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衛星扫描到八闽大地崇山峻岭中依山傍水间的一堆堆圆形、不同组合形式的建筑物,成了美国科学家心中的疑团:如果说不是“中国的导弹发射基地、核反应堆”,那到底中国折腾出的是什么军事基地,什么军事设施?
到后来,才知道这是福建土楼。
土楼被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则称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对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考察的美国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认为土楼“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民间建筑”,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土楼“看似千篇一律,实则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
在龙岩永定,绝大多数居民是南宋、元、明,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祖地”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到永定定居的客家人。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平原已被当地居民和先期的移民占据,只能到山区栖身。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修筑遮阳避雨的栖身之所。他们把居家土楼选择在山地丘陵等山间谷地或呈串珠状分布于溪河两岸而筑,这样一可以接近水源,二可以就地取材。土楼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建筑上背阴向阳,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北面背阳,且冬季尽刮来自北国寒冷的偏北风,气温往往较低;而南面朝阳,阳光充足。因此,建筑坐北朝南,一方面有利于通风,另一方面能产生冬暖夏凉等保温防潮的效果,还能起到不易繁殖细菌而使人少得疾病的良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衛等优点的多层居宅。
永定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开门见山,丘陵广布,故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而土楼大都是封闭的,且不设阳合。一楼、二楼一般都不开窗,这就有利于防盗贼入侵。因为土楼内外不设阳台,所以采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由于土楼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阳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
永定客家土楼的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永定,降水丰沛且空间分布不均。当雨季来临时,其“人”字形屋顶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屋顶的外坡要比内坡长,这有利于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的坍塌。
圆形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典型民居。土楼一般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约10多米,高三至四层,共有一二百个房间。底层是厨房和餐房,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居室。二圈两层,均有30—50个房间。中间是祖堂,是婚丧喜庆的公用场所。楼内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设施。
世人对于“客家人如何创造神奇的土楼”、“土楼又如何孕育繁衍一代代土楼人”等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西晋时期起,部分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灾荒先后三次逐渐南迁到现在的闽粤赣交界山区,孕育了一支汉民族中充满活力的民系——客家。永定则成了纯客家县。起先,他们沿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术,利用当地竹、木、泥、石等原料,从建造简便的木屋土屋发展到泥墙瓦顶的土楼。为聚族而居,又逐步建成系统成熟的大型多层生土建筑。清康熙、乾隆年间,永定广种烟草,被称为“烟魁”的条丝烟大发展,畅销大江南北、南洋各地;又因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仕官辈出,使永定的豪门富翁和部分民众有了大兴土木、建造规模宏伟的土楼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出现了其他客家地区望尘莫及的鼎盛时期。这些高大土楼因取材方便,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有高度审美价值,而辐射周边客家地区。
永定土楼作为客家土楼中最优秀的作品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振成楼是客家土楼的精品,位于永定县湖坑乡洪坑村,该楼建于1912年,按八卦图结构建造,内有花园、学堂等。内环还有中心大厅,雕梁画栋,装饰秀丽,古朴典雅,中西合璧。占地约5000平方米,费时5年建成,耗资8万光洋。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问,八卦每卦6间,一梯楼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筑有防火墙,以拱门相通。祖堂为一舞台,立有4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间圈成内圈,二层廊道有精致的铁铸栏杆。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与雍和宫、长城并列为中国三大建筑,模型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古建筑代表在建筑展览会展出。振成楼设有客房、餐馆、浴室及衛生设备。有趣的是,汽车可直达该楼。被称为土楼王的承启楼位于永定县高头乡,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1.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计400个房间。整个建筑面积为5376.17平方米。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鼎盛时期住过800多人,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台湾政要吴伯雄先生曾亲题“福建土楼王”。福裕楼,其整个屋脊漆成彩色,雕刻着孔雀、凤凰等瑞兽祥鸟和花草图案,仰望屋脊,像展翅欲飞的凤凰。其楼结构是以三堂为中轴核心,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有三堂二横式,三堂四横式,三堂六横式等。福裕楼的九脊顶坡平缓柔和风格朴实,而气势非凡,屋脊装饰更是考究而精致,两端翘成牛角或凤尾的形状,外墙用白色的石灰粉刷。福裕楼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犹如壮观的府第、宫殿,楼内装饰颇为讲究。
土楼还可以用数字总结出它的特性:
六样功能:聚族而居,教化娱乐,安全防衛,防风抗震,防火防潮,冬暖夏凉。
七大特点: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结构奇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
八种形状:圆形、方形、椭圆形、弧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马蹄形。
土楼还有它的几个之“最”:
最小的土楼——南坑翠竹楼直径只有9米,三层36间。
最高的土楼——梅林和贵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占地面积1298.8平方米。共5层,高21.5米,每层28间,共140间。这座楼共用20厘米口径的杉木柱220根,65厘米口径的梁材780根。该楼有四奇:一奇因为它是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方楼;二奇是因为它是建在沼泽地上的土楼,没有桩基,整座楼像一艘大船停泊在沼泽地上;三奇是因为楼内有二口水井相距18米,却一口清亮如镜,水质甜美,另一口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被人称为“阴阳井”;四奇是因为和贵楼结构是楼包厝,厝包楼的特征。
最大的土楼——书洋顺裕楼。建于1937年,外廊直径86米,每层72间,4层计288间,楼中又有80间,共368间。背山面水,有“王中之王”的盛誉。
最完好的土楼——梅林怀远楼。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直径38米,高4层14.5米,共136间。由于保护措施得当,楼内雕梁画栋,佳联成对,读来回味无穷。处于核心位置的“斯是室”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精巧秀气,古朴天然。
最奇特的土楼——田螺坑土楼群。由一座方形土楼、一座椭圆形土楼和三座圆土楼组合而成,布局合理,疏密得体,错落有致,居高俯瞰如绽放的梅花,山脚远眺又似布达拉宫,是土楼民居中最精美的组合群体。
土楼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充实土楼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土楼景区的文化品位,如今土楼景点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人们在这里不仅能放松心情,陶冶情趣,而且通过旅游了解祖国,了解历史,感受文明。土楼的旅游业,不仅仅是观光,更重要的是寓教于景,寓教于史,寓教于乐,在这古朴自然的风光中,净化游人的灵魂。
我们在讲土楼、看土楼、品土楼时,要学会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充分去感受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更好地保护土楼。