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卿
“126策略”的“1”就是营造一种课堂“情义文化”,表现为“人人为师、互助共勉”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奠定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特别是学生互相学习、师生互相交流的最佳平台。然而,这种场所需要一定的氛围,需要一定的环境,需要一种“场”。这是很多教师忽视的,也是必须下工夫解决的问题。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教师常常抱怨,“这堂课学生没有情绪,也不配合,效果一般。”“这堂课学生也不参与,气氛沉闷,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有教师自已一人在表演。”抱怨是没有用的,应该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营造课堂的情义氛围,打造适合学生学习、师生共同交流的学习“场”。
学生的学习需要一种特别的氛围,需要一种情感,需要一种文化。一旦课堂氛围形成了,学生就会在那种活泼自由的课堂上发挥激情,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相反,如果教师营造的氛围不够,学生在一种压抑、沉闷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参与意识就差,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课堂上就难以产生灵感。教师要积极营造课堂良好氛围,为学生,也为自己教学的顺利开展打造一种特别的课堂“场”,这十分重要。
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中是主导因素,教师要通过优美的语言、教态,优秀的人格、才能,真挚的态度、情感等综合因素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齐的桌椅,这些设施不在于它的华丽,但求整洁。整洁有序的教室环境可以让人心情愉快、放松,减少课堂的干扰因素,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教室应当有一种学习的氛围,有振奋精神的效果,这就离不开一个好的人文环境。一幅名人的挂画或名言、一幅学生自己的书画作品、优秀的作文展览——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和学生一同开动脑筋,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科学的学习环境。
二、课堂要开放
由于多年来“一卷定终身”的考试评价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喜欢用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回答,学生也怕自己的答案与教师的不符合而遭到别人的嘲笑,因此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懒于思考,课堂上一片沉寂,交流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谈不上。所以,对学生的回答应当不批评、不指责,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而是多进行引导,使学生敢想会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生根、发芽。如果教师要的只是一个标准答案,那么得到的将只是“冰山一角”,失去的是“水面以下整座冰山的主体”。
三、课堂要民主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自由民主的环境氛围往往容易产生灵感。美国学者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形成往往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形成。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学习上打破师生界限,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自主的学习心理。
四、课堂要平等、公平
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合作者,而不是接受者。其次,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研究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也是平等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研究者,才能使课堂上出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真正将教学的重心“教”转到“学”上来。只对个别的学生好,并不是真的爱,那只是偏爱,并且非常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失落和反感,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要多鼓励,对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更要找到他们的优点,多加鼓励,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信心。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五、课堂要自由、自主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宰者。教师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表达、放飞个性的乐园,让每个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活动中自主构建知识,体悟学习的思想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愉悦,以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感。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一种美的探索与享受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用毅力去承载。小课堂大世界,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六、课堂上师生要互相尊重
只有在宽松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课上要允许学生出错,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尊重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和方法,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当作一种资源。学生通过思考、争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用平等亲切的态度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鼓励者。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
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要积极营造课堂情义氛围,打造最佳学习“场”,让学生真正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