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华
提起天津市慈善协会,不说家喻户晓,也称得上影响力大,知名度高,公信力强,是个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的社会公益组织。
走进市慈善协会会议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奖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天津市先进社会团体”、“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数了数,仅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就有7块;党支部7次荣获市社工委、市民政局机关党委授予的先进党组织称号。
荣誉记录着慈善工作在建设和谐天津、美丽天津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折射出慈善工作者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
市慈善协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指导18个区县建立慈善协会,又推动街道、乡镇相继建立起69个慈善分会和86家慈善超市。全市上下联动,形成贴近民生,服务群众的救助网络,已累计募集善款13亿元,救助支出9.6亿元,其中:市慈善协会募捐4亿元,救助支出3亿元。救灾、救助范围辐射到国外的海地、智利、印尼、日本和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仅本市受助困难群众就达130万人(次)。
一个没有国家正式编制,甚至在很长时间没有财政经费支持的社团组织,是如何让那么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和帮扶呢?走进他们的办公生活,答案豁然開朗……
便利长效的募捐机制。为筹募善款,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形成公布账号、划拨、汇款,支付宝和网银捐赠、上门取款以及一日捐、拍卖义卖、义演晚会等多种募捐方式,很受各类捐赠人的欢迎。吴炳麟是90岁高龄老人,行动不便,遇到赈灾活动老人会给慈善协会打电话要捐款,慈善协会便派人到老人家里取款,时间久了老人跟协会建立了深厚友谊。
与热心慈善的捐赠大户签定长期定向捐赠协议;与部分媒体签定长期合作协议;以“手拉手”、“一帮一”的形式,确立捐赠人与受助者长期资助关系;设立留本捐息、协议定额、项目冠名、专项救助、爱心万元基金等多种基金形式。基金总数发展到44个,总额5872万元。募捐长效措施为深入开展社会救助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大爱无疆的救灾行动。市慈善协会先后组织开展过9次大型赈灾募捐活动,累计接收款物3.97亿元(市慈善协会接收1.3亿元)。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募集493万元,用于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募集823万元款物,支援18家防治“非典” 的医疗机构和资助抗击“非典”斗争中牺牲医务人员子女完成学业;2005年印度洋地震海啸募集616万元,交由中华慈善总会统一用于救灾;2008年南方七省冰雪灾害募集1246万元、5·12汶川地震募集2.3亿元款物,全部划拨灾区;2010年南方五省严重干旱募集318万元、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募捐3942万元、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接收款物430万元,都及时全部用于救灾;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募集款物3400万元,正在逐步用于灾区的灾后重建项目。2009年获得市合作交流办颁发的“对口支援先进单位”奖。
享誉津门的救助品牌。“我是静海县吉祥村14岁的马姗姗,父亲因患肺结核去世,我和母亲、弟弟也染上肺结核,母亲危重,救救我们。”一封求助信放在会长面前。“救助患病儿童我们义不容辞”,会长陆焕生说。慈善协会多方筹集3万元,在医院、沿庄镇大力支持下,送姗姗两次住院治疗直至痊愈。她母亲去世后,还资助她完成学业。如今,姗姗已经研究生毕业,成为某研究院的正式员工。
“有爱,不再孤单”是一项针对散居孤儿的救助活动,从2004年开始,每年在“六一”前集中开展一次救助活动,发动爱心企业和人士与孤儿“结对子”解决孤儿的生活困难。10年中社会各界1000余人、100多个单位参与活动,募集资金452万元,资助孤儿4677人(次)。
这种影响力大、参与人广、开展多年的项目还有:“迎新春慈善助困”活动开展17年,累计募捐款物6118万元,资助15万户困难家庭,先后两次荣获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爱心成就梦想”慈善助学开展10年,募集1300多万元善款,帮助3313名贫困大学新生圆了大学梦。两次荣获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被市文明办评为“天津市优秀慈善项目”;被受助家庭誉为“救人于危难”的好项目“急难救援行动”,帮助110个因突发意外陷入困境的家庭渡过难关;“慈善学校工程”46所小学受益;落实总会项目,三年内资助先天性唇腭裂矫治手术、对白血病、肺癌、肝癌、肾癌等生活困难重病患者发放11种进口药品,共救治患者2.8万人(次),资助手术费和发放药品总额达5.5亿元。这样的救助项目共有22个。
弘扬美德的慈善宣传。近三年,在本市主流媒体和国家媒体,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朝闻天下》栏目,新华社、人民网《天津视窗》、《国际商报》、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公益时报》、《慈善》杂志等累计刊登报道1754篇(件)、撰写《天津慈善信息》33期;三次参加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慈善成果展;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两批37所中小学作为试点校。慈善文化教育同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收到一定成效。学校、老师、学生撰写的认识、感悟、践行体会等11篇文章刊登在《慈善》杂志上;两次开展 “慈善之星”评选活动,全市评出“慈善之星”单位70个,“慈善之星”个人80名;召开 “慈善理论研讨会”撰写论文74篇;建立《天津慈善网》开创慈善宣传互动窗口。
严格规范的组织建设。在市慈善协会领导心目中,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为此,他们抓住三个环节,持之以恒不放松。
一是制定资金运作原则。即:坚持捐赠自愿,不强行摊派和变向摊派;善款使用尊重捐赠者意愿;善款与经费支出严格分开。从建会初期至今始终如一,这是捐赠者满意放心的重要一点。二是基础管理严格规范。市慈善协会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接受捐赠实施办法》、《财务管理制度》、《关于捐赠款物管理工作的规定》,随着工作需要又制定了《基金管理办法》、《信息公布暂行办法》、《办事机构设置及人事管理暂行办法》等16项制度。在执行制度上真叫一丝不苟。接受捐赠笔笔登记、发证书、赠奖牌;救助支出须由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共同签字有效。三是公开透明,接受监督。所有募捐救助活动始终置于政府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之下。坚持接受财政、纪检、主管部门的监督,坚持邀请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年审,并向理事会报告;坚持监事会常年跟踪项目监督;坚持通过天津慈善网等媒体定期公布捐款明细和救助活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向社会郑重承诺,捐赠者可随时查询账目,让善款置于阳光之下。
乐于奉献的慈善队伍。十几年中,市慈善协会工作人员始终以返聘的退休干部为主,2009年开始招聘大学生,实现了新老结合。这支队伍虽然人员时有变化,但一直奉行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他们只拿很少的生活补贴,却需要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遇有大型救灾募捐活动还需要加班加点,那股子拼搏精神,真让人佩服。
2003年闹“非典”,他们不怕染病危险开展社会募捐,并将款物送到医院,资助医疗机构和牺牲的医护人员子女完成学业;5·12汶川地震,市慈善协会接收款物6429笔,总计6140万元。在最紧张的3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天接待四五百人,接收几百万元;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募捐3400万元款物。两次地震募捐,大厅里每天挤满了人,有捐款的、咨询的、想领养灾区孤儿的,还有要去汶川抗震救灾一线做志愿者让慈善协会给与帮助的;媒体记者也云集大厅现场直播、连线报道、采访约稿。紧张和繁忙让人喘不过气来,可这些同志个个精神抖擞、有条不紊地应对着各项任务。每天十四五个小时超长规、超负荷的工作让他们疲惫不堪,可没有一个人叫苦退缩,最后出色完成赈灾任务。5·12汶川赈灾工作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这只是市慈善协会的工作片段。在漫长的18年中,他们励精图治,以自己的爱心和不懈追求,为热心慈善的捐赠人与困难群众和灾区人民搭起一座桥梁,让薪火相传,爱心传递。
他们不愧是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蓝天的慈善人。?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