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青 郑丰银
摘要
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归园田居》是作者的一部经典田园作品。作品运用平淡的笔调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充分表达了他的归隐志趣,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一种归隐境界。作品实现了诗歌和水墨画的有效融合,有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关键词
《归园田居》
水 墨
诗 画
在我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其作品主要以淳朴的自然语言来塑造超俗的意境,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创者,因此也被称为是我国古今隐逸类诗人的先宗。在田园诗方面,陶渊明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陶渊明通过自己的言行,将陶诗中的淳朴、淡远特色加以勾画,使其充满人生的艺术色彩。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宁静、甜美的田园生活,为后来的文人构建了一个与尘嚣远离的桃花源,成为诗人精神和心灵上的一个避风港湾。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解读
在作品《归园田居》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自己为官多年以来的思考,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思考和对自己性情的一种思考。从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内心经历所选择的一个心理的路程,期间有犹豫、有彷徨,经过多次权衡和试探,他的内心终于获得了解脱,坚定了自己内心的选择。从世俗中“学而优则仕”的标准来判断,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是官场上的一大失败者,其人生是非常失意的。在陶渊明年少的时候,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可是到了中年的他仍然壮志未酬,对于自己在官场上的这种失落,他内心难免会有一些感慨,这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应该有的非常正常的反映。在家人面前,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孩子,陶渊明的内心也会感到非常的不安和内疚,因为归隐就意味着他们需要过清贫的生活。因此,对于这个选择,他需要给出自己的真正理由。在作品《归园田居》(一)中,作者对自己为官多年以来的思考进行了明确表达,即“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其中,诗中的“羁鸟”和“池鱼”所表示的是那些没有了自由的动物们,作者将它们来比喻自己,将自己以前对仕途生活的感受进行了坦然倾吐。在官场中,需要人们吹嘘拍马、屈意奉迎,这样做需要将自己的自尊、心灵自由等放弃来作为代价。对于官场文化,人们只能顺从它,对于所谓的自由、个性都无从谈起。这中间是没有其他任何路可以走的,要想既做好官,又能够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由,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乱世,更是天方夜谭。在作者做官的十多年期间,他和官场是格格不入的,其在作品《归去来兮辞》中就表达了自己的这份感受。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官场,陶渊明是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的,对于自己的心灵是不愿意被官场所束缚和困扰的。
另外,对于归隐,陶渊明认为这是出于他的性情所决定的。在诗中他这样表述自己对官场的无法适应,不愿意低声下气来迎合上司的口味,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虽然为官多年,但是却对名利毫不追求,自己所向往的是一种自然、率真的真性情,孤高超逸的性情使得他无法与世俗的权贵站在一个方阵中。因此,陶渊明宁可放弃为官生活,选择隐逸的田园生活,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却能让自己的人格始终保持纯真质朴,心灵始终有着那份安宁。然而,对于隐居生活也并不是一路平坦的,这面临了一个非常严酷的现实问题,即退官为民,是一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落寞。对于归隐田园,陶渊明并不是一种故作姿态,过着待价而沽的生活。他的归隐便是经济后盾的丧失,要与清贫为伴,与田间的野草和锄头为伴。对于这样的生活,陶渊明在诗歌中给出这样的答复,即“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在辞官之后,陶渊明所著的田园诗数量逐渐增多,其内容也更加充实。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作者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田园生活,将田园风光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得更加充实、饱满。
二、水墨画创作的“诗画”融合
1、自然美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体现了田园风光的自然美。在作品《归园田居》中,作者就将这种自然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令读者也油然产生对田园生活的一种热爱。对于家室的简陋和环境的宽敞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现的是一种自身淡泊、舒畅的淳朴心境,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在作品中,作者借用桃李和榆柳来对住宅地中农村的情味进行渲染。尤其是作者笔下所描述的草屋、炊烟、桃李、鸡鸣等,都是对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使得整部作品都呈现出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这样的不加修饰的描写,就像是一幅对农村生活进行描写的水墨画。
著名诗人苏轼曾经将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比喻成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一种典范。在全诗中,所描绘的完全是一幅自然景色的和谐优美,既有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和缕缕炊烟,又有近处的宽敞庭堂、堂前桃李和屋后榆柳。同时诗人又能感受到鸡鸣犬吠,就像是对万物和谐共存的一种生命回首。在这种和谐的生活图景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田园生活中的草屋、炊烟、鸡鸣和犬吠,同时更能领会到一种安逸、宁静的自然意境。在这里,诗人不仅是在对田园生活进行客观描写,同时也是对这种生活情趣的强调和表达,是自己对那种没有虚伪、残酷的淳朴乡村生活的向往,因此这是一种从平凡生活素材来体现理想境界的不凡之作。
2、洁净的精神家园
在作品《归园田居》中,我们随着作者的诗词逐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感受到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在诗歌的第二部分,作者对世外桃源生活进行着意刻画,运用看似平淡但是却经过细心思量而来的对称诗句向读者展现了一片独特的村居园林。第一,在这片山丘的南面坡地上,有几间建好的草屋,并且在草屋的不远处有作者亲自耕作的天地,这是作者田园生活的一种亲自实践。这种亲自耕作的行为突破了孔孟思想中对劳动的鄙视和对农人的轻视思想。第二,在草屋的前后,分别种有桃李树和榆柳树,从而使得房屋和树木融合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下。虽然没有富丽堂皇的雕饰,但是在榆柳树的绿荫下观赏桃李花开,这是一种素淡和绚丽的交相辉映,充满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在这一刻,自然所富有的生机和静穆是喧嚣的闹市和官场所无法拥有的。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作者感到恬静和安然。在诗歌“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其乐融融,没有战火和硝烟,没有尔虞我诈和曲意逢迎,完全是一种宜心的生活环境。诗歌中所描述的远村和炊烟,鸡鸣和狗叫,这些都是生活所演奏出的音符,这些也正是作者所精心设计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片清新、洁净且充满安逸的环境,在这里作者感受到了灵魂的皈依,心灵得到了永久的安逸。只有在这里,作者才能够更加安神定气,将内心胸怀敞露,既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可以“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享受这田园生活的无拘无束。这是一片人间的天堂,有着陶渊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诗人情怀,更洋溢着一种悠然自得。
在多年的官场生活中,陶渊明感觉到自己是被长时间误入了歧途,一旦内心感受到了这种迷途的知返,他便觉得自己犹如脱胎换骨。这样的做法是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之后,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所做出的明智且又很无奈的一个选择。社会所表现出的丑陋不堪和官场上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陶渊明在其中感到左右为难,非常痛苦,犹如生活在罪恶的深渊中。经过内心的挣扎和判断,他终于走了出来,遵循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陶渊明的这种做法,我们不能将之简单地理解为是对社会和矛盾的逃避。在作品《归园田居》中,作者发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这是他对艰辛和折磨之后的一种坦然,就像是在愁锁衷肠后的一次大宣泄,宣布了作者对既往生活的一种告别,也宣布了他对自然生活的一种拥有。在这样的一片天地中,他更能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和淡雅,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之势。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隐士,正身背锄头,迎着晚霞在向我们款款而来。
三、结论:
作为我国的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有着非常多的田园诗歌作品。其中《归园田居》就是一部经典的田园作品。作品运用平淡的笔调对田园景色进行描写,充分表达了他的归隐志趣,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一种归隐境界。对于归隐,陶渊明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前的文人归隐,实现了自身人格和精神的重塑。
参考文献:
1、洪林钟 鸟?菊?酒——略论陶渊明诗歌意象建构及其人格凸现[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4)
2、张汝梅 “淡远”、“真淳”——陶诗的艺术特色——读陶渊明《归园田居》[J] 现代企业教育 2007(02)
3、关爱萍 略论陶渊明诗歌意象及其人格凸现[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4、周俊玲 心路的昭示——从鸟意象看陶渊明的心路历程[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9(01)
备注:
项目来源:江西省2 0 1 3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13年度立项课题:包装艺术设计对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项目编号:YG2013083;主持人:张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