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四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82-01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所以我们主张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理论,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能是口号,要付出行动才行。在教学时,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1 教育环境"生活化"
生活中蕴含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我们或利用身边的景物,或捕捉具体的生活现象,或借助鲜活的现实案例,或采用语言再现、实物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语文、"学"语文,真切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如教学《卜算子·咏梅》时,可以领着学生亲近自然,或折几枝梅花带入课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梅花,并与其它植物进行对比,进而凸现梅花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毛泽东的生活故事,讨论交流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品格,进而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
2 课堂教学"生活化"
2.1 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创设问题情境,考虑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并努力儿童生活与文章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创设的问题情境,努力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与文本信建立联系。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来到了你家,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听《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的诗歌,"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了一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教室里静静的,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打动了。
2.2 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培养生活能力。(1)表现为创设文外生活情境。如上完《落花生》后,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2)表现为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
3 生活走进语文,构建多元平台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3.1 家庭生活中语文。
自孩子呱呱落地,家庭便成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有的孩子没入学就能认识千八百字,能诵读古诗,讲述寓言故事,这不能不说与成长的环境有关,与家长的引导有关。对于语文的积累,有的是靠孩子自己感悟的,但更多的是,是家长与教师教会他们感悟什么。有的家长能够做到"亲子共读",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他们会产生对语文极大兴趣。孩子需要榜样的影响,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能做的,他们也力求做到。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我看到,有的家长在陪伴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询问孩子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这样的交流的过程,實质就是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课外书,就知道让孩子要看,要读,但从不过问读懂了什么,读得怎么样,这样有些孩子,也许敷衍了事。有的家长即使是去公园,也不忘要孩子去积累语言,比如看到标语,就让孩子认一认,看到动物,就让孩子说说什么样,看到花草就让孩子去联想。等等,由于家长的意识影响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了丰富的积累。
3.2 校园生活中的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孩子走进了学校,教师就要负主要的责任了。学校的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不可忽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死读书,死教书,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比如,定期让学生收集社会见闻,办语文小报;利用晨读,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举办读书交流活动,编写日记精翠,收集格言警句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走进语文。
3.3 社会生活中的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积累。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的每个细节。例如,一次游山活动,就是一次学习语文的活动。在名胜的古迹中,有很多文化遗址,诗书字画,历史典故等,这些都是很好资源。从生活中学语文,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用心去积累。同样是一次课外活动,如果教师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不会汲取多少语文营养,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什么,注意什么,哪些是有价值、有意义……
总之,生活是语文的本源,语文因生活而辉煌,生活因语文而精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 "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为学生设定现实的生活情境,汲取学生的切身的生活体验,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才能成为活水之源。"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相衔接,与生活同在,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