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霞
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抵达河南登封——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登封并不大,不管在哪儿,嵩山都在身边,好像孙悟空任凭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也跳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所以不是登封太小,而是嵩山太威严雄伟。“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在登封比嵩山更著名的当属少林寺,路边一座座武术学校紧紧相连,标榜着这座武术之城的与众不同。但是来到这里便会发现,这里传承的远不止少林武术而已,它是我们受用不尽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一)慈善登封
登封“三教荟萃”,悠久的慈善文化对这里的慈善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登封市慈善总会成立于2010年,三年来,累计募集善款2100余万元,接收物资价值300余万元,受益困难群体达三万人次。今年,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在登封资助了40名贫困应届毕业生。我们此次前来将助学金亲自发到40个孩子手上,虽然不能与他们一一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但是当我们把一个个鼓鼓的装满希望和关爱的信封递到他们手上的时候,已经从他们的眼中读出生活的不易、对未来的憧憬和内心的坚强。
我们走访了其中两名受助学生家庭。首先走访的是王崇明(化名),他以604分的高分考取了武汉大学。要不是到他家来,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这样优秀的孩子出自一个何等贫困破落的家。这样说绝不是贬低或瞧不起,而是太过吃惊。他家是在登封的乡下,我们的车子停在一条狭窄的乡间土路上,路的右手边是一片庄稼地,左手边是一排土坯房子,车子靠右边的庄稼地停好,左边的空间刚好一人多宽,够我们走下车子。崇明在两座土坯房中间等着我们,他个子不高,黑黑瘦瘦的,不爱讲话,看上去很是腼腆。待所有人走下车,他转身带我们向他家走。土坯房中间有条一人多宽的小路,地面坑洼不平,路的尽头是一扇年久失修的木门,走进去便是崇明的家了。崇明的爸爸妈妈早已守候在小院儿门口。他们大约四十五六岁的样子,淳朴老实。我环顾了一下这个毫无生机的破旧小院儿,院中间的一株葡萄已经枯死,只剩下枯黄的藤蔓无人打理,砖头垒砌的厨房是开放式的,没有门,扫视了一遍,砌墙的砖瓦没有一块是完整的,里面更是凌乱不堪,院子里随处是破旧的砖瓦和满是尘土的厚塑料布,孩子爸爸准备了六七个自制的小木板凳让我们坐,我们谁都没有坐,各自好奇地在院子里到处张望,和这一家人攀谈起来,崇明患有先天马蹄内翻足,从出生经历了几次手术,目前可以独立行走,看着与其他孩子无异,但右脚脚后跟还不能着地。为了给他治病,家里欠了外债,崇明很懂事,主动放弃了进一步治疗,希望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父母都是普通农民,靠种地维持一家5口的生活,但爸爸前几年得了严重关节炎,不能干重活,使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姐姐毕业后一直在郑州打工挣钱,帮父母挑起生活的重任,妹妹还在念初中。小崇明一有空就帮家里干农活。妈妈还拿出小崇明这几年在学校获得的各种奖状证书,厚厚的装满了一塑料袋。看着这一张张的奖状,我对眼前这个腼腆害羞的男孩充满了敬意。
告别了崇明,我们来到范云翔(化名)和他父母在登封租住的家。云翔今年考取了南通大学。这是云翔父母开的一间馒头铺,他们的住所则在店铺楼上。父母的店是个无照经营的小门面,云翔放假就一直待在这里给父母帮忙。云翔一家本住在登封最贫困的一个乡,为了生计,父母带着3个孩子来到登封县城,租下了这个门面,云翔排行最小,还跟着父母,哥哥姐姐则借住在亲戚家。云翔的姐姐2010年不幸患上白血病,哥哥配型成功,挽救了妹妹的生命,但是一家人也因此欠下了不少外债。现在哥哥和姐姐的身体都在恢复中,家里只有靠父母的这家馒头店维持着生计,还要还债和供云翔上学,压力可想而知。听了他的故事,能够帮到云翔,让我们多少感到欣慰。但是当我们走进楼上3口的住处时,心又不由得沉了下去:这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一张床几乎占据了整个房间,再没什么下脚的地方,简单的生活用品散乱地堆放在每个角落,屋子只有一个窗子,开在走廊一侧,光线很暗,既不能带来多少阳光,也无法通风,非常闷热,很难想象3口人每天怎样在这里生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们已经成家、已为人父母,却还在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舒适地生活着、不会洗衣、不会做饭、不知柴米油盐贵,而他们却早已用幼小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任。或早或晚,每个人都要接受生活的考验,而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这些孩子无疑将成为胜者。所以,当我见到他们的时候,是多么渴望让他们明白,苦难是孕育成功和幸福的温床,它拥有被世俗低估的价值和力量,是无尽的人生财富,没有谁能够不经受磨难而到达幸福的彼岸。所以,请不要在意世俗的偏见、同学的嘲笑,请挺起胸膛、带着胜利者的微笑走进大学,迈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二)慈幼院
慈幼院着实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大相径庭。整个建筑呈回字形,进了院门以后,一圈都是各种用途的房间,右边是活动教室、储藏室、厕所,左手边是食堂、厨房、洗衣房和图书室。正对面一排是孩子们的宿舍,那是一排板房,引导我们的少林寺师傅说,因为景区内不允许随便进行建设,因此慈幼院其实属于非法建筑,因此当初搬来时只好搭建板房。慈幼院现在共收养 103个孩子,因为一半的孩子到北京参加夏令营了,我们只见到了一部分。这些孩子都是健全的孩子,年龄从三四岁到十几岁不等。宿舍的条件非常简陋,几张上下铺,一个破旧的简易木柜,一条晾衣绳。走道两旁的“墙壁”上挂满了与禅和少林有关的装饰画,算是整个参观中唯一看到的装饰。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慈幼院有很多书,师傅们也会每天给孩子们传授传统文化,而且还教孩子们武术。
(三)少林
来登封就不得不拜访少林寺,千年古刹、千年古树,历经数次劫难而不倒,向世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精神的不朽。少林寺的建筑并不是那样高大气派,而是庄重低调,与它的盛名形成了反差;一株株笔直的柏树,直冲云霄,坚毅而挺拔,令人肃然。为我们讲解的小师傅年纪很轻,但是讲起话来,不紧不慢,少林寺的历史、每一座庙宇的来历,少林精神的博大,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一个简单的“跨门槛”的动作,其实蕴含了渊源的礼仪文化和深刻的做人修养。
少林寺不仅仅传承了中华武术,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和优良传统的集合。当我们感叹少林功夫之神奇的时候,少林师傅的一句话道出了天机:“其实这功夫谁都能练,只要勤奋加时间。“在浮躁与浮华当道的今天,这里虽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僧人的修行,使这里成为思想的净土。虽然社会上关于少林寺的负面新闻从未间断,但我宁愿相信自己所见和所感。每一样事物本身都存在正反两面,越是名声大,是非也便越多。比起它能为我们带来的正能量,那些负面消息实在不足挂齿。如果有一天,当负面占了上风的时候,则是它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千年历史,久经劫难,相信它的生命力和自我修复力必也是极强的。看它前面那两排笔直参天的大树和一生伴他左右的千年银杏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天,许多外国人也慕名前来,潜心学习武术。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更应该努力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精华学到手,并传承下去呢?比起为了一己私利,热衷于捕捉人们茶余饭后的八卦和丑闻,是否可以多花些时间精力去了解和发掘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藏呢?当有一天我们的东西被洋人传承了去,不知道炎黄子孙们会作何感想?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性格,而这座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千年文化的小城,以其朴实、坚韧、宁静、包容,不断书写着它自己的故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过往的惊涛骇浪、起起伏伏,辉煌与毁灭,荣华与贫贱,都随风而去,没有在它心里留下一丝痕迹。但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还将由一代一代炎黄传人们继续讲述。?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