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的致命伤 高反生存法则

2013-04-29 18:27李伟
中国自行车·骑行风尚 2013年6期
关键词:海拔高度脑水肿海拔

青藏高原为我国的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左右。在这样的高原环境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高海拔致命伤害就是高原反应!除非你有足够的心理、身体以及装备的储备,否则贸然上高原,一旦发生高反会非常可怕。那么,应对高反有哪些我们必须要知道的生存法则呢?

户外危险事件回放

2012年10月21日,《新民晚报》发出一条上海女孩穿越新藏线,因高原反应殒命西藏的报道。

死者金玲,于10月7日在新疆喀什的青年旅社结识了三名驴友,四人结伴同游新藏线。刚开始金玲的身体状况相当不错,并无异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出发10天后,当到达扎达县时,金玲表示身体不适,并开始剧烈咳嗽并发烧,同行同伴执意送她去当地医院,打了退烧针,配了药。医生希望金玲能留院观察,然而金铃执意说自己已经好些了,从医院返回了旅店。19日,四人再次启程上路。这时,金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需要不断吸氧。车刚开过普兰一处边防站不久,金玲就在车上晕厥了过去,并口吐白沫,无论同伴怎么呼唤,她都没有醒来。司机赶紧掉头向普兰边防站救助,战士们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了急救,谁知,这里还是成了金玲生命的终结。

像金玲这种命损高原病的悲剧已不是新闻。追其原因,都是户外爱好者缺乏对高原环境所致急性高山疾病的起码认知,以及对高原反应的正确预防和危机处理办法能力不足所致!

急性高山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的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空气含氧量减少、体内缺氧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人体内环境的恒定,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血氧浓度等,是高等动物(包括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当人们离开海拔较低的日常生活环境,到海拔较高的地区活动,比如高原旅行、登山、远足、旅差等活动时,因海拔升高,导致气压降低和空气中氧含量减少,低氧的环境将很快影响人体内环境的恒定变化,产生不适应。比如在西藏拉萨(海拔3650米),处于这个高度空气中含氧量比海平面降低1/3,像金玲遇难的地点普兰,海拔高度约5000米,气压已经接近降低1/2,或者说人所能享受到的氧气已经接近到了海平面的一半水平。

大多数人在超过2500米的海拔高度后,就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极少数人在到达1500米,偶尔也会有轻微的高反症状。当到达3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时,通常会发生较为强烈的高反疾病。通常认定在海拔3000米上下是一个比较容易导致高原反应的临界点。

高原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基本不受高原反应的影响,有些人对于高原反应适应很快,有些人则恢复缓慢,少部分则基本难以适应高原反应。高原病非常可怕,如不及时救治,极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人,高原病发作没有任何征兆。

海拔高度的划分标准

—1500~3500米为高海拔,在这个高度,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

—3500~5500米为超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个体的差异决定能否适应。

—5500米以上为极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人体机能会严重下降,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没有人能在这个高度呆上一年。即使藏民和夏尔巴人,一般也都生活在5500米以下的区域。

哪些因素影响

高原反应

一般来说,影响高原反应的轻重程度、发病率的因素主要有:

1、海拔高度

进入的海拔越高,高原反应越强烈,患各种高山病的概率也越大。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

2、进入方式

进入高海拔的上升速度和幅度,直接影响到高原反应的强弱。海拔急速升高,比循序渐进的“阶梯升高”反应要强,高山病患病率高。

有报道说,3日内从平原抵海拔4200米处,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为83.5%;而由2261米经阶梯适应在7~15天内抵4200米处时,发病率仅为52.7%。

3、区域和季节

不同的地区,即使同样甚至更高的海拔高度,植被茂密的地区就比植被稀少的地区反应轻些;同样,在同一区域,空气流通的地方就比流通慢的地方(如山谷)强,白天比晚上好些。

从季节来说,冬季进入高海拔地区比其他季节患病率高。这是因为严冬时气温降低,大气压随之降低,含氧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寒冷会刺激新陈代谢,增加人体耗氧量,并且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

4、个体素质

人对缺氧的适应性,多半依靠一种个体先天素质。涉及个体素质的因素较多,包括种族、居住地、健康状况、性别、年龄、体态、精神状态等。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胞,或者夏尔巴人,由于世代遗传具有独特身体素质,对低氧环境具有先天的适应优势,属于生物性适应。他们对高海拔地区的适应能力,比平原地区的人群更强,就是这个生物适应性的主要原因。另外,有过高海拔经历,尤其相隔时间较近的人,高原适应能力也较强,高反一般会轻些。

高原病危机处理

办法

高原病分为急性登山疾病(AMSC)、高山肺水肿(HAPE)、高山脑水肿(HACE)。所有普通或严重的高原反应的基本救治措施,都是尽快返回到海拔较低的地方,且越低越有效。

在高原,最要命的当属高山肺水肿和高山脑水肿疾病,这两种高山病发病快,死亡率较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对付高山肺水肿和脑水肿,遵循“积极预防,注意观察,尽早识别,及时治疗,迅速下撤”20字基本处理原则。

高山肺水肿疾病

通常发生在快速上升至3000米以上后24~96小时。重要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导致肺部积水。肺中的液体阻碍了有效的氧气交换,血液中含氧量降低,从而引发全身组织缺氧,严重时,因大脑缺氧导致逐渐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主要症状为:开始时有些像急性高原反应,运动能力下降,疲倦乏力,静止休息也觉得呼吸困难,头痛、胸闷、心慌、干咳。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口唇、颜面青紫,胸痛,难以平卧,不断咳嗽,咳出稀薄的泡沫痰,开始为白色或淡黄色,后即变成粉红色。如果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病人会烦躁不安,严重者逐渐神志不清,如不采取措施,数小时内病人会昏迷、死亡。

高山脑水肿疾病

高原性脑水肿,多发生于急速上升至海拔4300米以上。主要原因是由于缺氧导致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以及脑容积增加,造成脑组织受压迫,脑细胞代谢障碍,功能紊乱,进而发生昏迷及死亡。其特点是:多发在夜间,发病急;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主要症状为:初期表现神情恍惚,萎靡不振,疲倦乏力,行为协调能力下降(直观识别:患者步履蹒跚,走路不直,有些醉酒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系鞋带、拿放小物品都困难,不能用手指准确指点自己的五官位置);随着病情发展,会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反应迟钝,智力降低(直观识别:简单的算术题都出错),失忆,嗜睡,渐渐神志模糊、昏迷,个别病人出现抽搐。严重昏迷者,多并发脑出血并危及生命。

对待疑似的高山肺水肿、脑水肿患者,危机处理的黄金准则是

1、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避免恶化危及生命。

2、在高海拔地区出现的任何病症,都应先假定是高山病,直到证明是其他疾病为主。

3、绝对不要带着急性高原反应症状患者继续上升高度。

4、如果症状正在恶化,立即紧急下撤到低海拔地区。

5、绝对不要将患有急性高山病的人单独留下。

6、发现疑似的高山肺水肿、脑水肿患者,危机处理办法就是:下撤!下撤!再下撤!

7、如果是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地方,作为非专业人士,对于两种高山病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就是立刻做三件事:高流量输氧,口服两片“速尿”(情况严重者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以最快速度下撤。对于脑水肿患者,可以同时冷敷额头,降低颅内压。

8、千万不要拖延,更不要在原地等待救援。立即下撤600~1200米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越快越好,越低越好。撤下后立即到医院去,千万记住,延迟一秒,患者生存的机会就少一分。

哪些人不适宜上

高海拔

1、一般来说,凡有明显心、肺、脑、肝、肾等疾病,严重贫血、高血压病和视网膜疾病患者,以及孕妇,均不宜进入高海拔地区。

2、正患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烧,体温在38°C以上,或者虽在38°C以下,但呼吸道及全身症状明显者,应暂缓进入高原。

3、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综合抵抗能力较差,对高原低氧环境十分敏感,缺氧后比成人更容易引发高原病,而且后果较为严重、持久。根据有关研究和经验,建议尽量别带10岁以下孩子去高海拔。比较安全的年龄一般在14岁以上较好。

4、年龄过大且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也同样不适合到高海拔。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全面退化,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或患上肠胃病,更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高原反应的预防与主动适应原则:

1、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了解高反是人体内环境的恒定与外部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所造成的生理反应的正常现象。不要大惊小怪,积极勇敢面对,主动去适应和克服之。

2、初上高原,一定要做好体格健康检查,特别是通过检查,发现身体上隐匿性疾病。

如隐匿性冠心病平常是看不出任何症状的,但在高原环境下,因劳累和不适,容易引发冠心病发作及心律失常,导致意外猝死等。隐匿性哮喘可能会因大运动量(高原消耗比重较平原大)、环境含氧量急剧改变,或者“感冒”服用药物等诱发,导致死亡。临界高血压人群,虽然血压值在正常高限范围,但是因为高原环境或疲劳等原因,造成血压异常增高诱发脑溢血死亡。隐匿性先天性的颅内动脉瘤,平常也看不出任何异常,不少人因为不适应高原,动脉瘤破裂突然死亡;肺发育不良的人或肺功能较差的人,平常肺功能正常,到高原地区哪怕是很小的运动状态下,肺功能代偿能力差,容易诱发肺功能衰竭死亡。所以初上高原,细致全面的健康检查,是不

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避免大运动量体力运动和脑力过度疲劳。

刚到高原,在身体内环境还没有适应环境的变化的情况下,勿见到雪山、庙宇、不同风俗同胞就急不可待到处上下奔蹿,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导致过激。建议采取轻松的在周边如六、七十岁老人家般慢慢散步式的方式适应,也不要搬动太重的物体,总之,一切都要“慢下来”。

4、注意增减衣物及时保暖。

身处高原环境,早晚温差变大,小气候变化频繁,从艳阳高照数10分钟内,可演变为一场雪雨或冰雨;预防感冒非常重要。因为感冒,在高海拔地区非常容易诱发高山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性疾病发生。建议可适当冲服板蓝根冲剂饮用预防感冒,身边什么时候都带备一件冲锋衣之类防水保暖衣物以备不时之需。

5、大量饮水,以及以清淡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

海拔升高,空气中含氧量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这样的会进一步降低血液的流动速率,影响血液中红血球的运氧效能。大量饮水,可以稀释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流动和人体内微循环的顺畅进行。同时,大量喝水,可以增加尿液的排量的次数,辅助减轻体力压力让人体更舒适。清淡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加速食物营养与能量的转换效能,同时相对比油腻的脂肪食物,可以减少食物消化时对氧气的需求量耗能。适应高原环境时,人体消化器官因氧含量的肠胃功能器官效能将变得更减弱,脂肪食物不利于消化,增加肠胃不适感。建议采取少量多餐原则,并且以流质饮食为佳。

6、勿喝酒,少抽烟,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神经饮品。

酒在肠胃内消化和排泄,需要消化大量水分,摄入酒精、咖啡因、茶碱等,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荷,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过度刺激等不良作用,非常不利于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过程;抽烟会让呼吸系统摄氧量进一步减弱,不利于对高原外环境的适应。总之要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咖啡因、麻醉剂的止痛药,以及安眠药,这些药品容易导致脱水,并损害呼吸系统,非常不利于高反的主动适应。

7、多交流,勿早睡。

刚抵达高海拔地区,在人体内环境恒定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比较容易导致高原反应,让人意志力不集中,昏昏欲睡,本来空气中含氧量就减少,还早睡,呼吸系统摄氧量进一步降低,对高原的适应非常不利。加上早早睡觉,很多人通常凌晨时分就早早醒来不能再入睡,导致第二天因睡眠时间不足精神进一步不集中,不利于对高反的主动适应。笔者曾多次领队高海拔地区的登山远足活动,通常晚餐后,都会主动召集队员围坐在一起聊天谈心和喝水,一般都要到晚上11点左右才休息,都取得比较好的适应效果。

8、采取逐渐上升海拔高度的方式,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和高反是适应过程。

在海拔3000~5000米区域,每天上升海拔高度勿超过700米,等待适应一个高度后再上升到另外一个新高度。在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每天最好只上升海拔300米。控制升高速。如有条件,遵循“攀上高处,睡在低处”的原则。在5300米以上这个高度,原则上是没有居民,在这个高度以上活动的人,也就是一些采矿的工人和登山的运动员,连游牧民族在这以上也没有居住点。最高人类居住点是5330多米,在南美的菠西维亚。它是一个矿区,矿区工人居住点为5400米左右,矿点在5700多米,但是他们无法在5700米居住,每天从5330米到5700米地方去工作,然后返回来休息。

《骑行风尚》=BF 李伟=李

BF:作为一名户外教练,你是否遭遇过队员发生高原病的经历呢?你能就具体案例分析一下吗?

李:2005年10月,我参加从四川黑水县八家寨攀越海拔4500米的九华山垭口,到达米亚罗的远足活动。团队共有16名队员,从四川成都(海拔500米左右)抵达八家寨(海拔3500米左右)时,已经有部分队员出现高原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呕吐、疲劳、食欲不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同行一名体格较胖的男队员,他的高原反应与其他的队员略有不同,除了上面的基本症状外,脸色发紫发绀,经常性要张开嘴巴大口大口不规则深呼吸。当上升到海拔4200米时,笔者发现该名队员走路恍惚,脸色变得更紫黑如猪肝色般,并且休息的次数和时间越来越多又长,建议他不要再上行了,但该名队员不听,执意坚持继续上行,但到达海拔接近4300米时,该名队员突然昏倒在地,肌肉不受控制地拼命发抖,并且口水鼻涕一起不受控制流了出来。幸好当时在场的协助都是八家寨的藏民,平常就是生活在3700米处生活和劳动,体能超强,当即用绳索轮流背起该昏迷队员快速下撤;下到海拔4000米处,该队员还是没有苏醒过来,还是不停发抖,于是我脱下羽绒衣给患者穿上保暖,避免进一步失温,继续配同紧急下撤;下撤到3700米出,昏迷患者终于有一点点知觉意识,并且有尿意,但就是排不出来,经过服用利尿片和适量饮水后,到3600米,开始小量排尿,继续紧急下撤村里,用汽车运送到医院救治,终于保住性命,但醒来后感觉记忆力减退很多.很多过往的事情都记忆不起来了。这是我亲身经历的第一次高反昏迷事故,得益于队伍里当时有强悍体能的藏族同胞全力协助,以及及时从高原区域下撤才得以全身而退。

BF:经历过这几次高反救助,你给准备去高原地区进行户外活动的爱好者的建议是?

李:我在此呼吁,到高海拔地区旅行,登山远足,一定要提前做好计划与准备。必要的装备物资必不可少!特别是保命的紧急药物和保暖装备一定要随身携带!提前认真了解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并做好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不能光顾美好的一面而忽略大自然危险的一面。那些无知者无畏、没有储备适当户外知识的爱好者不适合出现在高原活动中。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

猜你喜欢
海拔高度脑水肿海拔
不同海拔高度对柳杉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高海拔的甘南
故障状态下纯电动汽车环境压力及海拔高度估算方法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海拔4000米的父爱
联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山脉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及自由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