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星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当时能够读到供孩子们阅读的书本很少。尽管我家也勉强算得上是“书香门第”,但至今留在我脑海里的,就是冰心的《寂寞》、《离家的一年》等几篇短篇小说,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中的《小抄写员》、《六千里寻母》等几个故事,以及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和一套《儿童文学丛书》中的《夹竹桃开花的时候》、《塔上飞下的流星》等几篇童话。除此以外,我就只能去看神话小说《西游记》、《封神榜》和外国翻译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等能够看得懂的成人书籍了。那时候,我常常为看不到合适的儿童书籍而感到苦恼。
那时,我所以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完全是为了寻找快乐,阅读后常常觉得很有趣味。我因此养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喜欢把自己感兴趣的书本内容,去和别人共享,绘声绘色地讲给我的小弟弟和邻家不识字的小伙伴们去听。没想到这个特殊习惯,给了我很大的好处。因为这样做,就像是模仿原来的书本内容,重编了一个新故事一般,既娱乐了别人,同时还使书本内容在我头脑里留下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了。这样,讲的次数多了,还使我渐渐学会了讲故事的本领。
可以这么说,这实际上也等于是在记“读书笔记”——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在记“读书笔记”。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小时候读过的那些文学作品,直到现在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到了青年时代,我便在长期的刻苦自学中,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著,尤其是我国古代的文学著名和十八九世纪欧洲的文学名著,同时也涉猎到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后来我还广泛阅读了各个国家的文学史,然后又根据文学史的评述,有计划地阅读了有关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使我的文学欣赏水平,尤其是文学方面各种写作风格和流派的知识,在不断的提高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系统性。
在此期间,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只是在“口头上”记“读书笔记”了。从这时候开始,我记的可是真正的读书笔记了。我每读一本书,总是手里拿着一支铅笔,时时在书本上打着淡淡的记号(为了到时候可以把它们擦去)。等到读完了以后,我便根据铅笔记号,动手记读书笔记。我记的内容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每本书的大体内容,就像是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其次是我认为值得记下来的,特别生动的描写和词语;然后把我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作成一篇读后感,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说的完全是心里话,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绝不人云亦云。
我这样读啊、读啊,记啊、记啊,从青年时代到了中年时代,我陆续记了三十多本练习簿的读书笔记。可惜在十年动乱期间,因为怕被人们看到后认为是“封资修毒草”,不得不把它们全部付之一炬了!
不过,我也并不因此而消极悲观,因为“有形”的读书笔记虽然已经付之一炬,但“无形”的读书笔记,却仍然印象鲜明地留在我脑海里,那是永远也无法“付之一炬”的!
我这辈子所以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这和我从小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并且在阅读中又喜欢和别人去共享快乐,以及勤于记下读书笔记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原载《任氏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