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裂缝性油藏,由于该油藏具有低压、低渗、且天然裂缝比较发育的特点,给老井重复压裂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针对该油藏开发现状,对注水见效形态和方向及裂缝主体走向进行研究,给合现有压裂工艺,为这类老井的有效压裂提供了选井思路与压裂工艺技术配套的经验。
【关键词】八区下乌尔禾 老井 重复压裂
1 概况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一个东南倾的单斜,基底倾角13°,顶面倾角6.5°。油藏主体采用135m×195m反九点法井网进行开采,埋深为2300m~3300m,平均3000m,目的层沉积厚度 85~815m,平均450m。地层中天然微裂缝发育,裂缝基本上被胶结物充填。基质导流能力差,以天然和人工裂缝导流为主。
2 确定注水见效形态
通过对压裂措施效果对比等研究分析,油藏裂缝主体走向、注水见水见效方向,确定了该区注水井注水见效形态,在理想状态下主体为近东西走向,平面为椭圆状的驱替形态。
2.2 裂缝主体走向
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微裂缝发育,其特征有:裂缝发育段厚度与地层厚度的百分比约为1.45%-10.46%;裂缝的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与地层主应力的近东西走向一致。2.3 注水见水见效方向
通过同位素监测及油井产量的统计分析得出,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注水井注水见水见效方向主体为近东西向。
3 提高压裂工艺选择的针对性3.1 老井压裂效果分析
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老井压裂主要采用常规压裂和转向压裂技术。2009-2011年该区老井压裂50井次,平均单井增油539t;其中常规压裂30井次,平均单井增油417t;转向压裂20井次,平均单井增油722t。
對比2009-2011年常规压裂与转向压裂效果,位于注水见效的主体方向即东西向上油井压裂效果好于其他方向,非主体方向的油井转向压裂效果明显好于常规压裂。
3.2 压裂工艺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及对2009-2011年压裂增产效果好的井周围注水井注水情况得出,所选择的压裂井周围注水井配注合格率较高。同时结合注水见效形态,得出适合该油藏的老井压裂工艺:
(1)在注水见效非主体方向上的油井,选用转向压裂技术,增加泄油面积的同时提高注入水驱油效率的机会;
(2)在注水见效主体方向上的油井,可参考历次压裂改造规模及增油效果:具备加大压裂规模条件可采用常规压裂,优化施工参数及规模;不具备条件则选用转向压裂技术,沟通单井控制范围内未动用的油层;
(3)施工参数采用压裂管柱2″7/8油管、施工排量2.0-3.0m3/min、平均砂液比26%以上、前置液百分数25-35%、采用欠量顶替。
4 技术应用及效果
4.1 转向压裂井技术应用及效果
2012年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转向压裂9井次,有效率100%,单井最高增油2868t,平均单井增油1014t。
4.2 常规压裂井技术应用及效果
2012年老井常规压裂作业36井次,累计增油20063t,平均单井增油557t。其中位于注水井见效主方向的油井压裂11井次,累计增油7596t,平均单井增油691t。
5 结论与认识
(1)通过压裂效果的分析研究,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注水井注水见效主体方向为近东西走向,平面为椭圆状形态。
(2)提高老井压裂效果,关键是选井思路与压裂工艺技术的配套性。
(3)鉴于油藏裂缝的主体走向和注水见效形态的对应关系,下步可结合油水井,对该区块油藏老井压裂改造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
作者简介
传平(1979-)男,工程师,在职硕士研究生,现主要从事井下作业和采油工艺技术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