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午睡
当孩子的婴儿时期,在家庭事务和日程安排上处处照顾孩子的生活作息和情绪是有必要的,但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除了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也要意识到家庭事务不必事事都以孩子为先。对于孩子的需求过于放大的解读,所传达的并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应该是相互的——在一个家庭里,平等不仅意味着父母对孩子应该平等,孩子对父母也应该平等。
父母就要无限让步?
一个新手妈妈翻开市面上的育儿书时,常会感到压力倍增——大多育儿理论都告诉我们:要无条件陪伴孩子,时时考虑孩子的需求,对孩子永远循循善诱……可是,真有父母能完全做到吗?我的一个朋友曾于某次对孩子发完脾气后沮丧地说:“我觉得没有吼叫过孩子的妈妈根本就不是人类。”这番话让我笑了很久。真的,我想我们绝大部分人无法保证在孩子面前一举一动都是满分。那么,为什么要对父母做出远超出完成能力的要求,而对孩子却不断地降低要求呢?
有些“完美”行为准则的育儿指导虽然以“平等”为口号,但其实所传达的真正内涵,是溺爱——让父母压抑自我,牺牲自我,去满足孩子任何要求。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已经无形中成为了家中的“特权阶层”:他们需要别人照顾,需要时刻关怀,一开始他们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需要父母去解读他们那独特的婴儿语言。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大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确立的吧:父母是强大的,所以要高标准严要求;孩子是需要呵护的,所以怎么做都有理。
我们习惯了大人要“让着”孩子:孩子影响了大人的生活,大人应该选择宽容忍让,因为大人懂事,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要求和大人的需求有矛盾时,应该以孩子的要求为重,因为大人可以受委屈,而孩子不能受委屈。
而大家口中的“熊孩子”,往往也是这样“造就”的——孩子们习惯了自己在家里“老大”的地位,以为自己拥有不体贴他人、不做出任何让步的特权。在公共场合大肆喧嚣,在亲友家里制造灾难,把自己的父母当成苦力、圣诞老人甚至出气筒。而父母们则无力地辩解说:“没办法,孩子不懂事呀……”
不当孩奴,平等是相互的
孩子真的不能懂事吗?去年夏天,我带四岁的女儿去澳大利亚参加表弟的毕业典礼,到了会场后,我发现很多老外带着幼儿甚至背着婴儿参加。毕业典礼进行了大约两个小时,即便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很冗长,但出乎我意料的是,礼堂里有这么多孩子,却全程保持了安静。看看旁边带着婴儿的父母,都全情投入地看着台上。他们似乎并没有考虑婴儿是否会觉得无聊,是否冷了热了。只有当个别婴儿突然发出哭声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才会安抚一下。
为了带女儿参加毕业典礼而不讨人嫌,我事先准备了本子、画笔,也对她宣布了很多纪律。那天女儿表现得很好,我自觉一项重大任务完成。但看看周围的老外父母,似乎人家根本就没把孩子当回事,所有的孩子也都很老实。无论是不到一岁的婴儿还是三四岁的幼儿,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
后来在澳大利亚旅行的一路上,我都感觉到当地父母对孩子的“不在意”。我们中国父母总是时刻照顾孩子,不由自主地弯腰低头,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旁边;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相反,孩子经常要迁就他们:年轻父母在外面吃东西的时候,小婴儿就在一边的推车里坐着。一家人在海边玩,爸爸冲浪,妈妈看书晒太阳,孩子在一边穿着纸尿裤挖沙子,并没有谁在特意陪伴谁,哄谁。这种做派或许显得不够慈祥,但远远看去却格外和谐。因为每个人都自得其乐,没有谁在刻意为谁做出牺牲——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无限迁就,不会让孩子幸福
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常说对待孩子要平等,实际上却不自觉地扮演“孩奴”角色。但是,无限地迁就孩子的要求,并不会让孩子感到幸福,只会让孩子变得索求无度,越来越难以讨好。
我在博客里写过一件事:有一天我需要买鞋子,就安排女儿幼儿园放学后全家一起去商场,并在外面吃晚饭。但女儿哭闹不肯去,我们只好放弃。回到家后,我发现所有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非常懊恼,这时突然意识到,在我们长期对女儿的迁就下,她已经不自觉地认为:“只有我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大事,爸爸妈妈应该先满足我。”
理清思路之后,我平静而坚决地对女儿说:“秧秧,你现在喝完这杯水,我们就出门。今天妈妈需要去买鞋子,这是今天的安排,不会因为你哭闹就改变安排。” 实际上,当我们按原计划去商场之后,大家都很愉快,回家时女儿甚至高兴地说喜欢去这个商场。其实每次我安排出行计划时,都已经充分考虑到女儿的需要,处处照顾她的情绪。但越是这样,孩子越是习惯了自己的要求被放在全家排名第一的位置上,而父母也越认为自己应该无限制忽略自己的要求。 孩子的特权地位其实正是家长造成的。
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有需求
其实,事情应该反过来才对。两三岁的孩子不需要承担生活重任,他们的任务就是成长和游戏。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在家庭中每个人的要求都应该被重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配合别人。
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只要平和、清晰地向孩子解释父母也有自己的需要与安排,并在生活中坚持平等考虑每个人的需要,孩子完全可以接受,并自然地体会到家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迁就。
在前面说过的“商场事件”后,我渐渐调整全家的生活节奏,平等地宣布家庭计划,并要求大家都遵守纪律。这样坚持一段之后,女儿不仅能够接受这一切,还变得更加体恤父母,尊重他人。因为在我的安排中,她一次次地接触到了父母的需求。渐渐地她知道:爸爸妈妈有很多生活内容需要去处理,也会劳累,需要放松,休息。
似乎就是从那时开始,女儿渐渐明白了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就这样,一点点的,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在我告诉女儿你不是父母生活的全部这一事实后,女儿并没有感到被伤害,相反,她大方接受了这个事实,开始体谅父母。更重要的是,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
现在女儿经常会体谅父母的需求,她愿意陪我们去那些她不喜欢但是我们爱吃的餐厅,旅途艰辛时,她实在累了也会要求抱一下,没几秒钟就会下来,说:“我已经歇够了,我怕妈妈累。”晚上我做饭时,女儿也会笑呵呵地说:“妈妈,你不用做麻烦的菜,你做的饭都好吃。”
同时,由于我开始善待自己,不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来伺候,我的生活内容也轻松了很多。然后我就发现,当我摆脱了无尽的劳累感之后,我对孩子的态度也自然变得更有耐心,更和颜悦色。而这一切,又让家庭气氛进入了更为融洽的良性循环。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一生幸福,为此我们愿意付出很多努力。其实,幸福这门终生课程最好的教授方式就是言传身教。我们如何经营我们的家庭,我们就无意中在为孩子提供怎样的课本。想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相处愉快的第一准则,岂非也正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