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桃红梨白竞争辉,千花万树齐开放,那种斑斓色彩迷人眼,扑鼻清香使人醉。人们赞赏花的美丽,却往往忽视那一片片绿叶。而正是绿叶的存在,才造就了花儿的艳丽。
在许多农广人和农民朋友眼中,有这样一片“绿叶”,他每年有100多天在巴蜀原野上四处奔波,为基层分校鼓劲呐喊,帮助山乡有志青年托起沉甸甸的希望和梦想;他一心维护体系稳定,连锁经营、开放办学理念深入人心;他始终倡导为基层学校服务,主持编写了三套培训教材、14个产业技术农民培训大纲;他爱校如家,在任七年,使农广校再次焕发青春;他多次荣获各项荣誉,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优秀省级校校长……他,就是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支部书记、时任校长曾学文。
服务基层 凝聚体系正能量
2006年秋,曾学文调任四川省农广校校长。那时正值全省农广校处于困惑时期,省校人心浮动,基层校各自为战。为尽快摸清家底,了解实情,他开始频频下基层调研、指导。他始终倡导“体系稳定,事业发展,收入增加,单位和谐”的思想,积极宣传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全省农业中心工作,大力实施开放办学、连锁经营的思路。对分校校长、教师、农技干部、科技示范户、创业人才和种粮大户等开展培训,《怎样当好合格校长》、《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如何创业》等专题讲座深受大家赞誉。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全省各级农广校一手抓农民培训,一手抓学历教育;一手抓媒体资源开发,一手抓体系建设的新局面迅速形成。学校大、中专学历教育、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农业创业人才培训等工作持续向纵深拓展。
伴随着体系凝聚力增强,全省学历教育不断取得新突破,尤其是2009年,完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100余人(其中:返乡农民工4313人),联合办学专科、本科学历教育招生3000余人,使农广校体系学历教育招生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取得了中专学历教育和联合办学招生双丰收。
与此同时,学校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0余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万人,绿色证书培训5万余人,推荐就业4万余人,带动输出农民30余万人。更为可喜的是,学校还承担了大量项目培训任务,从农村基层干部继续教育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到其他部门的劳务培训、川妹子、川厨师项目培训、沼气工培训、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扶贫培训、就业培训等等。短短三年时间,四川省农广校学历教育和农民培训各项工作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以人为本 给力基层分校和学员
曾学文校长经常讲:农广校办学要以人为本,既要发展事业,也要关心职工;在把握大局的同时,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要时刻围绕农业中心工作和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教育培训;在培训中要有长远眼光和务实精神,在教学中要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短期与长远结合,规范与特色结合,传统与实际结合。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
为加快媒体资源开发,增强为基层服务能力,短短几年时间,他克服各种困难,主持编写了《中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教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培训教材》等共74册,且亲力亲为,独立编写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经纪人知识》等深受读者欢迎的教材。在此基础上,还主持编印了水稻等14个“全省产业技术农民培训大纲”, 成为四川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民培训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广大培训教师开展科技培训的重要工作手册,解决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多年来缺乏培训标准,无章可循,无规范可依的难题,填补了多年来没有适合四川实际的培训教材规范的空白。
为扩大宣传,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曾校长提出了压担子、增动力,搭台子、增活力,抓路子、增效力的措施,要求在创新上求突破、在特色上出精品、在工作上求实效,实现了四川省农广校信息宣传工作年年有新贡献,对推动农民教育整体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每年在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新闻网、网易新闻中心等媒体刊登农民教育新闻20余条,在各有关网站和自办四川农民教育培训网等媒体发布各类信息500余条。
5.12汶川大地震,是全省农广人心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灾情发生后,曾学文带领四川省校立即进入紧急状态,第一时间收集系统灾情,及时上报灾后损失。同时发出号召,指导相关分校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和自救工作。之后,又在全省农广校系统积极开展“科技救灾,重建家园教育培训大行动”,为灾区群众提供灾后所需的各类科技知识和恢复农业生产的技术辅导,努力为灾区恢复重建培养骨干人才。灾后三年的时间里,全省农广校系统共在灾区召开技术培训会2万余次,印发技术资料500多万份,中央校和四川省校等捐款近30万元,使灾区人民重树了信心,增强了生产自救能力。
他多方奔走,近三年积极为农广校争取财政经费100多万元,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他积极倡导和推动《四川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立法,提出的立法申请受到省农业厅党组高度重视,目前已进入立法申报程序。
当农业部和中央校倡导发起“农民读书月”活动以后,他提出的推荐百种实用书籍,推广百项增产技术,开展百场读书交流会、座谈会;普及千条农业知识,发挥上千个科技书屋作用,带动千户骨干农民增收;培训和带动万名农技人员,培养上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百千万”工程得到了各级农广校的热烈响应。全省先后组织召开了13场启动仪式暨动员会,省校累计向各分校赠送书籍4800余册、光盘1700余张;全省通过“农民读书月”活动以各种形式参与读书的农民达到100万余人次,新增种植专业户3821户、养殖专业户3667户,参与活动的农户2011年蔬菜水果种植、动物养殖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以上。忙碌之余,曾校长为“读书月”活动赋词一首,也是他辛勤工作,奉献农广事业的真实写照:“育人农广兴国,踏遍巴蜀影丛。鬂发斑白骨已松,酷暑严寒与共。无悔授业苦楚,红烛燃烧无穷。桃李芬芳格外红,彩霞满天放纵。”
爱校如家 农广之花巴蜀璀璨
曾学文爱岗敬业,爱校如家他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每天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离开学校。由于连续加班赶写培训教材,长期走访基层得不到休息,使他积劳成疾。但他依然如故,身心始终离不开他热爱的农广事业。令他欣慰的是,全省161个分校凝聚力得到了极大增强,省农广校和基层分校多次受到中央校、省农业厅、省农劳办等上级部门的表彰。四川省农广校党支部获得了农业厅直属机关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2010年,曾学文被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省农业厅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中央校评选为全国农广校系统十大优秀校长。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多年来,四川农广校历经沧桑,却春潮不息。通过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农广人的艰辛努力和流血流汗,换来了巴蜀大地桃李满园,换来了喜获丰收的张张笑脸,换来了科技致富的频频佳音,换来了开拓创业的莘莘人才,也换来了农广校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骄人成绩。据统计,从农广校毕业的学员中,约有1/3的学员担任了村社干部;有1/3的学员成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骨干;有1/3的学员成为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种养能手。他们有的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上指挥着一方事业的发展,成为群众爱戴的好领导;有的在乡镇各类农技服务组织中,给乡镇党委、政府出谋划策,成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顶梁柱;有的善于实践,开拓创新,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排头兵;有的挑起了乡镇企业的重担,使所在企业成为乡镇企业的明珠;还有的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运用所学知识为所在单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曾学文这片“绿叶”衬映着朵朵“红花”,在巴蜀大地开放得分外妖娆。
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