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服刑人员感化教育历史变化及其特点探析

2013-04-29 02:58冯辉
网友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统治者服刑人员体悟

冯辉

对于监狱服刑人员感化教育的历史,到现在似乎没进行系统的阐述和研究,对于服刑人员感化的起源、历史发展脉络和特点等问题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本文旨在通过对服刑人员感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对其变化发展的历史进行学习。

一、奴隶制时期——服刑人员感化的起源

我国关于服刑人员感化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奴隶制时代,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刑人员感化教育起源于夏朝,而成熟于周。

(一)概述

在夏朝时,监狱有很多称谓,诸如“圜土”“夏台”“念室”,其中“念室”意思就是将人关在室内,令人思考悔过。到了商朝,受夏朝的影响产生了“动止”(与念室意思相近)、“羑里”等同样具有服刑人员感化教育的思想。西周作为奴隶制时期思想的完备形态,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治国思想,其也反应到了刑罚和狱制上。《风俗通义》载:“周曰囹圄、囹、令、圄、举也,言令人幽闭思迁,改恶为善,因原之也。”还有西周的“嘉石”制度意思是让服刑人员坐在刻有文字的石头上悔过,矫正恶习。由此可见,在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影响下监狱注重对服刑人员的感化教育。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西周“礼”的思想的影响,等级制也深深地影响到了狱制。如:西周提出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认为“大夫”有德,所以进行教诲是可以的,而对于“庶人”来讲,只能进行残酷的刑罚。

(二)特点分析

1.服刑人员感化——少数人的专利

无论是夏朝的“念室”、“夏台”,还是后来周朝关于“其过能改,返于中国”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在服刑人员感化教育起源时期,对于服刑人员的感化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尤其是到了周朝,由于周朝“礼”治思想的影响,统治者不仅仅在刑罚上予以区别对待,而且在服刑人员感化教育上也具有“庶人”与“大夫”之分。奴隶制时期统治者所标榜的“明德慎罚”也不过仅仅是针对统治者内部的专利而已。

2.服刑人员感化——中国传统直觉体悟思维方式的产物

“直觉体悟”作为中国人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儒家的内心“体认”,还是老子所推从的“直觉”,抑或是佛家的“拈花一笑”,都注重个体内心的顿悟,而不赞同书面或语言的直抒。从奴隶制时期的服刑人员感化可以看出,其所利用的就是“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比如夏朝的“念室”,将人关在室内,令人思考悔过,还有夏朝的“圜土”之制,都是通过“幽闭”使其达到“迁善”之境界,可以想像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奴隶社会,统治者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像我们现今的服刑人员改造的各种活动,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利用“直觉体悟”感化方式的进步意义。

二、封建社会——感化教育的制度化

封建社会的监狱有很大发展,感化教育也形成一项基本的制度,但本质上与奴隶社会并无质的区别。封建社会的服刑人员感化教育从汉代开始,到唐代时较为完备,后面各朝相继沿用。

(一)概述

战国时期,监狱黑暗而残酷。到了秦朝,奉行法家的“事皆决于法,广狱而酷罚”监狱更为混乱。从汉代开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宽缓治狱,恤囚悯囚。对服刑人员的感化通过一系列的“悯囚”制度进行。这一制度到了唐代集大成,后代相继沿用。诸如:听妻入狱。

但是,封建社会所实施的对服刑人员的教化——感化,实际是封建统治者统治的手腕而已。封建社会对于服刑人员的感化教育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悯囚制度”上,统治者通过内儒外法的政治手腕,通过对服刑人员的教化来教育服刑人员和被统治者,最终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二)特点分析

1.服刑人员感化——统治者的政治手腕

封建统治者相对于奴隶制时期的统治者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认识到一味的野蛮镇压是不能化解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最终导致亡国的危险。所以封建统治者在治理狱制方面,通过一些列的“仁及囹圄”的“悯囚”制度对社会进行教化,已达到安抚社会的作用,同时又能达到“仁政”的美名,其本质是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手腕。

2.服刑人员感化——以儒家“仁”的思想为核心手段

封建社会形成了以儒家“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并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认可。封建统治者通过利用亲情、孝道等方式,实施一系列的“悯囚”之制。比如,封建社会的“听妻入狱”“颂系”等制度,虽然封建社会的服刑人员感化教育有明显的欺骗性,但其作为感化服刑人员的一种手段,不失为一种良策。其中诸如唐代允许囚徒家属进狱侍奉病囚,以及元代允许家属入监探病等等,都值得现今借鉴。

三、清末民初——感化:监狱要义

随着自由刑的兴起,监狱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各地开始兴办新式监狱。对于服刑人员的感化,采取教诲感化制度,成为了现代监狱的行刑思想。

(一)概述

清末,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西方将“民主”二字送入中国。尤其是由日本传播的西方法律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监狱的发展。可以说,清末民初时期监狱改良是中国监狱发展的重要时期。监狱改良家沈家本在《监狱访问录序》中明确提出:古人设狱之宗旨,非以苦人辱人,将以感化人也。在沈家本的倡导下,各地开始兴办新式监狱,还请日本学者到中国设计监狱,教授监狱学等。民初也强调对服刑人员的教诲感化。《监所教诲章程》中明确规定了:教诲方法、教诲情形、和教诲的具体内容等。总之,清末民初是中国监狱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一次明确了监狱的要义——感化服刑人员。

(二)特点分析

1.服刑人员感化——第一次与现代行刑思想的融合

清末,随着西方现代监狱思想的传播和自由刑的盛行,传统的监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监狱开始成为现代刑罚的执行场所,服刑人员感化则成为了新时期的监狱行刑思想。诚然,当时的监狱体制尚未完善,服刑人员感化的主旨可能未得到很好的实行,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其所带来的巨大历史意义。

2.服刑人员感化——教诲的宗教性与伦理性

同样由于受西方行刑思想的影响,监狱对于服刑人员的感化也采用了宗教教诲的手段。通过在监狱设置教诲师进行宗教教诲。同时,当时的监狱管理者也通过传统的道德手段进行感化教诲,如民国监狱通过编写道德歌曲,请名人学者进监狱演讲等等来对服刑人员进行感化。

四、新中国成立后——感化从监狱要义、改造手段到改造原则的变迁

(一)概述

民主革命时期,党在根据地设置劳动感化院,并将感化主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1946年,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将“对服刑人员实行感化主义”写进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新中国成立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服刑人员改造的思想成为新中国监狱工作的理论基础。至此,感化成为了服刑人员改造的一种手段或方法。

(二)特点分析

1.感化——阶级改造的有效手段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监狱工作开始,当时的改造对象主要为官僚、反革命等阶级改造对象,而感化改造也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监狱主要关押的对象为反革命分子和战俘,对于他们的改造,新时期的监狱工作者在实施劳动与惩罚的同时,也成功实施了对阶级服刑人员的感化改造。

2.感化——以真情为手段感化服刑人员

新中国监狱感化常常以情感人,监狱干警在生活关心服刑人员,努力帮助服刑人员改造。指出了我们的监狱是学校,是工厂,并提出了“三个像”的方针,真正做到关心服刑人员,用真情打动服刑人员。同时,老一辈的监狱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身体力行,在深山戈壁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也深深感化了大批服刑人员。

五、对感化教育的当代反思

中国监狱发展过程中,感化的含义不断变迁。个人认为,现代监狱中应将感化作为一种改造服刑人员的手段加以研究。回顾服刑人员感化的历史变迁,对于如何完善服刑人员感化手段对我们有诸多启示。

(一)注重“直觉体悟”,加强服刑人员感化效果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讲究直觉体悟,讲究内心的体认,无论是儒、道、佛三家的学说或者是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提倡“悟”的重要性,这种“悟”来自于个体内心的通过观察、感受等方式,经过思考而产生的一种心心相通的境界,它不需过多直白语言的描述。在服刑人员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说教方式起到的作用往往有限,尤其对于一些顽固犯,简单死板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直觉体悟”来感化服刑人员,使其“顿悟”。如现今监狱中让某些伤害型服刑人员养花,这实际就是利用“直觉体悟”的方式进行感化,让服刑人员通过养花这一行动,使其在养花过程中感受的生命的不易,生命的脆弱,使其热爱生命,关心生命,从而能真爱他人生命的“顿悟”。

(二)利用“感情差”,以真情为手段感化服刑人员

所谓“感情差”就是指,监狱工作者在改造的过程中,对服刑人员给与“意料之外”的感情投入,让服刑人员感到心底的温暖。在监狱中,服刑人员处于被改造的地位,身份、心理都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事实。然而,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优势,给服刑人员以感情上的慰藉,精神上的依靠,使其感动而改过自新,有利改造。

(三)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有益因素,促进服刑人员感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资源可以用来对服刑人员进行感化教育,从古代的服刑人员感化中,可以就看出古人善用传统的道德对服刑人员进行感化,比如利用亲情感化、孝道等。当代有些监狱组织服刑人员学习儒家经典文化,将《论语》、《弟子规》编入教材,用传统儒家伦理规范对服刑人进行心灵的洗礼,这种方法易于联系服刑人自身实际,易于接受,因此可谓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现代服刑人员感化制度。

(四)利用社会资源帮助感化服刑人员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对服刑人员感化,能降低行刑成本,提高行刑效益。利用服刑人员家庭、社会上先进事迹、以及各种名人和帮教组织走进监狱感化服刑人员,不仅有利于改造服刑人员而且有利于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

猜你喜欢
统治者服刑人员体悟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大选登记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