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

2013-04-29 22:25:12陆洁
新校园·中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阅读课词汇笔者

陆洁

阅读课教学不同于听说课,是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写作输出为教学目标的,因此在课堂气氛的调动、师生互动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的阅读课教学充其量只能算作阅读理解和语法教学课,最常见的读写课模式往往是:单词学习—师生互动理解并翻译课文—学生朗读操练—根据文章内容做相应的问题。这样的阅读课一定会陷入死气沉沉的低效状态。真正的阅读课应是读与写的结合,是学生获得信息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促成学生语言输出的结合。那么,如何开展行之有效而又饶有兴致的读的活动?如何从读过渡到写,并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输出?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的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

一、以语境为依托,开展有效的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既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更是学生成功输出的保障。但如果按照常规教学,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貌似掌握了大量的单词,了解了单词的含义和用法。但是,词汇的掌握总是依托于语篇,通过语篇赋予其特定的语境意义,并在语言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对应的心理词汇。唯有此,词汇才能真正地进入学习者的长时记忆。所以,如果教师仅仅拘泥于让学生细嚼词汇含义,那么英语课就成了学生枯涩的笔记课,更会割裂语篇的完整性,从而使学生在理解方面产生障碍。所以,教师必须将词汇教学与篇章理解结合在一起,建立起词—段—篇之间的联系,才能促成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最后的语言输出。但词汇包括音、形、义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这三个层次的要求绝不是在一节课就能完成的,阅读课的词汇量既大又难,学生更难以掌握。于是,笔者通过采用学生课前预习单词(但仅仅会读即可),课中理解、阅读中巩固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学习生词,再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听、多读词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如地运用词汇。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呢?笔者巧妙地运用Reading素材中的一副公交车上不文明行为的图片,通过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的设置,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经预习过的词汇,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声地读,并进一步加强记忆,从而促成学生根据语境,感悟生词,并将所学的词汇内化。

二、以生为本,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仔细研读文本,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重新整合阅读的文本,更要仔细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和学生认知的最佳切入点,设计出由易到难的有效教学活動。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出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阅读课堂的有效性。所以,能否在阅读教学中既完成文本的理解阅读又保障输出,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梯度、是否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仔细研读教材文本,笔者发现这篇阅读材料的四个段落之间有个内在主线——etiquette,而且这四段又恰恰包含着内在的逻辑关系——etiquette的定义、etiquette的文化内涵、如何做一个符合etiquette标准的人。而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恰恰包含了从文本理解到语言输出的生成点,这一点为这节课从读过渡到写,从书面理解过渡到口语输出奠定了基础。所以,笔者立足于文本,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布置了逐层递进的任务。第一步,让学生找主题句并朗读,从而发现主题句共有的关键词etiquette,再自然地过渡到第一段落的细读。第二步,分段细读,这一步是整节课的关键。笔者摒弃了由教师设置几个问题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因为阅读一篇文章不是单纯为解决某个语言或是回答几个问题而进行的,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掌握语言形式或语言结构,而是让他们产生交际愿望和交际目的。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快速而又准确地获取这些为输出而准备的有效信息,要为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建起“脚手架”。只有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活阅读课的课堂氛围,才能突破阅读课课堂气氛沉闷的怪圈。也正是基于这点,笔者设置了具有层递性和多样化的分段细读的活动:或是完成表格,或是依据文意做出图文选择,或是根据文本找出关键句型等,任务活动的不同是依据不同段落文本特点的不同而区别设置的。只有精心设计活动,学生才能充分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只是在教师的牵动下被动地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不是被我们灌输知识的容器。

三、以本为本,开展有效的多维互动阅读

在读写课中,读是根本,是文本信息输入的主要形式,是写的保障。没有充分地让学生读,是不可能有成功的阅读课教学的。但是,通过何种形式的读,才能读出价值,读出真谛?

笔者采用的是多维互动阅读方式,使学生在互动阅读中理解文章,训练思维。所谓多维互动阅读,就是指学生多次与文本互动,从不同层面理解了文本,如让学生通过略读了解段落主旨,通过精读查找细节,通过译读理解难句的含义,通过朗读欣赏佳句,通过默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学生能在获取文本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师设计的活动,达到充分理解篇章含义的多元教学目的。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展开小组竞赛,鼓励学生口头输出。在此过程中,也渗透一些常见的诸如快读、略读等阅读技巧与阅读策略。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读的目的性,避免读的盲目性,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凸显读的实效性。所有低效的、沉闷的阅读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教师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培养阅读技能而培养阅读技能,为了让学生输出而强行输出,归根结底是教师站在了自己而非学生的视角上来处理阅读教材的文本。

四、以文化为载体,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除了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还包含许多非语言因素,其中文化因素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语言教师,在注重学生语言形式和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渗透文化意识是极为重要的。笔者所教的这节阅读课的内容是有关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与共性,通过理解一些礼仪习俗,并运用文中的句型有礼貌地发出请求或有礼貌地制止不文明行为,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乎etiquette标准的文明人,创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这是这篇文章的文化内涵,也恰恰是学生语言输出的生长点,但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一生长点,促进学生有效而广泛地输出,取决于前期对文本加工的层次与深度,取决于教师能否巧妙地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结合起来。

其实,笔者教学过程前期所设计的一切活动无一不是在为最后的学生输出做铺垫。让学生根据图画编制对话、依据图画提示完成填表、朗读关键句和关键词等过程,都是在帮助学生巩固已获取的语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操练达到熟练掌握语言形式的目的,并最终将获得的语言信息内化并重新编码,进行切实有效的输出。当然这种输出需要激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为输出做语言上的准备,更要做出情感上的铺垫,让学生不仅输出时有话可说,更要有感而发。笔者用一段五彩淮南宣传片中的淮南城市形象作为学生对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家乡情感的触发点,让学生伴随着五彩淮南的背景音乐,在手形卡片上写出文明倡议书,当大部分学生都完成输出任务后,再请几位同学读出倡议书,并将卡片帖在黑板上大大的心形图案上。最后,教师以“With your hand,With my hand. All across the land, we can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的诗句结束整节课。由于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真实语言环境的,所以学生通过实践巩固了知识,也完成了从输入、吸收到输出的完整过程,更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挖掘了寓于语言之外的文化意义。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阅读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師是否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充分意识到那些阻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站在学生的视角,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互动中理解文章,享受阅读,从而让阅读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变阅读为“悦读”,在促进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使学生达到语言学习和人生成长双体验的效果。

猜你喜欢
阅读课词汇笔者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