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的变革

2013-04-29 10:35:28王继云
关键词:哲学观实践原则

王继云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有力理论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的变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845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解决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始终是哲学原则。1845年以后,他们的出发点是从实践出发,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的伟大意义在于:当我们思考、研究问题时,出发点不要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反对的旧哲学中去,而是要从实践出发,只有通过对现实的科学研究,才能得出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哲学观;原则;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0-03

1845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立场是从哲学原则出发来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们站在“哲学基地”上,批判某种具体的哲学,但并没有批判“哲学本身”;第二,哲学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批判的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实他们的思想发展历程。

一、1845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的“理想主义”原则

马克思于1835年考入伯恩大学攻读法律,1836年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为了给自己的专业奠定一个牢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同时研究哲学,此时哲学研究已成为他研究的主题。期间,他大量阅读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他们的思想对年轻的马克思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马克思的“理想主义”哲学。所谓“理想主义”,就是关于“应有”和“现有”之间关系的诠释:“现有”是“应有”的一种实现,“应有”是一种理想的、合理的“有”,而当“现有”不符合“应有”时,就要靠“应有”来改变“现有”。在柏林大学期间,年轻有为的马克思按照理想主义原则完成了一个“法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虽然没有著作被保留下来,但其基本精神是:按照理想中的“法”来构造现实生活中的法。

(二)马克思的理念论原则

马克思是于1837年转向青年黑格尔派的。所谓青年黑格尔派,其成员主要是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对调和哲学与宗教的做法,并认为只有哲学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真理,他们其中的大多数最终走向了无神论。马克思认为世界的哲学就是哲学的世界化,这个思想对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正是这个思想使马克思超过了黑格尔与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研究问题时,开始把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极其重视哲学理论,在研究哲学时并不脱离现实。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研究社会的现实问题,比如说,政治、经济和法律。“最新哲学认为……国家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在这个机构里必须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同时,……个别公民服从国家的法律,也就是服从自己本身理性的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国家应该是政治的和法的理性的实现”。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开始意识到物质利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在哲学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中,马克思认为,物质利益要重于哲学原则,也就是说物质利益总是处于优胜的地位。

第二,那时,马克思意识到国家和法律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是为有产阶级服务的,是有产阶级具体利益的体现;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国家和法律则是剥削他们的工具。这样,无产阶级成了国家和法律剥削的牺牲品。马克思认为这是国家“脱离常规”的具体体现。

第三,马克思看到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马克思指出宗教不过是人们所处的地位与理想矛盾的产物,宗教本身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它不过是人们对现实歪曲的反映罢了。

第四,马克思看到了阶级之间存在的差别,还看到了阶级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等级,那么,不同的等级所具备的精神也不同,各个等级都是从其本身的等级精神为出发点来看待现实的。

(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原则

1843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向费尔巴哈。他研究问题的哲学原则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从哲学原则出发的立场并未发生变化,在那个时候,马克思能从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关于现实的正确的认识,但是,他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影响,从人本主义原则出发去研究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一条绝对命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本命题,人能意识到人的类的本质,但是,因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都是有限的存在,所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他们都不可能完全拥有这个本质,人们所拥有的这个本质,也只是这个本质的部分,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只能具备类的本质的某一个方面,类的本质是所有人们所具备的本质的总和,因此,人作为人的本质,也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马克思把人是人的本质这一原则作为诠释人的真正解放的出发点。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同时,也受到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异化学说的影响。异化是黑格尔哲学所提出的范畴,费尔巴哈用人的异化来批判宗教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绝对精神异化观的颠倒。而马克思则用异化来批判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和国家。马克思认为,现在的政治制度仍然属于宗教控制的领域,所谓的政治生活无非是人民生活的经院哲学,君主制则是这种异化的完整的表现,共和制是这种异化在它自己的领域中的否定。在批判黑格尔所谓的君主立宪制时,马克思还说到:“我们的时代即文明的时代,却犯了一个相反的错误,它使人的实物本质,……脱离了人,它不认为人的内容是人的真正现实。”

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这个概念,并没有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大道,而是在批判和吸收前人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关系进行客观批判研究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的身体,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也就是说,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的分离。马克思在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就是从异化劳动出发的,以此来回答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马克思把社会历史和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劳动创造历史的伟大结论,在这里,马克思郑重地提出只有通过人类的异化劳动才能进入真正的人的社会,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质是一部劳动发展史。第二,马克思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力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

(四)恩格斯的“哲学共产主义”

恩格斯把他们的共产主义称为“哲学共产主义”,所谓“哲学共产主义”就是说这种共产主义是哲学的产物,是通过对哲学原则的思考与研究而得出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开始思考与研究共产主义问题。在研究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恩格斯提出了一些与之有关的问题,比如说,社会革命在其他国家是否可能发生?社会革命的前途怎么样?社会革命是否有其坚实的基础?如果有,那么,它的基础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引起了恩格斯的足够重视,并激励着恩格斯以及追随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战士去艰辛探索。恩格斯特别重视共产主义与哲学之间的联系,认为共产主义是从康德哲学发展到黑格尔哲学的必然结果,他说:“德国人是一个哲学民族;既然共产主义建立在健全的哲学原理的基础上,并且是——尤其是——从德国本国哲学必然得出的结论,那他们就绝不愿意也不会摒弃共产主义。”由于哲学共产主义这个学派的成员在观点上有很多的不同,所以,这个学派存在的时间也相当的短暂。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科学实践的研究,在研究哲学共产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1845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出发的哲学观

1845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放弃了从哲学原则出发的立场,转向到从实践出发。他们在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时,不再以任何理论和原则为出发点,而是以客观现实本身为根据,通过对现实的科学研究,从而得出关于现实的正确认识,把实践作为思维真理性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指出,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他们对对象和现实的理解中只是从直观的形式中去理解,而没有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他们不理解实践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是批判他们不懂得辩证法,而是批判他们在理解客观对象的方式上,即批判他们理解问题的出发点的错误。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的制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在研究哲学的初期,就开始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开始有关实践问题的探讨。在写《博士论文》中说:“实践是一种批判,它在本质上来衡量个别存在,从理论上来衡量特殊的现实。”那时,实践不被理解成一个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理性发展的一个环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再加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分析,逐渐地开始认识到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此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区分劳动和实践之间的区别,但他很明确地将生产劳动作为实践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还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从而得出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并把实践看作是一种历史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他认为,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的活动,是在主观意识指导下的能动的活动,是一种对象的活动,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是由于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因此,要证明某种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就是要证明这种思维是否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这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内是不能解决的,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作出回答,只有通过实践;其次,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在主观认识指导下的能动的活动,它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实践的结果乃是主观认识的物化成果。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马克思认为在实践中环境和人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也就是将外在对象的本质和其他规定性为主体认识和把握并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和技巧,转化为主体的认识方式和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们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并赋予以主体的性质。这个过程就是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双向运动的过程。

三、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变革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当我们在研究问题时,不要从旧哲学所标榜的出发点出发,而是要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从而得到关于客观事物的正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不同点在于研究、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旧唯物主义从物质的自然存在形态出发,唯心主义从原则、意识出发,而新唯物主义是物质的社会存在形态出发,也就是从实践出发,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力。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学者的非难和误解,由于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动与被动的统一,因此,它受到的误解和非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一些学者抹杀实践的客观性与受动性,只把它看作是一种能动的活动,这种错误的理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忽视了自然对人的能动性活动的限制作用,也就是说,他们夸大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却忽视了实践的被动性,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卢卡奇和葛兰西等。第二,一些学者只把实践活动看作是一种客观的被动的活动,而忽视其主动性的一面,也就是把人类历史只看作是一种自然发展史,把历史发展过程等同于自然法发展过程,这与费尔巴哈哲学和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没什么两样,这种理论抹杀了实践的能动性,也是不懂辩证法的一种表现,从而走向了庸俗唯物主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这两种错误的根源是,他们都割裂了实践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只抓住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并加以夸大,从而陷入了错误的境地而不能自拔。因此,要正确地看待与运用实践范畴,就必须清除对实践范畴的上述曲解。

猜你喜欢
哲学观实践原则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湖湘论坛(2016年1期)2016-12-01 04:22:27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1:19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知识窗(2010年9期)2010-05-14 09: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