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国债可以作为央行调控经济的一种工具,所以其地位也尤为突出。债券作为一种固定收益证券,对通货膨胀极为敏感,本文通过分析通货膨胀对债券的影响来为投资者和政策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具体论证方面,本文通过对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债和美国其他金融指标相对比,得出一定的结论。
关键词:债券,通货膨胀,次贷危机
1 次贷危机下的政府发债与通胀
在本节,将研究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为了缓解债务情况发行债务,国债的发行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本节将继续沿用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即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这一结论,本节使用的相关指标有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美联储持有国债量,美国CPI、GDP平减指数等。
1.1 美联储持有国债量变化分析
2005面到2008年第3季度,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的量是相对稳定的,经济的平稳运行,并不需要美联储改变其货币政策,进行发债活动。随着2008年以雷曼兄弟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快速演变成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陷入艰难局面。美联储随即改变政策,于2008年11月25日宣布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1),大量买进美国国债,事实上,美联储在宣布推出QE1之前,已经大量增持美国国债。从2008年7月到2008年10月,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各期国债总量从52.11亿美元大幅增长到599.76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1050.95%。从2008年末到2010年10月,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达到821.12亿美元。通过QE1和其他政策的配合实施,美国经济有了显著地复苏,GDP季度增速从2008年的最低点-2.2%稳定到2010年前三季度每个季度增长1%,随即美联储减持国债至356.35亿美元。
1.2 美联储持有国债量对美国通货膨胀关系
从2005年到2012年美联储季度持有国债量和增长幅度,从中可以看出,美联储的政策是随着经济的预期进行变化的。
在分析完美联储持有国债的数量变化和对美国经济的走势的影响之后,我们将着重分析美联储持有国债量对美国通货膨胀关系。之所以对美联储持有的国债来进行数量分析,是因为对接下来的增幅分析有个更加清楚地了解,并且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经济的好坏也是我们必须去关注的。如果脱离金融危机这个背景,那么发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将会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并不是本文要研究的,但是根据阅读相关文献,有可能发债对通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这里以美国经济指标GDP阐释,希望对接下来的分析有基础性说明的作用。
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变化幅度在2009年后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是总量的变化是不能忽视的从几十亿美元到几百亿美元。
在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CIP有一个大幅下降,正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崩溃,导致物价水平突然在一个季度中跌幅达到-2.8%,与此同时,美联储在2008年第三季度大幅增持国债,由于放出大量高能货币,使得CIP迅速回升,到2009年第一季度时,CPI环比增长1%。但是根据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的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物价水平的突然降低,和增加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只有持续的增长才是货币现象。因此从CIP的变化看,2008年第三季度的大幅下跌只是个以外情况,但是最后一个季度的以及随后的2009年第一个季度的CPI持续上涨,可以认为是一种通胀现象的发生。因此在2008年到2009年的通胀可以认为是美联储大幅增持国债的结果。
2 美联储持有国债对通胀的影响程度
2.1 时滞效应的影响
首先,必须认识到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货币政策时滞指从政策开始制定到政策目标最终实现所经过的时间。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制定到实施政策工具为止这段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一般来说时滞的时间大概在半年到一年,以此为理论根据,首先需要对美国通胀和美联储持有国债的时间增长幅度进行分析。
2.2 美联储持有国债的通胀程度分析
这里,本文将使用一个指标Treasury/M1,其中Treasury代表美联储持有国债数量,M1为美国货币指标M1的量。见表3—1,在2008年10月之前,通过美联储购买国债增发货币量大约只占总的货币量的0.36%左右,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大量购买国债,使得这一比例大幅提升至2008年10月1日的3.9%,随后虽然有所增减但是大体保持这一比例。CPI在2008年10月跌幅达到最低点-2.8%,由于上文所述的时滞问题,本文对这一数据进行了处理,将购买国债和通过膨胀指标达到一定的一致性,使之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在次贷危机下债券和通货膨胀的研究,得出美联储的增持国债的行为,确实影响了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影响了国债本身的收益率,并且在增持国债比例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影响程度还是相当高,明确了国债的买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一方面影响,也为金融危机下的国债政策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4 参考文献
[1]管培丽,付青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2(5).
[2]Frederic S.Mishkin.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76-622.
作者简介:马艺钊(1989.7—),男,回族,河南郑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