利拆迁,移民新城大道建设等三个停工项目顺利复工,周家溪货运码头等两个交通建设重点工程提前竣工。
“‘实改非干部是我们优秀的人才资源,实践证明,激发‘实改非干部的活力,有力地助推了忠县打造库区工业高地、重庆品位小城、中国幸福橘乡。”刘贵忠说,“我们将继续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实改非干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点评】
“改非”不改责 关键在机制
王志勇
因为年龄等原因,一些干部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改任非领导职务,这是领导班子新陈代谢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需要。有的干部“改非”后,能够一如继往地工作,也有一部分“改非”干部视“改非”为退休。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源于思想失衡。有的干部认为,“改非”既然无权了,少干事甚至不干事天经地义;有的干部认为,以前已经奉献过了,现在该放松享受了;有的干部则是担心不担任领导职务,再去插手工作怕惹“闲话”……
这种不良思想存在的危害不小。很多“改非”干部都是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能娴熟的人才,“改非”后不继续发挥作用,其实是浪费人才。再说,“改非”干部虽然不担任领导职务,但俸禄未减,本应该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如何让“改非”干部焕发活力?忠县的实践证明,建立一套好机制是保障。一方面是管理机制要理顺。有的“改非”干部仗着自己以前的地位,我行我素,形成了管理的真空。所以,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改非”干部明白“改非”不等于退休,还得认真干事,还得服從管理。另一方面是建立激励机制。用激励手段激发“改非”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再次焕发活力,勇挑重担。
唯有如此,“改非”才能不“改责”。
(作者系忠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