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义
《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年规划》提出构建以增值为目的的内部审计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既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内审成果运用提出了新目标。前者是审计成果创造,后者是审计价值体现。目前,人民银行内审成果运用机制尚处探索阶段,内审成果转化难、利用率不高、运用效果欠理想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审工作转型深化。
一、现状分析
内审成果是由内审部门在一定时期通过审计活动所获得的结果,包括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所反映的审计评价、审计问题、审计建议、审计分析和审计信息等。从现状看,基层人民银行内审成果运用存在以下困惑:
从内审项目管理流程看,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项目管理按照“检查—报告—归档”的工作流程进行项目管理。内审成果运用不是必经环节,内审成果运用状况不作为评价项目完成好坏的标准。
从审计报告呈报对象看,基于内审报告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人民银行内审报告主要以“主送行长制”的送阅方式,主要呈行长审阅,未经行长批示,一般不抄送或转送其他部门和其他领导传阅,审计报告传阅范围受限,审计情况不太容易引起广泛关注。
从内审评价利用深度看,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束后对审计对象的基本结论,但它并未对各类评优评级产生直接影响,单位评优评先评级活动很少以审计评价结论为依据。
从审计信息披露程度看,审计事项因涉及内部性、敏感性问题较多,内审部门对审计信息公开的后果心存顾虑,审计信息常常处于封闭状态,主动公开意愿不强。
从审计成果运用效能看,基层人民银行审计项目主要由上级行统一安排,审计项目和审计情况普遍雷同。致使人民银行系统内同质内审信息大量重复、过剩。同时,典型性审计案例却不多,审计信息在人民银行各类内刊采用率较低。
从现状分析,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内审成果大量沉淀闲置的原因,一是审计监督方式单一,长期以来以合规性审计为主,风险管理审计、绩效评价审计未能全面开展,审计成果的多元化、多样性不足,内审成果需求空间没有拓宽。二是审计成果转化手段滞后,不少审计成果没有达到可用、好用、管用的条件。三是人民银行基层机构审计活动以完成上级行布置的项目任务为主,审计成果主要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反馈被审计单位,服务本级组织治理、内控管理和业务建设的职责不明确。深究其因,是基层人民银行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对健全的内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缺乏必要的成果利用推动手段,成果运用渠道不够顺畅。
但从内审成果的实用价值而言,审计内容的客观性、问题的系统性、评价的全面性、取证的及时性,决定了其存在多方利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内审成果转化方式与运用途径探讨
内审成果之所以运用不广泛,并非内审成果不具备使用价值,主要是内审成果涉及专业性、敏感性、内部性、保密性等原因,使其公开运用、广泛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对内审成果进行必要的转化,即将初创的、零散的、局部的审计所得,进行加工、提炼,增强其适应性、实用性和建设性,确保内审成果可信、可用,从而使内审成果能够在内部管理、绩效考核、内控建设、风险评估、评优评级、决策参考等方面发挥预防、确认、咨询、评价和参谋作用。
(一)转化方式
根据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成果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可以从形态、功能、性质和作用四个方面对内审成果进行转化:
一是形态转化:①将审计报告特种形态转化为审计通报、审计简报等一般形态,根据审计报告内容,将年度审计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形成审计问题通报或内审情况简报;②将内审封闭资料转化为开放资源,借助人民银行内审司开发的《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把审计活动所获得的审计情况录入到管理系统中,使用者经过授权后,可以从管理系统直接浏览本级审计信息,使内审部门封闭保存的审计资料向全行开放。
二是功能强化:①将审计确认功能延伸为评价功能,在对确认事实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管理+效益”核心内容,开展审计评价。②将评价功能延伸为示范功能,对被审计对象评价较高、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示范材料予以推荐。
三是性质优化:主要是对内审问题的“内部性”与“负面性”进行转化。对“内部性”较强的审计信息,严格依照规范程序进行脱密处理,在不违反保密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形成审计分析报告或审计问题通报;对审计中的“负面性”问题,在消除“负面性”之后,在不对被审计单位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在适当范围内反馈有必要反映的审计问题。
四是作用深化:①提升运用层次,将审计报告、专题案例、综合分析、总结材料等审计成果进行深层发掘,形成探讨审计方法、解决审计问题的理论研讨报告。②扩大作用面,将典型个案转化为普通案例,对审计所发现的新生性、风险性典型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提炼成普通案例,供中支内控管理、风险评估借鉴使用。
(二)运用途径
为使审计成果能够循环使用、综合利用、多方运用,可以通过引用、借鉴、交流、咨询、反馈、报告等多种渠道,实现内审成果跨时段、跨专业、跨机构运用,达到一个项目多项成果,一类项目综合开发,短期项目长期利用的效果。
一是疏通循环利用渠道,实现内审成果跨时段运用。注重内审成果的周期循环使用,延伸内审成果使用期限,使过去成果可以现在使用、现在成果可以将来使用,前后审计结果能够分析对比。
二是疏通多方利用渠道,实现内审成果跨专业运用。确保内审成果可以分别运用到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中的组织治理、内控管理和业务建设等不同领域。
三是疏通交叉利用渠道,实现内审成果跨机构运用。对于相同或相近审计检查项目成果,能够在不同分支行的内审部门之间,以及上下行内审部门之间进行成果交流、交换,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三、建立内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
为保障内审成果在基层人民银行得到充分运用,结合基层内审工作实际,应着手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
一是建立内审成果运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内审成果评估体系。每个项目结束后,内审组要及时召开项目总结会,全面梳理项目实施所产生的成果,及成果运用方式。每年开展一次优秀内审成果评选活动,鼓励内审成果开发运用。二是建立内审成果转化利用联动机制,强化内审部门与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及其它监督部门的协作关系,促进内审部门与业务部门对内审问题交流磋商。定期召集辖内内审部门座谈交流内审成果运用情况。三是建立审计建议跟踪督办制度,经行长签批后的审计建议,以行文下发被审计单位,进行跟踪督办,及时掌握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四是改进审计报告报送制度,实行审计报告主送制与抄送制相结合,及时将重要审计问题以《内审问题专报》形式传递给业务主管部门、业务监督部门和内部管理部门。五是建立审计综合分析制度,强化内审综合分析,内审部门要定期对审计中的典型性、风险性、倾向性、新生性和潜在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估单位内控管理形势。
四、相关建议
(一)优化审计成果再利用环境。一是解决审计资料纸质存档库区存量大、保管期限短的缺陷,建立审计资源数据库,便于查阅捡索,方便运用。二是解决内审综合管理系统操作繁琐、记录功能强处理功能弱的缺陷,强化内审信息处理功能,增加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整改效果等内审成果运用功能。避免同一时期出现重复检查、浪费监督资源现象。三是解决单个审计项目各自独立开展的缺陷,加强各监督检查职能部门工作协调,强化综合分析,为内审成果广泛运用创造必要条件。
(二)提升审计项目质量。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只有高质量的审计项目,才能产生丰富的审计成果,进而增加审计成果再利用的可能性。一是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报告所反映的事实要清楚,问题定性准确,原因分析透彻。二是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解决审计建议预见性、建设性不足的缺陷,避免审计建议表层化、说教化和通用、套用现象。在审计建议中,将审计问题分为体制性问题和管理类问题,管理类问题主要从加强管理和强化监督方面来提建议,体制性问题主要从完善机制和体制创新方面来提建议,提高审计建议的采用率。
(三)深化内审工作转型。一切审计活动应以增加价值为目标,在内审转型时期,尤其要注重内审功能价值的强化和内审监督层次的提升。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为内容的转型目标,拓宽了内审成果运用空间。通过内审成果运用,推动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绩效监督在央行组织治理中的作用。
(四)严格落实审计信息保密制度,凡是涉密审计信息和内部性较强的审计信息,在采集、传递、使用和公布等环节应采取必要的登记、编号、设密和签收手续,严防审计信息在开发运用中泄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