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论

2013-04-29 09:53:44徐逸霏
学理论·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徐逸霏

摘 要:友爱论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亚里士多德首先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他将友爱分为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三种,并且着重强调了善的友爱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然而现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友爱危机也伴随而来。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分析,能对我国转型期友爱危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友爱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53-02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伦理学理论的哲学家,其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十卷,其中,第八卷和第九卷共两卷专门用来阐述他关于友爱的看法。作为一部结构严谨的传世之作,这样的安排显然并非偶然,由此可见友爱问题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这笔者就友爱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什么是友爱论

首先,要理解友爱为何物必然要先了解友爱的性质,亚里士多德在强调友爱的性质时提出了四点,即“友爱之性质,可分为四点:必要、自然、能群、高尚。”就“必要”而言,“万钟之富,千乘之贵,亦无以加矣;苟无骨肉手足之爱,亲戚朋友之与,孑然一身?将何所用其富?何所需于贵?以高尚言,既富贵矣,必有人焉,与我共之,然后方有可乐。以鄙陋言,富贵而无所亲所爱,则无以示其荣。”就“自然”而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即,友爱是人之本性所有,亚里士多德把友爱看作是人类普遍的自然感情的思想。就“能群”而言,“友爱而能群……人相爱,乃能互助。无爱,则人各为我,不知有群,父母不子其子,兄弟莫若路人,家庭溃矣。大之,则乡无以为乡,国无以成国,社会灭矣。”就“高尚”而言,“好友者,吾所称许;多友,高尚事也,且或谓能为人友,即能为善人。”德性的友爱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公正与友爱的关系时提出“在最大的公正中似乎存在着友爱的东西,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友爱是有界限的。他所主张的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感有应的相互关系。因此,它与对无生之物的爱相区别。严格论之,“对物不得言爱,只可言惜,爱物,惜物之谓耳。由是观之,人之友爱有界限焉,不及无生之物。”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无生之物,爱之不知。不可能对“爱”有所报答,而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则是彼此之间相互的友爱。此外,还因为“凡爱,必存雅意于其中,爱之欲其善,人之情也。欲善之心,惟人与人之间有之,人与物不能也。”鱼虫鸟兽虽有生矣,但其并不能与人产生相互回报式的感情关系。因此,也不能说“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不是友爱,只能谓其与爱相近,或为爱之前期。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相知是友爱的基础”,人从相识到相知,而后才能相爱。因此,友爱并不是存在于一切人之间,不认识的两个人并不可能产生友爱,最多只是仰慕之心。所以说友爱是有界限的。

最后,亚里士多德友爱之要素及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之要素有三:德态、行为和相聚。他认为:“就道德而言,人之以善称者,在其德态与行为,友爱亦然。”“人有美德,我乃友之;我之德亦足与为友,故人方我不弃。”交友若是不以德,那就只能是偶然的撮合罢了,是不可能长久的。此外,他认为:“彼此相许,而不相聚者,不过互存雅意而已,非友也。”对于友爱之根源,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有:“对友之友爱关系,与夫友谊之特征,其根源盖在对己之关系也。”作为德性的友爱,是一种完满的高尚的友爱,是善意基础上的互友互爱。但究其根本,德性的友爱根源于自爱。亚里士多德认为,爱着朋友的人就是爱着自身的善,朋友是另一个自身,也就是说,友爱是根源于一个人对他自身的关系的,尤其是对一个好人来说,他怎么对待自己,也就怎样对待朋友,他希望他朋友得到什么,能变成什么样,也是他原本希望于他自身的。因此所以说,“友爱”根源于“自爱”。

二、如何区分友爱论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分类,根据地位和动机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分法。根据地位不同将友爱分为:平等的友爱,主要包括兄弟、朋友之间的友爱;不平等的友爱,主要包括君臣、父子、长幼和夫妇之间的友爱。而根据动机的不同分为:为利之爱、为乐之爱和为德之爱三种。在此,主要就后一种分类进行详细阐释。

亚里士多德对应人身上三种可爱的事物即善、快乐和有用而将友爱分为了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善的友爱即是合乎德性的真正的友爱,是利他性的友爱。在善的友爱中,一个人是因为对方自身的原因而希望他好,他们不是因为对方能为自己带来利益或感官上的快乐而希望他好的。这些因为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善的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才能被视为友爱本身。并且他认为,这种友爱不是出于偶然的,完善的友爱是好人和在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的友爱。而德性则是一种持久的品质,因此,善的友爱也是最稳定、最持久的。

而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这两种友爱都不是为了“爱”自身,而是为了有用和快乐,这两种友爱都是带有功利性的友爱,是偶然的难以持久的。其中有用的友爱是人们互爱并不是因为他是朋友,而是因为他是对自己有用的人,追求的是有用性,当用处不在时这种友爱便消失。快乐的友爱是因为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而爱的,其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快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用的友爱似乎最常见于老年人以及以获利为目的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之中。”因为老年人年龄已老,他们不再追求快乐,而追求有用。通常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以期望对方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为原则,所以当用处不在,这种友爱便消失。这样的朋友不喜欢共同生活,因为他们只因为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才会觉得对方使他快乐。因此,除非对方能带来好处,否则,就没有必要往来。快乐的友爱是因为对方能带来快乐而爱的,这多半存在于年轻人之中。因为年轻人感情丰富,他们追求愉悦和时髦的东西。然而,使他们觉得愉快的东西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他们的友爱也会随着这些令他们觉得愉快的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快乐的变化是很快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两种友爱是偶然的、易逝的。“一旦哪一方有所变化,这样的友爱就容易破裂。因为,如果相互间不再使人愉悦,这样的友爱就容易破裂,因为,如果相互间不再使人愉悦或有用,他们就不再互爱。”而且,无论是有用性还是快乐,都是暂时性的东西,不具有持久的性质,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但要说明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善的友爱并不完全排斥有用和快乐的友爱,因为较高层次的友爱中包含着快乐和有用性,即真正的朋友,彼此间也会有用处、快乐。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三种不同友爱的分析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所需要所应该去追寻的应该是善的友爱而不是有用的、快乐的友爱。之所以要提倡追寻善的友爱,主要是因为:人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朋友的友爱,即使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朋友是最大的外在的善,而这里所说的朋友指的就是德性的朋友、善的朋友。此外,从个人完善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善的朋友对于自身完善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自身的德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而言,有利于促进社会人际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注定要去追寻善的友爱,结交善的朋友,过有德性的生活。

三、学习友爱论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谈论友爱时,同样提到了朋友的数量和友爱的终止等观点。对于朋友的数量,亚里士多德基于他的中道思想认为,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朋友的数量当以“一个人能持续地与之共同生活的那个最大数量”为上限。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提出朋友需要有限量,主要是因为,一个人很难回报许多人,且人生短暂也令我们回报不及,实际上,朋友多过需要也就成为多余,会妨碍高尚的生活,所以我们自己最好不要有过多的朋友。亚里士多德认为比较好的做法可能是不要能交多少朋友就交多少朋友,而只交能与之共同生活的那么多的朋友。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因德性和他们自身之故而交的朋友有少数几个我们就可以满足了。

关于友爱的终止,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朋友,当一个被当成好人而成为朋友,而当他变坏时,应当尽量地帮他去改正缺点,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是作为朋友所应该给予的,但是对方如果不知悔改,无可救药。那么在此时,断绝朋友关系也是十分自然、无可厚非的;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出了断绝朋友关系的理由是,当快乐和有用的朋友的原因消失了,而在德性上,一个没有变化,另一个却大大提升了。“假如我们仍然是这个样子,朋友却在德性上极大提升了,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会处处显示尊贵,并希望得到你的奉承,你同他便不再适合做朋友,因为就算你再努力,也与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他从你这里将没有任何优点可以吸取,终止朋友关系便是理所当然的。”

交友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位成员都必须去面对。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着重强调了友爱,强调了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交友原则以及如何处理朋友关系等问题。深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既有助于改变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友爱观的错误理解,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8:52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学研究(2021年1期)2021-03-11 05:19:36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读书(2017年11期)2017-04-19 09:07:08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天府新论(2016年6期)2016-11-23 03:05:36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伦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